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文似看山不喜平。考场作文 ,怎样才能摒除平铺直叙的呆板僵化 ?下述五种曲笔 ,能让你于尺寸之幅迭生波澜 ,使行文层见叠出、摇曳多姿 ,同学们不妨一试。一、悬一笔———引人入胜请看《枣核》一文的开头 :“动身访美之前 ,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 ,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枣核 ,东西倒不占分量 ,可是用途却很蹊跷。”作者由友人索要枣核起笔 ,于开篇悬置一笔 :用途蹊跷。当友人如获至宝得到枣核时 ,作者仍就对其用途秘而不宣 ,直到“我”踏访后花园 ,友人才在倾谈之中道出原委。正是由于作者通过利用悬念猜疑不定的诱惑力 ,采取延宕的方法 ,…  相似文献   

2.
一篇文章是由许多不同的句子组成的,特殊句子在文中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 一、放在文章开头的句子 这类句子往往具有开篇点题目、交代文章的叙事线索、奠定文章感情基础的作用。如萧乾的《枣核》:“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一封航空信,再二托我为他带几颗枣核。”  相似文献   

3.
1980年初,我访美归来后,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系列随笔《美国点滴》,共10篇,《枣核》是其中的一篇。这是通过一件小事,来反映侨居海外的华人对中华故土的眷恋。这里,我把那次旅途经历的两件事揉合在一起了。枣核是高君纳女士(30年代我在燕京大学读书期间的同窗。当时已阔别40载了)在我启程之前,来信嘱我带去的。早年她住在东总布胡同时,院里有一棵枣树。我从芝加哥乘“灰狗”(长途汽车)去马里兰州后望她。我一下车,她劈头就问:“枣核带来了吗?”当时确实触动了我。她的乡思有多么殷切啊!文中后半所写的“北海”,是我在印…  相似文献   

4.
怎样才能使文章波澜起伏、曲折有趣呢?方法有五:一、设置悬念。所谓“悬念”,就是读者对作品中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关切心情。设置悬念,就是作者在写作时故意卖“关子”,故意留下疑团,以激发读者的心理期待。这样,可使文章跌宕起伏,摇曳生姿,韵致无穷,从而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例如,萧乾的《枣核》一文,开篇点明身在异国他乡的友人竟然再三索要几枚枣核,这究竟是为了什么呢?索枣核的原因就像一团迷雾笼罩在读者心头,让人好想知道原委。这样作品就把本是一件简单不过的事写得曲曲折折,颇有韵致,最后才点明老人那颗深…  相似文献   

5.
品读萧乾先生的散文《枣核》,犹如欣赏一束鹅黄枣花,那花瓣虽然小巧素淡,普普通通,但分明有一股清香直往心里去,让人陶醉,回味无穷。 表面上看,作者只叙述了一件为海外朋友托带枣核的故事,实在是再寻常不过了,但为什么会产生这样动人的艺术魅力呢?掩卷思来,这主要得力于作者巧设悬念,平中出奇的艺术匠心。 文章开头平平叙道:“旧时同窗来航空信,再三托我带几颗生枣核。”如拉家常,开门见山。但用“再三”二字,不动声色地透露出朋友恳切索枣核的心情,而且强调要“生”的枣核,又未说明用途,一开  相似文献   

6.
萧乾的《枣核》写的是一个美籍华人朋友跟自己要几颗故乡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借此表现中华民族深厚的民族意识和丰富的民族情感.文章中的枣核是一条贯穿全篇的叙事线索,更是一条凝聚乡情的感情线索.它一线穿珠,使文章结构精巧,使得海外华人的思乡感情更见醇厚和凝重.然而教学参考书上却没有更具说服力的资料显示小小枣核如何能承载起如此厚重的民族感情.这不由引起了我的沉思.  相似文献   

7.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常会要求找出关键词语,有些同学却把握不住,原因在于对“关键词语”这个概念不明白。课堂教学中的关键词语主要指以下几种:一是最能表现主题或涵盖全文的词语。如萧乾《枣核》中“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中的“托”字,表现老华侨对祖国怀有深深的眷念之情,因此在家庭和事业都如意的情况下,从几十公里外论公斤买圆石头,把自家花园布置成北海的格局。  相似文献   

8.
《枣核》一文写了一位生活在异国“美丽的山城”,“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可是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的已风烛残年的老人,托作者来美时为她带几枚生枣核,以在花园里试种的故事。本文情节简单,叙事朴实,洋溢着浓烈的爱国思乡之情。教学重点应在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和饱含深情的语言上;难点应在于理解海外游子深切的思乡之情这一人类崇高的情感上。对成年人来说,文中所叙之事不论是语言还是所表达的感情,都明白易懂;但对于初二学生来说,由于经历、阅历所限,要完全理解课文中美籍华人的感情就绝非易事。若忽略了这一点,教学中势必会出现学生和作品人…  相似文献   

9.
多年来 ,我既教语文又兼音乐 ,初中生对流行歌曲把握得又快又准 ,兴趣十足。一周一节的音乐课更是如鱼得水 ,四十五分钟有滋有味。为什么语文课却是另一番情景———懒懒散散、疲惫不堪 ?能否把这股热情用于语文教学中 ,为语文教学服务呢 ?我尝试了一下 :  一、唱出中心思想萧乾的《枣核》一文是篇自读课文。作者由几枚枣核引出一番叙述 ,表现一位美籍华人朋友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这是本文的重点、难点。而从未远离过家乡的初一学生是难以体会出的。怎样把握重点 ,突破难点 ?我借用学生较熟悉的《我的中国心》一歌来实现 ,来表情达意。学生…  相似文献   

