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清明节祭拜(ji bai)祖先,悼(dao)念已逝的亲人已成为我国的一种风俗习惯。以前的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因为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mei)、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在清明节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清明节的老习俗讲究禁(jin)火、扫墓。每逢清明节的前一天,晋中一带的老百姓家家户户都不生火做饭,这一天大家都吃冷食,所以当地人把这一天称作“寒食节”。关于“寒食节”还有一段故事。原来,晋献公的儿子重耳做了晋国的国  相似文献   

2.
徐梦颖 《红领巾》2006,(1):39-39
在弟弟满月的叫候,他外婆送给他一只公鸡,叫“剃头鸡”。我们下沙人有个习俗:“剃头鸡”是不能杀的,要一直养着。  相似文献   

3.
<正>每逢下雪天,人们往往会随口说上句应景的话语——"瑞雪兆丰年"。丰年是农耕民族的终极企盼;雪,因为应时而下,又能润泽万物,故成了兆示丰年的瑞征。小雪是入冬后的第二个节气,此时"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矣",因此得名小雪。小雪节气里,民众除了忙于农事,也有一些习俗活动。节候表征小雪是农历十月的中气。元人吴澄在《月  相似文献   

4.
农历正月初七为“人日”,亦称“人胜节”。人日即人的生日。这在我国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人日在汉代有占卜吉凶等风俗,魏晋时又有登高习俗。由于人日有戴华胜祈福避灾的习俗,于是唐人将华胜称作“人胜”。而人日兼立春,唐人习俗剪双彩送亲友,更是别有一番情意。人日节当家的节日食品是“七菜羹”,它和除夕吃年夜饭、元宵节吃汤圆等一样,都是民间传统习俗。唐代是人日的鼎盛时代;明清时代以降,由于集权政治日益恶化,人日节逐渐淡出视野。  相似文献   

5.
农历正月初七为“人日”,亦称“人胜节”。人日即人的生日。这在我国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人日在汉代有占卜吉凶等风俗,魏晋时又有登高习俗。由于人日有戴华胜祈福避灾的习俗,于是唐人将华胜称作“人胜”。而人日兼立春,唐人习俗剪双彩送亲友,更是别有一番情意。人日节当家的节日食品是“七菜羹”,它和除夕吃年夜饭、元宵节吃汤圆等一样,都是民间传统习俗。唐代是人日的鼎盛时代;明清时代以降,由于集权政治日益恶化,人日节逐渐淡出视野。  相似文献   

6.
二十四节气是自然之道,是劳动人民在四季更替、五谷轮回中积累的智慧。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也称冬节、亚岁等,有着“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民间还有吃饺子、吃冬至汤圆、吃冬节丸、捏冻耳朵的节令习俗。将这一传统节日融入幼儿园课程资源,不仅能够让孩子们整体感知、了解苏州地区的冬至习俗,感受吴文化中的“烟火气”,也能加深孩子们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了解,增进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相似文献   

7.
侗族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毗邻地区,大部分在贵州境内玉屏、黎平等地,一提到侗族,最著名的也许就是侗族大歌和侗家风雨楼了,其实侗家的民族节日也很有意思.各地的侗族大多要过春节,时间也是正月初一.有些地方在十月底或十一月初择日过侗年.四月八日或六月六日为祭牛节,节日时是不可以使用牛的.此外,还有抢花炮的花炮节,吃新米的吃新节,停止生产活动,以及各姓氏自己过的姓氏节及赶歌会、姑娘节、斗牛节等.这之中最好玩的莫过于花炮节.……  相似文献   

8.
白族地区自古以来稻作农耕十分发达,形成了许多与农事相关的节日习俗,主要有开秧门、绕三灵、火把节、尝新节等。在日本,也有许与白族相似的农事节日,它们都有祈求神灵保佑和感谢神灵赐予丰产的内在意蕴,但它们也有一些不同之处,类似的节日在这两个地区有着不同的发展取向,本文通过白族农事节日和日本农事节日异同的对比,试图更好的揭示这些农事节日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大家都知道,6月1日是全世界儿童的节日,也就是国际儿童节。但是,除了这一天之外,还有很多国家把一些特别的日子作为“儿童节”,并举行一些很有意思的活动。“男孩节”在5月5日,又叫“子供节”。有男孩的家庭要挂鲤鱼旗,有几个孩子挂几面。寓意为学习鲤鱼逆流而进的精神,不畏艰苦,勇往直前。“女孩节”在3月3日,又叫“桃花节”。据说是奈良时代从中国流传到日本的。这一天一家人团聚,共同庆祝女孩健康成长,然后把女孩出生时亲戚朋友们送的偶人收拾起来,等待明年3月份再拿出来。“男孩节”在8月7日,又叫“龙虾节”,寓意为学习龙虾的勇敢精神。…  相似文献   

