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桃花源记》开创了中国“洞穴故事”的先河。其后,中国洞穴故事多以《桃花源记》为范本进行演绎,这些故事虽然与《桃花源记》有相似之处,却在思想境界上难以超越《桃花源记》,但是依然大大丰富了中国的“洞穴思维”文化。  相似文献   

2.
以《桃花源记》为例,探讨基于虚拟现实(VR)技术的虚拟语文学习场景的开发与应用。分析《桃花源记》VR虚拟学习场景的应用可以增强学习体验、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语文素养。《桃花源记》VR虚拟学习场景的应用为语文教育带来了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体验,促进了学生对古典文学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感知。  相似文献   

3.
王维的诗歌从语言词汇、意象意境、叙述结构等各方面对《桃花源记》作了全面的接受;同时又对《桃花源记》作了巧妙的改造:将《桃花源记》所隐含的道家和道教的文化寓意暗暗地置换成了佛家尤其是禅宗的“悟道”过程,体现了一个大诗人应有的个性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4.
<正>《桃花源记》是研究魏晋文学、魏晋思想的代表作之一。其简约的文本给读者留下的信息太少,遗憾太多。不过,也就因为它文本的简约,才为读者提供了宽阔的想象空间,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无尽动力。一、《桃花源记》文本的简约性与史学大家的遐想性论证上个世纪,对于《桃花源记》的源起,陈寅恪先生曾著《桃花源记旁证》称,《桃花源记》的真实故事,可能发生在黄河流域的姚秦时代,即姚秦统治的弘农、上洛地  相似文献   

5.
《桃花源记》历来被奉为经典之作,我国当代对此文的研究较多见于内容的深入研究以及课程教学方面的研究。本文对近年来《桃花源记》的研究做一个综述,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研究《桃花源记》对更好地带动学习有着深远之意。  相似文献   

6.
巧用灯谜背诵《桃花源记》福建/蔡志强在教完《桃花源记》第一课时后,我将灯谜导入到课堂:“同学们,昨天我们刚串译了《桃花源记》,文章的内容都掌握得差不多了。这节课咱们边猜谜,边背课文。现在,我先以‘告别岭后’为谜面,要求大家猜《桃花源记》一句。哪位同学...  相似文献   

7.
《桃花源记》并诗属于小说体裁。本文从八个方面说明其理由;同时论及《桃花源记》并诗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论武陵渔人的意象——解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陶渊明《桃花源记》的简要分析进一步探讨了这篇散文之所以脍炙人口的原因及作者的创作心态,以最终全面解读《桃花源记》。  相似文献   

9.
关于《桃花源记》的主题,人们普遍解读为表现了陶渊明的社会理想.文章认为,这一解读只是对文本部分内容进行孤立解读的结果,探析文本主题应整体把握.因此,文章从《桃花源记》到《桃花源诗》,再到作者陶渊明的人生经历与时代背景,逐层深入分析,整体把握,发现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一文中真正表达的其实是内心的无依怅惘.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的散文成就相当突出,尤以《桃花源记》最为著名,关于《桃花源记》的创作根源,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桃花源记》的创作源于当时社会与作者“大济苍生”的理想与“圣君贤臣”观念之间的冲突 陶渊明的大半生处于我国封建社会一个大分裂大混战的黑暗时代,此时的中国,社会矛盾重重,危机四伏,战乱不已,人民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  相似文献   

11.
由于受到西方文体概念的影响,我国历代许多学者把《桃花源记》当做文笔洗练的古典散文来欣赏。桃花源也成为众多文人士子向往的理想之地。但仔细考证,《桃花源记》的文体特征与当时广泛流传的仙乡淹留小说极为相似,诸多内容来自当时的神仙志怪小说和道家的神仙洞天小说。将《桃花源记》归入仙乡淹留小说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认知习惯。再考察作者和道家思想的关系,我们可以发现陶渊明笃信儒家义理,内心排斥道释等玄学。《桃花源记》当是陶渊明虚构出抒发其政治理想的作品,在故事情节处理上有不完整的地方。  相似文献   

12.
自从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以后,桃源便成为了人们心中的一个圣地。桃源究竟存在不存在,如果存在,它又到底在什么地方。特别是近现代以后,对于桃源的争论特别大。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叫桃源这个地名的有几十处。《桃花源记》中的桃源的原型在哪里,无论是在民间还是在学术界,争论和分歧都非常大。现在,铜仁立足打造“梵天净土,桃源铜仁”的品牌,其依据和文化内涵究竟体现在什么地方,本文将对桃源铜仁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进行相关论述。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直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经典课文之一。《桃花源记》的文体问题,一般认为它是散文,是《桃花源诗》的序文,这固然是没有错误。但这种观点只是从文体的共通性来看问题,并没有考虑到这篇文章的文体特殊性,而且它对于理解文章的内容、主旨以及作品的思想性质、作者的主观寓意帮助不大。《桃花源记》的文体应是古代小说,而且是魏晋六朝小说中的杰作,是"有意"为之,罕有伦比;这篇小说实际上寄寓着陶渊明的一种"理想国"精神,而这也是《桃花源记》的思想性质所在。  相似文献   

14.
世外桃源     
此语出自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晋朝的大文学家陶渊明,一生写了许多名著。其中《桃花源记》为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写的是一个捕鱼人的奇遇。  相似文献   

15.
《考试周刊》2017,(32):121-122
《桃花源记》选自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选有五篇文言文,其中《桃花源记》是记叙文,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6.
一、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课文。陶渊明以洗炼的笔墨虚构了一个没有尘世纷争的世外桃源,《桃花源记》具有很高的文学欣赏价值,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初二年级学生文言知识积累有限,形象思维能力仍占主导地位,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笔者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其实描绘的也是一幅自然生态图。从水生、陆生生态系统看,两篇文章里所描写的生物种类,铜仁都确实存在,而且非常典型。这说明铜仁是《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的创作原型是完全有可能的。  相似文献   

18.
《桃花源记》这篇课文自选入初中语文教材以来,作为一篇经典的文言文备受一线教师和研究者的关注。本文选取原载于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教学与研究以及湖南教育、赤峰学院学报等刊登的11篇《桃花源记》教学实录、教案、教学环节记录、教学片断与思考等,对《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进行研究。这11篇教学设计的刊登时间从1981年至今,我们从教学目标的设定和教学内容的设置等方面,对新课改前后《桃花源记》在教学设计上的差异进行比较,以期发现文言文教学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取得了何种进展,又有哪些不足需要改进。  相似文献   

19.
刚写完《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办公室就来了四位学生,还没坐稳,语文课代表就问:“老师,明天上的《桃花源记》你打算怎么讲?”  相似文献   

20.
《桃花源记》及其后的《桃花源诗》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作者以冲淡洗练的笔墨描绘出一幅没有世网羁绊的人间乐园的图景。下面就《桃花源记》中所蕴含的自然美、人情美、朦胧美、语言美、悬念美几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