10.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除了大量运用人物语言刻画人物性格、表现思想感情外,还有不少动作描写也能体现人物的喜怒哀乐,这些感情是通过“手”来表现的。手具有着丰富的表现力:高兴时拍手鼓掌,愤怒时捏紧拳头,思考时频拍脑门,焦躁时不住搓手……,手不仅有如此表现力,它在文学作品中还有以下作用:一、“手”能揭示作品主题鲁迅小说《孔乙己》里的孔乙己是一个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作者是这样写他的:当孔乙己到酒店喝酒时,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商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排出”是用手一枚一枚地数着放在…  相似文献   

11.
小说的主题往往是多义的.但是,长期以来,学术界似乎已形成思想定势,一谈主题,就着眼于作品的客观属性.认为小说的主题是“作者通过题材所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是指通过作品中描绘的社会生活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等等.这些惯用说法有它正确的一面,但是随着现代化科学理论和方法的传播,再持此观点,就失之于片面了.我认为小说主题不单单取决于信息传递者——作者的创造,体现其主体功能,还取决于信息接受者——读者的阅读,显示其再造作用.不错,作者的创作,由于生活的多样性、丰富性、复杂性和作者的主观性,已使小说的主题不单一了,这是事实.然而读者的阅读,由于是从各自不同角度确立“主题”范围的,所以得出不同的结论,更使主题复杂而多义,也是事实.而且是一种科学的解释,其根据来自于接受美学.接受美学认为整个文学活动是一个完整的运动过程,它把“作家——作品——读者”这三个环节作为一个动态过程来把握,在这一过程中,读者的阅读是其中的重要环节.诚如《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出版者前言所说:“任何文学本文都具有未定性,都不是决定性的  相似文献   

12.
构图即画面的形式美,是对画家特定思想表现的最初步骤,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整幅作品的构图,凝聚着作者的匠心,体现着作者表现主题的意图与具体方法.构图是作者艺术水平的具体反映,是“立意”的终极体现.画面是否能够充分“达意”,就看作者如何去营造画面的构图.“对角线”、“圆形”、“s”形等多种画面形式构成画面的动势,给观者多重的视觉冲击力.  相似文献   

13.
刘春根 《教师》2011,(25):33-33
“动情点”是指记叙文中最能表现主题、感染读者的典型场景,构思记叙文,关键是要捕捉“动情点”。 一、精心描绘“动情点” 选择最能表现人物形象的典型场景,综合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等人物描写以及景物描写来表现人物,抒发感情。如《背影》写父亲送“我”上学,作者对父亲买桔子的典型场景作了细致的描写。语言:“我买几个桔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相似文献   

14.
《枣核》一文真切地表达了游子对故土的深深思恋,亲切动人。文虽短小,然于自然中有波澜,平实之中有起伏,真是尺水兴波,一波三折,牢牢地吸引着读者。这种效果的取得,就在于作者在文章中巧妙地设置了悬念。文章一开篇就出现了一个悬念,“一位旧时同窗写来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用途却很蹊跷”。一颗生枣核还值得“再三托付”?确实令人难解。  相似文献   

15.
每当我读完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心头总不免觉得很沉重,这一方面是由于孔乙己最后的结局那样悲惨,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吞噬了无数个孔乙己的封建社会那样无情,那样凶残。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恐怕都会有我这样的感觉的,这正是这篇不朽作品所产生的深刻的社会影响吧。但是,值得深思的是:表现这样一个悲剧性的主题的作品,却多次地写到了“笑”。例如:“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甚至直到孔乙己到咸亨酒店喝完最后一次酒,用双手“慢慢走去”的时候,给他送行的仍然是一阵“说笑声”。作者这样写,究竟是为什么?  相似文献   

16.
王安顺 《上海教育》2008,(23):63-64
这个“爱国情怀”单元的教学掀起了一个个高潮。总结时我让学生用一句话描述留在头脑中印象最深的画面。同学们以接龙的形式说了下去:“萧乾的老友,一位白发苍苍的美籍华人手捧一枚枣核,老泪纵横,喃喃自语,‘中国,中国,我可爱的祖国,我想你’。”  相似文献   

17.
《诺言》以人物对话展开起伏动人的情节,以完整的故事情节表现鲜明的主题,这是课文在构思上的突出特点。课文讲的是一个七八岁的小孩为信守自己的诺言,以顽强的毅力坚守“岗位”的故事。作者没有采用第一人称的铺陈叙事的写法,而是把“我”作为连缀这个故事几个情节的主线,置“我”于事件之中。课文的情节是通过三对人物  相似文献   

18.
枣核(节选)     
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寄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蹊跷。从费城出发前,我们就通了电话。一下车,她已经在站上等了。掐指一算,分手快有半个  相似文献   

19.
一、提供展示舞台,激发识字兴趣在一年级设立“小小展示台”、“快乐园”、“语文小天地”等栏目,巧妙地将识字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1.确立主题,引导识字。开学初,教师制订好学生语文识字计划,把学生的识字活动分为几个主题,如:我认识班上新同学的名字了;我的家里有……我爱我家;周末里,我跟随父母去逛街或爬山,认识了……等。  相似文献   

20.
《永远的蝴蝶》是台湾作家陈启佑的一篇爱情小小说。主要记写“我”的即将结婚的情人樱子因代“我”寄信突遇车祸而身亡的故事。作品构思精巧,借助象征手法创造了意味隽永且极富浪漫色彩的空灵意境,含蓄深沉地表现了“我”失去情人后的深深痛伤、眷念之情。如何深入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