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申报>原全称<申江新报>,是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在近代上海乃至全国都产生了广泛的舆论先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青年记者》2008,(1):27-27
申报 1872年,英国商人美查创办《申报》,每份售价8文铜钱。同年,《上海新报》售价50文。 新闻报 1893年,《新闻报》创刊,报价定为每份7文。  相似文献   

3.
初试锋芒 副刊,是中国报纸的一个传统,一大特点.尽管是"报屁股"、"龙尾巴",但不可小觑.从上海的<申报>、<新闻报>,到北京的<京报>、<晨报>,再到<民国日报>,<时事新报>,以及后来的<大公报>,<文汇报>,无一家报纸没有副刊.这些副刊,有综合性的,有文艺性的,有综合性与文艺性相结合的--即综合性文艺副刊.言论是副刊的眼睛.鲁迅的杂文,大部分就是发表在报纸副刊上的,成为副刊的火眼金睛,引起社会的震动.  相似文献   

4.
李岚 《历史档案》2006,(1):92-98
《申报》原全称《申江新报》,1872年4月30日创刊于上海,是最早的中文报纸之一(晚于1861年的《上海新报》),经历了清末、民国直至上海解放,历时77年零26天,出版25600(25599)期的《申报》,是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存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在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每日译报>的前身是<译报>. <译报>于1937年12月9日创刊,由夏衍主持.当时上海已经沦陷,所有的中文报纸,除汉奸的<新申报>外都被停刊.为突破日伪的新闻封锁,方便报道有关抗战的消息,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便创办了这份专门刊载译文的小报.  相似文献   

6.
1872年4月30日,《申报》在上海创刊。在此之前,上海华文报纸只有《上海新报》。《申报》创刊不过八个月,便把已有十年历史的《上海新报》挤垮,取其位而代之,成为上海当时独家经营的华文报纸;以后逐步发展,成为旧中国报业界的巨头。  相似文献   

7.
史量才经营时期的<申报>概况 <申报>是1872年由英国人在上海租界创办,是我国第一张具有现代意义的报纸,江南穷乡僻壤的老百姓几乎把它当成报纸的同义词,俗称"申报纸".①1912年,正值壮年的史量才在张骞等实业家的支持下,以12万元从席子佩手中接管<申报>,自任总经理.自此,掀开了<申报>发展史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8.
浅析《申报》早期经营活动中的营销思想萌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72年4月30曰(清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英国商人美查等四人集资1600两白银在上海创立《申报》。《申报》创立初期,美查在《论本馆作报本意》中以“新报之开馆卖报也,大抵以行业营生为计”,“但亦愿自伸其不全忘义之怀也”之说确立了“义利兼顾”的办报方针。秉承这个原则,《申报》从报纸的内容,发行,价格等方面与当时独占上海鳌头的第一份中文报纸《上海新报》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不到一年时间就把惟一的强敌挤跨。  相似文献   

9.
文人写稿,是一种脑力劳动,给予一定的现金报酬,这就是稿费稿费在我国很早就有,称“润笔”近代开埠以来,为工商业服务的近代意义的报纸应运而生,上海自1861年《上海新报》创办,一批中文报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汇报》、《申报》、《沪报》、《诚报》等。其中,1872年4月30日创刊的《申报》是旧中国影响最大的报纸。但这些报纸当时是没有稿酬的。《申报》创办人英国人美查在1872年5月4日的  相似文献   

10.
1897年上海英商中文报纸<字林沪报>随报赠送的"附张"<消闲报>问世,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报纸副刊诞生了.  相似文献   

11.
1939年1月1日,《上海日报》更名为《大陆新报》,在南京、武汉和徐州设有分社,发行量为10万份,是在中国本土发行量最大的御用报纸,中文报《新申报》也被纳入《大陆新报》旗下。最近的史料发现表明,实际上操纵该报的则是《朝日新闻》的编辑和经营人员。这段历史也是《朝日新闻》社力图在社史中回避的史实。  相似文献   