10.
数九,是从冬至起以九天为一组概括天气变化或农事活动的风俗。一般是从冬至日数起,数九天算一个“九”,数到九个“九”,共计八十一天。因为是数了九个“九’,所以又称为“九九”。概括九九天气变化或农事活动的歌谣,称作《九九歌》。也有用图表等形式表现气候变化的,称为《九九消寒图》。  相似文献   

11.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而元宵“舞龙灯”之俗亦由来已久。休宁县山斗乡有着流传已久,且独具特色的“板凳龙”这一民俗事象,其记载繁见于徽州的地方文献中。通过对当地青岭村村落概况及元宵节“板凳龙”习俗的研究,反映出中华汉民族地区的“龙”信仰在徽州地区的体现,折射出传统儒家思想对徽州地区的深远影响,而这一民俗事象得以传承延续亦是其社会功能的体现。最后,试图透过研究“板凳龙”这一民俗事象,解读其背后徽州社会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先民们认为龙操纵着风雨雷电,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汨罗的先民们要在端午节前后祭祀龙。自从屈原在汨罗江殉国后,汨罗端午习俗产生了质的飞跃。为了同一个目的.韩国江陵的人们要在端午期间祭祀大关岭山神和大关岭城隍神。两地习俗有异有同,文化底蕴都非常深厚。  相似文献   

13.
端午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节日,时间在农历五月初五。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历史上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端午节不但有隆重的祭祀活动,而且还有丰富的体育文化活动,直到今天,端午节还受到海内外华人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汉魏之际,杂部密教经典已传译于中土。入唐以降,密教开宗立派,活跃于朝野上下,虽经“会昌法难”之劫而渐趋式微,但随着密教的世俗化已渐次深入民间,化俗流布。其中,民间流行的五色线习俗,即与民间传持的密教相互影响。自汉代以来,古人就有端午时节佩戴五色线用以避兵驱邪的习俗,其发端虽与中国传统的五行学说有一定关系,但入宋以后,密教大悲咒在吸收五色线元素后,又与五色线习俗相融合,并将其供奉主神之一的“月光菩萨”良缘功德赋予五色线。这一功德的加持,使五色线习俗发展到宋代时,已经由端午佩戴延长到七夕,一些地方甚至由此演变为“女儿节”。 考研这一习俗的历史演变,不仅有助于再现唐宋时期民间特殊的人文风貌,同时对于研究唐宋时期的社会生活与宗教信仰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栗园围香火龙是源于军事的宗族式民俗,现已形成了扎龙、起龙、出龙、拜厅、舞龙、游村、放龙、送龙等为一体的元宵节期间特有的民俗文化活动,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对沟通客家人情感,增进海内外客属的文化认同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节俗文化丰富多元,就端午节而言,各地的节俗景象繁华热烈,其源流也众说纷纭,端午节的代表人物是屈原,最具代表性的活动是龙舟竞渡、吃粽子、饮雄黄酒等等,在当下,端午节也有其独特的现代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7.
端午节在战国时代初步形成,源于古人虔诚的原始信仰。原始信仰是当时节俗传承的足够动力。魏晋时期原始信仰比以前淡化了,端午节传承的原初动力也消弱了,这时人们加入了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传说来解释端午习俗,为端午节增加了新的文化内涵和习俗。但是由于端午节习俗不重视家庭团聚和祭祀祖先,在契合儒家文化方面不很显著,因而在魏晋以后的儒教时代出现了传承动力不足的问题。到现代社会,端午习俗面临传承危机。但经研究可见到,端午习俗包含着适合现代文化的丰富要素,可以进行适应现代社会的调适、更新。在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背景下,它更有了复兴的契机和动力。  相似文献   

18.
作于东汉之杜笃《祓禊赋》系篇描写古代祓禊民俗场面之作,祓禊是上巳日里最重要的一个活动,在中国古代是一个极受重视的巫术仪式,观审传世文献与出土材料,祓禊一事是加载官方礼制文书的,可见这是一个举国参与的祭祀活动,其受重视之程度毋须赘言。随着社会的变迁,上巳习俗渗入了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时代内容和特色,与它的原生形态有着极大的不同。俗信从迷信中的解放,是民俗发展必然的结果,然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社会日益进步和逐渐丰盈的知识。随着社会、思想多元的呈现,许多迷信被解放出来转化为俗信时,就成为生活上、心理上常见的习惯,如上巳节、端午节、中元节的过节习俗即是由此产生。  相似文献   

19.
白彦虎是清代同治年间陕甘回民起义领袖、中亚地区"东干人"之父。长期以来关于白彦虎的籍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现存的口碑史料、文献资料、地理位置、民俗资料、历史遗迹五个方面可以得出白彦虎的籍贯应该是清代西安府泾阳县瑞安乡鲍方里焦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