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谈如何做好地方电视新闻编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谢玲 《新闻世界》2009,(11):57-58
电视新闻编辑是以电视新闻素材与新闻稿件为基础,通过策划、组稿、优选、组合等综合性的脑力劳动,获得一个新闻集成,并通过电视传播给受众。 县级电视台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基层群众桥梁,它的“重头戏”——新闻节目的定位显得更为重要。县级电视台既要传达上级的政令,又要为地方的社会发展服务,怎样把最好的设备、最强的力量放在全台的工作中心和重点节目上?关键是把握好新闻节目的定位。  相似文献   

2.
“民生新闻”似乎正在以不可阻挡之势占领各地各级电视台的新闻时段:一个接一个以“民生新闻”为口号的栏目登台亮相,在“民生新闻”的收视率神话下,一些“传统新闻”栏目也纷纷改变定位,向“民生新闻”转变。一句话:“民生新闻”热得发烫,几乎成了中国电视新闻的时代标杆和最新形态。  相似文献   

3.
《黄河新闻》是电视新闻百花园中一簇朴实而又醒目的花丛,是山西省电视新闻改革的显著成果。《黄河新闻》之所以好看、有吸引力,其成功经验在于准确定位,创出了个性、特色。 “定位”二字是近年来的时髦用语。电视界有识之士在呼唤着节目定位,重要性在于以明确的方向、目标,给自己以与众不同的个性形象。 《黄河新闻》定位于“以社会新闻为主体、以舆论监督为己任,多渠道反映群众呼声,全方位报道社会热点问题”。在报道形式上它又不同于传统的画面加解说的模式,定位于“现场、纪实、参与”。从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发展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虹 《新闻界》2006,(3):74-75
CNN总裁特纳曾经预言“新闻才是未来电视业竞争的真正战场”,①如今这个预言已经成为现实。近年来,电视的竞争逐渐由以往的电视剧大比拼转变为电视新闻的较量,“新闻立台”成为全国众多电视台的一项发展战略。各家电视台纷纷加大对新闻节目的投入,新闻成为电视台赖以生存的基石  相似文献   

5.
出新才能有观众。近年来,晚问电视新闻挑战传统的新闻播出形式,在“说新闻”方面进行探索,增强了新闻节目的亲和力,在观从中引起一定的反响。晚间电视新闻在探索中前进,优化了电视频道资源,使一些电视台在9点钟之后开发“第二黄金时间段”初获成功。晚间电视新闻报道正在成为电视界新闻改革的一个重要窗口和试验基地。  相似文献   

6.
随着电视新闻的不断发展,继民生新闻成为拉动电视新闻高收视率的一个亮点后,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一种新的电视新闻形态风行荧屏——用方言说新闻,这种新的电视新闻形态因其独特新颖的形式和贴近百姓、贴近生活的内容受到观众的热烈追捧。当前,很多电视台尤其是地市级电视台都在争相开办方言类电视新闻节目。  相似文献   

7.
程鹏 《声屏世界》2005,(11):20-21
午间电视新闻栏目的现实处境与发展契机 如今,电视新闻已经成为许多中国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从“新闻立台”的理念出发,各家电视台都在新闻栏目、新闻节目上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除了保持主打新闻联播的强势地位之外,大多还在早间、午间、晚间等时段都开办了新闻栏目,有的还实现了新闻的滚动播出,从而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新闻体系。  相似文献   

8.
张北 《新闻世界》2012,(10):48-49
当代社会,电视新闻已由预制式向直播式的方向发展。在电视新闻编辑中,复杂的“创作”型时代逐渐代取简单的组合型时代。电视台新闻中心或新闻部一般习惯地将电视新闻采编过程分成前期拍摄、后期编辑两部分,所以就有了前期和后期的区别。本文对电视新闻前期拍摄与后期编辑。  相似文献   

9.
山西黄河电视台的《黄河新闻》 节目,作为《山西新闻》(联 播)的延伸和补充,在探索“如何把镜头对准人民群众,让电视新闻受到观众普遍欢迎”的课题中,积累了新鲜经验。它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使观众耳目一新。它以社会新闻为主体,贴近现实社会生活,反映人民群众的要  相似文献   

10.
薛惠 《声屏世界》2006,(10):24-24
新闻评论历来被视为媒体的旗帜和灵魂。电视台纷纷着力把新闻评论打造成了独立的板块,这种具有综合视听语言表现力的评论形式,深受观众喜爱。然而,电视新闻短评却被不适当地忽视了,尤其是在“说新闻”成为一种时尚后,新闻短评更是退而成为串联词的角色,且仅仅被视为“串联词的一种”。其实,电视新闻短评和“说新闻”中的串联词是有区别的,表现为:——首先是功能不同。新闻短评的功能在于透过繁杂的新闻事件,运用辩证的方法,找出其内在的联系以及发展规律,给受众以理性思考和积极向上的引导。而串联词的主要功能则是“串”,是把一个档的若干…  相似文献   

