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琳 《湖南教育》2006,(11):36-36,25
一、试探起点,认识人民币 1引出课题:同学们认识人民币吗?说说你们对它的了解.(板书:人民币) 评析:数学“直白”也是一种美,直接引入,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认识人民币的需要和参与学习的热情,揭示课题,导入简洁自然.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二册第40~43页。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它们是十进关系;初步学会兑换和使用人民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和爱护人民币的教育。教学重难点:重点是认识常见的几种人民币单位及它们之间的十进关系;难点是各种面值人民币的兑换和使用。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设疑激趣1.复习填空口答:10个一是(),10个十是(),100个一是()2.设疑引趣,揭示课题师:同学们,老师有一个问题想不通,请大家帮帮我…  相似文献   

3.
丁银霞 《贵州教育》2014,(22):25-28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元、角、分》第一课时。 教材简析 一年级儿童年龄虽小,但对于要用钱才能买到东西这一等价交换的商品意识是有的。因此我根据教材先集中学习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通过换算人民币明白人民币单位间的十进位关系和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是一样的;之后突出以元为单位的人民币的教学,让学生在认识元的基础上认识元、角、分之间的十进位关系,认识面值不同的人民币的币值:再开展主要以元为单位的人民币进行买卖的购物活动,让学生认识1元等于10角。  相似文献   

4.
臧秀霞 《山东教育》2003,(10):45-45
一、教材分析《认识人民币》这部分内容包括人民币的认识和简单的计算两部分。本单元的教学目的是让孩子们正确认识和使用人民币,学会简单的元角分的计算,同时渗透爱护人民币的教育。在人民币的认识中,教材创设了一个购物的生活场景,从而引出教学内容,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接着,教材出示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教材是按照先认识单位是元的人民币,再认识单位是角的人民币,最后认识单位是分的人民币的顺序编排的。在元币、角币、分币的认识过程中,又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编排的。这样编排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接下来的例题是让学生…  相似文献   

5.
教学要求 1.知识技能: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小面值的人民币,知道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并学会简单的合币、换币。 2、教学思考: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换币、取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解决问题:通过模拟购物,使学生初步认识商品有标价,感知购物的过程。 4.情感态度:使学生学会主动他人交流合作,受到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等教育。  相似文献   

6.
一、案例分析偶然机会听到两节“买文具”课,学科不同,教法各异。请看案例:(一)数学课的“买文具”设计1.创设情境,激趣引入。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式各样、琳琅满目的文具。2.认识人民币。因为学生看到文具就要买,要买文具就得用人民币,所以必须先认识人民币。①教师出示准备好的人民币让学生认识。②让学生摸一摸、比一比、看一看发现了什么。③先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在全班交流。3.模拟购物,体验人民币的价值。让每一名同学说一说自己带了多少人民币,并把元、角、分的换算也讲一讲。教师当售货员,学生拿人民币买文具,让学生明白人民币…  相似文献   

7.
张桂森 《山东教育》2005,(16):46-46
“小小商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第二册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人民币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本实践活动的教学目的是加深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计算方法,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数学交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思想品德教育。在教学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相似文献   

8.
一、教材分析《认识人民币》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认识人民币;二是简单的计算。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是认识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初步掌握简单的计算;对学生进行节约和爱护人民币的教育。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一年级学生平时用钱不多,经验少,因此教学难点应为初步掌握元、角、分之间的简单计算,会用人民币买东西。实验教材与原义务教材相比…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及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 1元=10角。2.通过认识人民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3.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教育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爱护人民币的好习惯。教学重点 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及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 1元=10角。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人民币。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1.谈话引入。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小客人,他就是小精灵聪聪,大家看,他在干…  相似文献   

10.
一、教材分析 “认识人民币”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掌握了个位、十位、百位的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展开的教学活动。因为人民币单位间的十进关系和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相同的。所以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基础上编排这部分内容,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  相似文献   

11.
王军 《四川教育》2001,(2):49-49
一、引导学生认识人民币 教师让学生回忆:平常我们到商店购物时需要付出什么?当学生指出"需要付出一定数量的钱"后,教师指出:我们通常所说的钱叫做人民币,现在就让我们来一起认识人民币.  相似文献   

12.
偶然机会听了两节“买文具”课,学科不同,教学内容相同,但在实际教学中侧重点却不相同,请看案例:数学课的“买文具”设计1郾创设情境,激趣引入。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式各样、琳琅满目的文具店。2郾认识人民币。因为学生看到文具就要买,要买文具就得用人民币,所以必须先认识人民币。①教师出示准备好的人民币让学生认识。②让学生摸一摸、比一比、看一看发现了什么。③先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在全班交流。3郾模拟购物,体验人民币的价值。让每一名同学说一说自己带了多少人民币,并把元、角、分的换算也讲一讲。教师当售货员,学生拿人民币买…  相似文献   

13.
严海燕 《云南教育》2003,(10):45-46
“认识人民币”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册的教学内容。由于一年级的小学生平时用钱多少不一,为让学生熟练地掌握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教学时,建议让学生在实际操作、合作交流、游戏活动、自由联想中学习。一、学生在实际操作、合作交流中学习新知识(一)课前实践。课前可布置学生购买一件小物品带到课堂。上课时教师先请几位小朋友介绍所买物品的价格,以及购买的过程。然后分小组进行互相交流,各自说出所买物品的价格。给每一个同学都创造平等参与机会,同时也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二)课中实践。1.…  相似文献   

14.
卢专文 《江苏教育》2001,(14):28-28
最近,我听了一节一年级《人民币的认识》公开课。课前,教师发给每位学生一信袋,装有不同面值的人民币,上课时,学生6人一小组围着桌子坐。一开始,教师便引导学生将信袋里的人民币分别拿出来认一认,读一读,并让学生试着分分类。结果,有的组是按纸币和硬币进行分类,有的组是按大小进行分类,只有两组学生是按元、角、分进行分类(注意:这完全是学生在自由地分,教师不参与)。  相似文献   

15.
韦睿镲 《青海教育》2009,(11):36-37
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大多数小学生对人民币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曾经听过一些课,大多是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取币、付币、换币、找币等模拟购物的实践活动。如何将这一课上出特色,跳出买卖东西的圈子呢?我在观看了大量相关课件和视频的基础上,借鉴这些先进的教学经验和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整个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  相似文献   

16.
“人民币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一年级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目前,在各种版本的教材中,该内容的编排顺序一般均为:学生先认识元、角、分及其进率,认识人民币的面值,最后再进行购物活动。照这样的顺序组织教学,学生能较好地完成书面填空练习,但在实践运用中的表现,却不能尽如人意。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46-49页。 教学目标: 1.认识人民币,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2.通过模拟购物等活动使学生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感悟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教材简析 本节课主要教学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以及元、角、分之间的进率.这些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因此教材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这些知识经验系统化、数学化.教材首先通过商店购物的情境,使学生认识到买东西要用人民币,又分两个层次展示了1元和小于1元的纸币和硬币,供学生认识.在购物活动中教学1元=10角,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推想1角等于几分.在"试一试"中通过换钱进一步加深对人民币单位间进率的认识.在"想想做做"中安排了一系列的换钱和模拟购物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9.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的“想想做做”中有这样一道题:一盏台灯52元,买这盏台灯可以怎样付钱?在学生明白题意后,展开了以下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20.
刘怒 《今日教育》2008,(7):66-66
一、确定真实的教学起点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如有教师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按照课前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进行教学,却发现学生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有关人民币的知识,这时,教师果断将原来的设计改为开放性的问题——“关于人民币你知道些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