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在中小学学科教研活动中,听课评课是最为广泛和经常的形式,也是一个最有实效、最受欢迎的环节。不管这是一节成功的、一般的还是失败的课,听课后,深入、细致、专业性的评课,对执教者和听课教师都会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涉足教坛时间不长的年轻教师,听课评课后,往往会得到一种全新的顿悟和启迪。听而不评,犹如学而不思。食而不化。听课怎么听?评课怎么评?怎么样的评课才是最理想的?笔者以为,根据它所产生的不同作用,从低层次到高层次,大体可以分为四种境界。  相似文献   

2.
很多教师在听评课时都追求面面俱到,从导入到结束各个环节都认真听、认真记、认真评。这种听评课方式看似全面,但重点不突出,往往如蜻蜓点水,不管是对授课教师还是对听课教师都帮助不大。主题式听评课一改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的做法,每节课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听评课,使教研活动更具针对性,更有深度。主题式听评课有两种操作方式。  相似文献   

3.
杨建华 《师道》2012,(Z1):38-40
独教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自我反思不能代替听课评课。听课评课,与同行切磋教艺,分享智慧,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是教师专业磨课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听课评课还是一门艺术,善听善评,则利我前行;听不入门道,评不切肯綮,则劳而无功。  相似文献   

4.
杨建华 《师道》2012,(7):38-40
独教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自我反思不能代替听课评课。听课评课,与同行切磋教艺,分享智慧,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是教师专业磨课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听课评课还是一门艺术,善听善评,则利我前行;听不入门道,评不切肯綮,则劳而无功。  相似文献   

5.
一、传统的“听课评课”及其弊端 传统的听课评课,“听”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有声语言往来:“评”是对课的好坏下结论、作判断。“评”有“被评”和下结论的对象。评课活动主要将“表现”、“展示”作为献课取向,执教者重在展示教学长处。评课是把教师看成等待帮助的客体,它蕴藏了我们习焉不察的文化假定。[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王丽娟 《辽宁教育》2007,(12):22-23
在新课改形势下,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既要学会如何上课,也要学会如何听课及评课。听评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研究课堂教学,提高教师教学研究水平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其作用表现在:教师的教学理念在听评中升华、教研能力在听评中加强、技能技巧在听评中产生、业务水平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下面就新课标下如何引导教师进行听评课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听课与评课是最常规的教研活动。听课和评课是相互联系的,听课是评课的基础,评课是听课的深化,二者缺一不可。要使听课和评课活动取得实效,首先应该明确听课和评课的基本方法、基本要求。 一、听课前的准备 时常看到一些教师只带两只耳朵去听课,事先不知道执教人授什么课,听时又不认真,评起来东沟一犁,西沟一耙,尽是公式化的套语。这样的听课没有效果。听课之前应做好三个方面的准备:  相似文献   

8.
正听课、评课本应该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学习的重要载体。但长期以来,听课、评课成为学校考核教师的一项重要指标,成为教师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经过调查,加上自己的体会,笔者觉得,当下的思想政治听评课存在不少问题。一、思想政治听评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思想政治听评课的简单化处理思想政治听评课的简单化处理表现在:一是听课前,听课教师不会与上课教师作课前沟通和交流,听课毫无准备,  相似文献   

9.
教研活动中教师如何听好课与评好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听课与评课是最常见的教研方式.听课与评课对教师合作研究、提高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和专业成长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但听课评课过程中通常也会出现一些问题.要听好课与评好课,一是要建立健全听课与评课的制度;二是要保证全过程、全身心地听好课;三是要多角度、全方位、客观公正地评好课.  相似文献   

10.
评课是指对一节课进行评议。评课在今天非常普遍。为了评优秀教师、评教学能手,需要进行评课;为了改进课堂教学,进行教研、科研,也需要进行评课。这里所说的评课,指的是后一种。评课对教师的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采取什么样的评课的方式、方法非常重要。从实际情况来看,评课大概有以下三种方式:1、领导、专家一言堂的评课方式。由领导或专家对教师的课进行评价,教师只是被动地听,不发表任何意见。2、教师有限参与的评课方式。教师先向领导或专家汇报课的设计和思路,然后再听他们进行评价。3、领导或专家与教师合作的评课方式。教师与领导或专家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互相进行交流,互相提出问题,互相探讨。那么作为科研、教研人员,应该采用哪一种评课方式呢?我们先对几种评课方式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正一、体育教师听评课的现状听课与评课是一种教师的日常专业活动,一种专业学习活动,一种合作研究活动。但是在当前的体育教学听评课活动中,许多体育教师并没有表现出一种专业水准,反而很随意;并没有传达出一种学习气象,反而视为一种负担;也未显示出一种热火朝天的合作研究倾向,反而是一种貌合神离、不合而作。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种。(一)教师没有内驱力,听评课计划性不强大部分体育教师听课没有内驱力,他们或为考核听课,追求课的数量;或为评课而听课,迫于工作要求;或为模仿  相似文献   