11.
谭杰 《军事记者》2009,(7):42-42
目前,在各电视台的新闻中心或新闻部,一般将电视新闻采编过程分成两部分,其一是采拍,其二是编辑,于是就有了“前期”和“后期”之分。作为“后期”的编辑过程,是对电视新闻节目的二度创作,其作用不可小视。  相似文献   

12.
新闻深度报道一直以来都是报纸和杂志的强项,近些年来各大电视台为了提高收视率也开始制作电视类新闻深度报道节目,这也是电视新闻改革的一个必然趋向。当前,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深受观众的喜爱,但是随着社会更加多元化,电视台的新闻深度报道也必须适时的进行改革。如果做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工作,已经成为电视台新闻记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SNG(Satellite News Gathering)是“卫星新闻采集”的英文简称,特指装载全套SNG设备的专用车,可称为“卫星新闻采访车”。作为一个移动式发射站,电视台工作人员可随时将所在现场的信号通过卫星传送到电视台,电视台再从卫星接收信号播出,因此,SNG成为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重要技术支持手段。在国外和我国的台湾,SNG的运用已经十分普遍,  相似文献   

14.
周渊 《声屏世界》2006,(4):32-32
平民化正成为电视新闻的最主要表现特征。然而在这股平民化电视新闻浪潮中,也呈现出平民化电视新闻本身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承认平民化电视新闻受到追捧,带给各个电视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的是平民化电视新闻自诞生以来就有相当一部分新闻相继走入误区,成了“市侩新闻”,整个电视新闻栏目里充斥着邻里纠纷、街头闹剧、奇闻趣谈等等。在这些新闻中,记者只把自己当作是一名旁观者,用自然主义的方式记录下一段又一段火爆的街头闹剧,而这些闹剧又无所谓对错,也没有结果。虽然这样的东西也许暂时会对电视台的“收视率”起到…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在中央和部分地方,广播电视台都出现了一些新型的新闻节目组合,比如:CCTV“新闻30分”(午间),黄河电视台“黄河新闻”,东方广播电台“东广新闻”等等。就从“新闻30分”、“黄河新闻”、“东广新闻”来看,它们有着共同的特点:三者都在探索怎么样使新闻节目既成功地担当起党和政府舆  相似文献   

16.
作为我国广电媒体最基层的县级电视台虽然受到条件限制,在节目内容、制作水准和办台质量上,都无法和省市台相比,但在全国新闻战线开展的“走转改”活动中,县级电视台也应该找准自己的定位,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办好电视新闻节目,服务县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7.
邹哲敏  周涛 《新闻实践》2003,(12):64-65
在当前媒体求生存求发展的激烈竞争中,各城市台均把改进电视新闻报道作为重中之重,锐意创新,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观。但我们同时也看到,目前城市电视台新闻节目中存在的一些弊端也日益凸现出来,影响了新闻的收视率,并已成为城市电视新闻发展的障碍。本文仅以南方某市电视台的新闻栏目《今日报道》为例,分析一些城市台存在的某些具有共性的问题和不足。一、栏目定位不明确,板块设置名不符实电视新闻栏目要办出特色,首先必须对栏目有明确的定位,栏目的播出时段、服务对象、观众的收  相似文献   

18.
近10年来,由于各类媒体的数量不断增多,媒体的竞争进一步向多方位深层次发展。因此,对于单个电视媒体的某个栏目来说,受众数量的流失已是不得不面对的严峻事实。因此,加强对受众群体分化的研究,因地制宜地对自己的栏目定位进行改革,吸引并扩大自己的受众队伍,无疑是媒体从业者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新课题。 本人供职的钱江电视台“新闻速写”栏目这几年的变革发展,可以说是近年来针对传媒业竞争逆势发展的一个代表,它面对电视台如雨后春笋、栏目繁花似锦的今天,首先对自己的新闻视点定位、制作方式进行改革,把新闻视点聚焦于社情民意,关注身边的普通百姓,以自己独特的新闻演绎方式树立起了自己的风格,成为一个有自己固定受众并有一定影响的电视新闻栏目。  相似文献   

19.
周涛 《视听界》2005,(1):68-70
城市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作为城市电视台的“第一语言”,在当前媒体求生存求发展的激烈竞争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各城市台均把改进电视新闻报道作为重中之重,锐意创新,采取积极的对策,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观。但我们同时也看到,目前城市电视台新闻节目中存在的一些弊端也日益凸显出来,影响了新闻的收视率,并已成为城市电视新闻发展的障碍。  相似文献   

20.
<正>2003年7月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正式播出,把我国电视新闻的改革和发展推向了一个高潮。各省市电视台也都以“新闻立台”为目标,从自身的环境和条件出发,大力促进电视新闻的创新与改革。作为新闻媒介主要传播者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