12.
《上海新报》是上海历史上第一份近代化中文报纸。19世纪60至70年代初,它一枝独秀,成为当时中国大陆唯一的一份中文报纸。由于年代久远,加之历经战乱,那一时期的中文报刊资料已十分罕见。因此,保存相对完好的《上海新报》,其史料价值就显得尤为珍贵。深入细致地考察《上海新报》,对于研究近代中文报刊发展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上海新报》创刊于1861年11月,初为周刊;1862年5月7日改为周三刊(逢二、四、六出版,星期日无报);1872年7月2日改为日报(星期日仍无报);1872年12月31日终刊。该报由英商字林洋行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13.
《申报》创刊后,改变了同时期《上海新报》不发表论说的传统。每期刊有论说一篇,置于首页。早期《申报》的言论是满足关心时事的华人读者尤其是士大夫阶层的需要的,以扩大报纸的销数。言论确立了《申报》作为舆论机关的属性,说明该报并不是单纯的商业报纸,而是一家具有一定政治倾向的商办报纸。  相似文献   

14.
上海中文报纸始于何时,史载甚少。鸦片战争后,各国纷纷来华通商,上海成为当时最重要的通商口岸之一。1861年12月,英传教士林乐知和傅兰雅等人编辑出版了近代上海第一种中文报纸《上海新报》。初为周刊,后改为日刊;先为一页,后扩大为四页。首船期,次新闻,再次《京报》消息连载和广告等。报纸采用机器印刷,异于1838年9月广州出版的《各国消息》的石印版。在报纸的编辑和版面的安排上,与旧时的《京报》相比,也已有了改进,最  相似文献   

15.
史量才(1870至1934),祖籍南京,生于上海.1912至1934年主持<申报>,1929至1934年主持<新闻报>.1912年,三十二岁的史量才买下<申报>.接手后大力进行改革,延揽人才,实行企业化经营.<申报>在史量才主持期间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办流通图书馆和业余补习学校,出版<申报丛书>、<申报年鉴>,编绘<中国分省地图>、<中华民国新地图>等.  相似文献   

16.
<申报>作为我国第一份商业性的报纸,无论是在内容安排、报道的方式上,还是在经营模式、管理方式上,对我国后来的报业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在<申报>创立早期,由于成功的社会新闻报道,吸引了更多的读者,使得<申报>扩大了其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增加了销路.可以说,社会新闻是早期<申报>的主要特色之一.<申报>初期的社会新闻报道将案件的报道作为报纸的重要来源,刊登了不少大大小小的官民纠葛.在<申报>初期的社会新闻中比较著名的社会新闻事件有"周老付冤案"、"杨乃武案"、"杨月楼案"等.  相似文献   

17.
<囍日日记>是民国初年著名记者黄远生的一篇通讯.通讯是一种新闻纪实文体,今天的读者已司空见惯,不以为新,但在民国初年报纸上的文章是以政论为主,而纪实文字颇少.黄远生取西方报纸之经验,以主要的精力写新闻通讯,创造性地改变了当时报纸的面貌.他以上海<东方日报>、<时报>、<申报>驻京记者的名义撰写的<北京通信>(通讯)令人耳目一新,很快得到记者们的仿效.新闻学家黄天鹏说:"自黄生出,而新闻通信放一异彩……为报界创一新局面."(黄天鹏<新闻文学导论>,上海光华书局,1930年版)这话说得并不过分.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民营报纸陆续走上企业化发展之路,<申报>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家.<申报>在企业化过程中的基本策略:一是扩大发行,二是积极开拓广告业务.这两种手段经常结合在一起:通过扩大发行量吸引更多的广告客户,通过广告占有率的提升赢得更大的利润,进而促进报纸资本的增加.<申报·本埠增刊>的创办正是这一路径选择的具体体现.同时,这一路径选择也为<申报>其他副刊所实践.这些副刊与<本埠增刊>一起形成巨大合力,为<申报>的企业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湖北是农业大省,作为省委机关报的<湖北日报>,历来对农村报道极为重视.<农村新报>是<湖北日报>农村版,是湖北省唯一一张面向农村的综合性报纸,创刊于1951年,于1984年8月1日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第二次复刊.  相似文献   

20.
<上海壹周>创刊于2000年10月12日,原是由上海的一张机关报--<上海文化报>改版而成.刚划并过来时,报纸只发行6000多份,人员十五六人,同时还负着60多万元的债务.但改版成<上海壹周>一年后,报纸就开始了赢利,经过两年的发展,报纸的发行量已突破20万份.更重要的是,在其目标市场中,已经建立起品牌个性和形象,和上海的其他两份报纸<申江服务导报>和<上海星期三>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