12.
一、观课议课产生的背景 以往的研讨课活动,听课教师就是一支笔、一个本步入课堂,把听评课当成任务,听课者不是用心地观察和思考,而是为了完成规定数量的听课记录.一谈到评课,很多教师总觉得这应是专家和教研人员的事情,离教师的日常工作比较远.必须要评课时,教师惯用"教学目标合理、教学方式多样、教学效果明显"等话语点评.而上课者也只是完成任务而已.怎样解决听评课过程中的这些问题,经过思考,我尝试通过观课议课扭转这种局面.下面谈谈我对"观课议课"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一、评课存在的问题1.重听轻评,敷衍了事。一些学校人为规定教师每周的听课节数,教师为了完成任务,只重视听课,有些该评的课不评,一方面因执教者心里没底,另一方面评课的作用没得以发挥,听课也就失去了意义。即使有的课评了,有碍情面,评课敷衍了事,走过场。评课大部分是虚假的评议,只唱赞歌,不讲缺点。评议会上,发言人少,评议只有三言两语,  相似文献   

14.
说课、上课、评课是教师成长的三部曲,是教师从研读教材到教学实践,再到教学反思的过程。评课分为自评(自我反思)和他评,是一种自我反省,与他人交流的过程。目前的评课或多或少受到冷落。从校内的教研活动到校外大型教研活动,出现评课环节教师无人点评的尴尬局面。原因一:听课无准备。无论是观摩课、研讨课,还是汇报课,我们都希望与听课的教师共同探讨一下教学过程的优劣,能就教学中的问题进行诚恳的  相似文献   

15.
一、传统的"听课评课"及其弊端传统的听课评课,"听"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有声语言往来;"评"是对课的好坏下结论、作判断。"评"有"被评"和下结论的对象。评课活动主要将"表  相似文献   

16.
作为新教师的指导老师,我们总是特别重视指导他们如何上课,却往往忽视了引导他们怎样听课和评课,这可真是个极大的遗憾。不可否认,听课、评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研究课堂教学及提高教师教学研究水平的方法。其作用正如一位教师所言——老师的教学理念在听、评中升华,教研能力在听、评中加强,技能技巧在听、评中产生,业务水平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因此,在新课标下如何引导新教师听课便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以为,这个问题分课前准备,课堂聆听、记录,课后反思三个阶段。在课前准备阶段,首先应该引导他们做好以下工作:理论储备。在掌握教学常…  相似文献   

17.
同行听课评教作为提升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措施,具有促进教学管理、优化教学模式、保障教学质量、监督教学实施的重要意义。但在同行听课评教制度实施中,由于理念与操作上的诸多原因,同行听课评教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机械式听课,盲目性评价;重听而忽视教研,缺失听课自省;评课主体颠倒,新手听优秀教师的课,以"听"代备课;过于偏重评课,缺失教学激励等。基于此,通过分析同行听课评教制度的不足,为我国学生评教的发展和完善提供可行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误区一]准备不足:仓促上阵怎打仗由于不需要自己上讲台劳心费神,有的教师对听评课就采取等闲视之的态度,事先不做准备,等铃声响起方才踱入课堂。对执教者的教学内容、教学观念等不作任何了解,自己的听课目的也是雾里看花,不甚明确,而到评课之时就更道不出个子丑寅卯来了。如此没有准备、没有目的地瞎听一气,听评课效益自然大打折扣。[对策]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参加听评课,必须做到“不打无准备之仗”,在听课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要明确听课的目的。不同类型的课有不同的听课要求,如听研讨性质的课,就要先明确研讨的主题是什么,在听评…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分析传统听评课存在的问题,听课与观课比较听课,评课与议课比较,引发思考,展开探讨,提升教师的教研和专业水平。  相似文献   

20.
吕燕 《山东教育》2007,(3):27-28
听课评课是教师进行园本培训的主要形式,也是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然而当前教师在听课评课方面最感困惑的是只会听不会评。那么,作为听课者应该从哪些方面去观摩、评议教师的教学活动呢?怎样的听课评课活动才是有效的呢?笔者通过多次的听课评课活动,总结出一些提升听课评课效益的策略,即研、品、读、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