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是读。景美、境远、情深的课文要反复诵读,如古人所说读之而喜,拍案叫绝,起舞旋走;读之而悲,涔涔泪落,脉脉欲诉。斯时不知古人为我,我为古人,但觉神入文,文入心,永不  相似文献   

2.
一、如何“读文悟道” 抓住文本语言,读出情,品出昧,悟出“效”,习得法,激活“思”,才能达到读文悟道之境界。 读出情。阅读教学第一要务是读。景美、境远、情深的课文,要反复诵读。正如古人所云:“读之而喜,拍案叫绝,起舞旋走;读之而悲,涔涔泪落,脉脉欲诉。斯时不知古人为我,我为古人,但觉神入文,文入心,永不失矣。”要加强读的指导,  相似文献   

3.
小学语文新课标规定:“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悟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如果学生不能把一篇文章读通读顺,谈何理解,反之,如果学生能够把一篇文章读得有声有色、人隋入境,说明学生对文本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感悟。可见,朗读是多么重要。  相似文献   

4.
姚鼐说过:“大抵学故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久而自悟。”曾国藩在家训中说:“凡作诗最宜讲究声调,须熟读古人佳篇,先之以高声朗读,以倡其气,继之以密咏悟咏,以玩其味。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拂拂然若与我喉舌相习则下笔必有句调奔赴腕下,诗成自读之,亦自觉琅琅可诵,引出一种兴会来。”  相似文献   

5.
我从小喜读诗词,只是读而不作。我觉得古人的诗词,全篇都可爱的极少。我所爱的,往往只是一篇中的一段,甚至一句。这一句我讽咏之不足,往往把它译作小画,粘在座右,随时欣赏。——丰子恺  相似文献   

6.
古人学诗提倡“工夫在诗外”。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这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重阅读、重积累”的规律。为学生学好语文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7.
2009年中考以后,各大媒体上陆续出现了不少中考优秀作文、满分作文,我也点评了上百篇2009年的中考佳作。经过阅读和点评,我有一个不小的发现:不少中考优秀作文、满分作文,是一种新“八股文”,即拿古人说事,靠古人“吃饭”,借古人还魂,演绎古人的故事成篇成文。通篇作文只是写三个(不多不少,恰好三个)古人,不是写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就是写苏轼、苏武、李煜,李清照、鲁迅等,似乎离了他们就不能作文似的。  相似文献   

8.
读书 感悟     
我国古代语文教育思想就十分强调感悟,诵读体味是感悟文章的基本策略,古人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感悟的经验,其核心是重读、重思。例如,古人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苟子在《劝学》中指出,读书应“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可以说,读和思是两种最基本的感悟方式。在教学《人物描写一组》时,我深刻体会到了诵读感悟之妙用。从上课伊始,我就从读与思着手。  相似文献   

9.
师:我们一起做个“我读你猜”的游戏。我读一段人物评价.你们猜猜是写给谁的——他身上凝聚着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拼搏的品质。战火纷飞的战场,面对生与死的考验,他没有后退;疾风暴雪的建设工地.面对常人难以忍受的劳动强度和饥寒,他没有倒下:双目失明、疾病缠身,他没有屈服;书稿丢失、身体每况愈下,他仍未放弃奋斗。他的故事告诉我们:苦难历练了强者,奋斗造就了伟大!  相似文献   

10.
2011版课标这样定义语文课程:“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应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课改以来的一段时间内,相当数量的语文课,内容的分析翻来覆去,问题的讨论贯穿始终,而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淡而又淡。2011年版语文薪课程标准划出了与“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的分界,从而使语文走在回归的路上。  相似文献   

11.
<正>姚鼐说过:"大抵学故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久而自悟。"曾国藩在家训中说:"凡作诗最宜讲究声调,须熟读古人佳篇,先之以高声朗读,以倡其气,继之以密咏悟咏,以玩其味。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拂拂然若与我喉舌相习,则下笔必有句调奔赴腕下,诗成自读之,亦自觉琅琅可诵,引出一种兴会来。"足见,朗读是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  相似文献   

12.
一、承诵读之妙,悟经典真谛 说起语文学习方法,古人已多有论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书不厌百回读,书读深思子自知”,“文选烂,秀才半”……足见古人对诵读的重视。或许是“现代化”了的缘故吧!浮躁之气也深入到教学中,人们称古代的诵读为呆读死记,嗤之以鼻,更不屑一用,校园里没有了琅琅的书声,而代之以讲解、提问、讨论、总结……。  相似文献   

13.
<正>【设计理念】宋代书家黄庭坚云:"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随人意。"读帖,即在临帖之前或临帖之余,详观和揣摩帖中字的点画用笔、结体取势、章法布局和格调神韵等,将它们观之入眼、铭记于心,然后进行临习。《读帖》一课,我聚焦"什么是读帖""怎么去读帖"两个主问题,引导学生知"读帖"、学  相似文献   

14.
读王崧舟老师《与象共舞》的课堂实录,我觉得自己也成了台下的一名学生,与象共舞。掩卷而思,我瞬间顿悟:读和写,亦可以和谐共舞。  相似文献   

15.
一、承诵读之妙,悟经典真谛 说起语文学习方法,古人已多有论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书不厌百回读,书读深思子自知”,“文选烂,秀才半”……足见古人对诵读的重视。或许是“现代化”了的缘故吧!浮躁之气也深入到教学中,人们称古代的诵读为呆读死记,嗤之以鼻,更不屑一用,校园里没有了琅琅的书声,而代之以讲解、提问、讨论、总结……。  相似文献   

16.
一、如何"读文悟道"抓住文本语言,读出情,品出味,悟出"效",习得法,激活"思",才能达到读文悟道之境界。读出情。阅读教学第一要务是读。景美、境远、情深的课文,要反复诵读。正如古人所云:"读之而喜,拍案叫绝,起舞旋走;读之而悲,涔涔泪落,脉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理解表达能力 ,而阅读教学则是提高这些能力的途径。为此 ,在教学中我不断摸索 ,不断学习 ,变“以讲为本、以问为本”为“以训练为本” ,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能力。一、借助朗读 ,加深感知语言文字的能力。阅读教学中语言文字的训练 ,就是以读书训练为“横” ,以字词句的基本功训练为“纵”来组织阅读教学 ,使字词句的基本功训练寓于读书训练之中。横中有纵 ,纵中有横 ,纵横交错 ,环环相扣 ,以读促练 ,使语言文字训练的基本功与读书训练相结合 ,达到对课文内容的感知、理解、升华。在教学中 ,读应有教师指导 ,不能…  相似文献   

18.
因一部《厚黑学》而闻名的李宗吾先生,在《厚黑大全》一书中说:“每读古人之书,无不在疑,因定下读书三诀,为自己用功步骤。”他的三诀是: 第一决,以古人为敌。读古人之书,就想此人是我的劲敌,非与他血战一番不可,逐处寻他缝隙。即使攻  相似文献   

19.
古人把诗书子集等书籍比作佳肴美味,比喻为很好的精神食粮:诗书味之“太雯”,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三味。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文章均为千锤百炼、精心推敲的佳作,是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范例。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在因素,引导学生读出“美”味来。  相似文献   

20.
语文是实施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基础学科。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我想谈一谈如何在语言文字训练中进行创新教育。一、巧设疑问进行创新教育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也就是说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设法设疑存疑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