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金周期间,中国银幕的4/5让给了一部好莱坞影片,首先当然因为观众爱看,而院线无底线地为市场让步的过于急功近利行为,并不只是市场的责任,更不是好莱坞电影的过错  相似文献   

2.
唐昊 《今传媒》2012,(3):88-89
2012年,《黑夜传说4》成为新年的一记重磅炸弹,在年初再次引爆好莱坞的吸血鬼狂潮。不可否认,吸血鬼与超人,蝙蝠侠,钢铁侠一起,延续着好莱坞的炫酷题材。自1913年美国影片《吸血鬼》开始,吸血鬼就在好莱坞银幕上不断出现,每个时代的吸血鬼形象皆不相同,却又异常成功。在数字手段无所不能的今天,好莱坞电影中的吸血鬼形象变得更为丰满,故事讲得更为引人入胜。本文整合好莱坞历史上优秀的吸血鬼题材影片,解析影片成功的因素,提炼出好莱坞对于某一文化的运用技巧和惯用手法,使中国的优秀文化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银幕空间提供有价值的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李小龙是第一位打入好莱坞主流市场的传奇明星。通过银幕形象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李小龙为了颠覆一系列好莱坞刻画华人形象所使用的"套话",极力塑造出富有民族气节、反抗精神、体格强健的中华大丈夫形象。"功夫"这是李小龙为好莱坞所接受的重要元素;反之,李小龙也令"功夫"成为好莱坞表现中国、想象中国最重要的元素。李小龙在改写好莱坞塑造中华形象的同时,以其自塑形象影响好莱坞对"中国形象"的重构。通过解读李小龙与好莱坞关于"华人男子形象建构"之间的建构与反建构,折射了文化之间的交互影响,从而体现了文化传播过程中,掌握自我话语权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看板     
《中国新闻周刊》2014,(45):96-96
1安吉丽娜·朱莉将隐退专心做导演 以狂野、叛逆、性感闻名的好莱坞女星安吉丽娜·朱莉塑造了很多传奇的银幕形象.但是她将要离开银幕了,彻底放弃表演事业。近日,安吉丽娜受采访时表示,表演让她很不舒服,她也不想总出现在镜头前,并已确定会放弃表演事业,专心做导演。  相似文献   

5.
电影作为一种传播媒介,以其文化性、艺术性和娱乐性影响着大众的生活与思维方式,它是现实的一面镜子,银幕上的许多人与物都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其原型。好莱坞电影在世界上有着很强的影响力,各类影片中图书馆员的角色也成为广大观众在观影之余所津津乐道的话题,并冲击着他们的原有观念。电影中所表达的图书馆精神和理念等也是图书馆人在今后实际工作中应学习和具备的知识素养。  相似文献   

6.
王坤 《东南传播》2021,(11):71-74
电影作为城市的产物,"现实之城"和银幕城市在电影诞生之初就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关系,这种关系既有空间维度上的交融,也有时间维度上的互动,所以说这种关系不是静止的、单向的、固定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双向作用的."现实之城"与银幕城市在空间中的交互性包括物质层面和精神意识层面;时间上的交互性通过对电影《风声》的历史空间、同性恋景观和娱乐化空间三方面的分析展开论述.而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如何将这种交互关系用于实践是需要进行思考的问题,主要就是依凭科技和现实景观开掘影像空间,丰富银幕空间的面貌,拓展城市的"电影性"和银幕城市空间.  相似文献   

7.
汤姆·克鲁斯与妮可·基德曼这对好莱坞曾经的“模范夫妻”第二次在银幕上进行合作的影片。不满足于仅被称为“克鲁斯夫人”的基德曼在这部影片中表现出了一些属于自己的  相似文献   

8.
花瓶起义     
如果在一年前让人们预测今年美国金球奖最佳女主角的得主或是奥斯卡影后的候选名单,没有人会想到查丽兹·塞伦这个名字,因为这位来自南非的性感美女一向被认为是好莱坞最大的那只大花瓶。 虽然成名的时间已经不算短了,虽然一直不乏与大牌明星合作的机会,但是塞伦的银幕事业一直没什么起色,她甚至无法凭借自己的性感独挑某部影片的  相似文献   

9.
国外歌舞片走向与中国歌舞片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0年代,美国面临经济危机,民不聊生,社会问题严重,需要乌托邦式的世外桃园,于是好莱坞制造了银幕上的良辰美景;正处于纳粹时代的德国也有相当多的作品。当时在戈培尔的指示下,德国电影与同时间的好莱坞一样,电影的主流是歌舞片,想给人们造成德国乃一片歌舞升平的虚假景象,为法西斯的疯狂、残忍披上一件美丽外衣。即使在战争中,戈培尔等官员仍继续观看美国片,并下令本国影业须紧跟好莱坞。  相似文献   

10.
童桐 《新闻春秋》2021,(2):89-95
本文以20世纪20至30年代美国七份流行报刊中提及黄柳霜的媒介文本为研究材料,借用框架理论还原电影史之外以明星或名人身份出现在流行报刊中的黄柳霜.明星制使得黄柳霜脱离银幕中"龙女"的负面形象被好莱坞所接纳,成为消费偶像.但呈现于文本之上,对其华裔身份的刻板印象以及同情感放大了其"边缘人"的身份.这种基于符号博弈所构成的...  相似文献   

11.
好莱坞卖座片的续集往往会陷入一种危险,那就是不知疲倦的视觉轰炸,银幕上不断出现爆炸之类的壮观场面。幸而《谍影重重3》没有,这完全归功于格林哥拉斯晃动的摄影机[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看看中国社会一些地方的世道人心,看看中国的电影现状,我坚称,好莱坞在我们这里是一种先锋艺术,值得好生琢磨一番在大部分西方左翼知识分子那里,好莱坞是批判大众文化的终极标靶,它被当作通俗、媚俗、回避现实、粉饰现实的同义词,这里的"通俗"一词十分接近"庸俗"的意思。在西方,发端于法兰克福学派的这种批判或许有警惕"娱乐至死"的功效。中国左翼知识分子和精英学者也接过了这一批判利器,十分时髦而又安全地对"文化工业""好莱坞模式"、普世价值等概念和文化产品进行口诛笔伐。在引进大片的初始阶段,就有学者惊呼:"中  相似文献   

13.
jorny 《报林求索》2012,(11):119-126
<正>他的作品,超越于传统的恐怖小说,并不靠具体的意象来获得恐怖效果,而是通过对事件气氛的营造来震慑读者;他是当今世界上读者最多、声名最大的美国小说家;他的每一部作品,都会成为好莱坞制片商的抢手货;他的每一部小说几乎都被曾搬上过银幕;他仅版权费用就获得了上亿美元的收入,而他则永远站在黑暗的另一面注视着我们,他就是——史蒂芬·金。  相似文献   

14.
电影的工艺技术与人的生理结构之间必定存在着同构关系或匹配关系.银幕画面的效果是由摄影机的镜头制造的,它呈现出眼睛知觉活动的基本特征,于是不仅是镜头模仿了眼睛,眼睛在这里也模仿了镜头.在现实里,人的实践活动是整个身体的活动,眼睛是配合身体的;在电影中,人的观赏活动却主要是眼睛的活动,身体反过来是配合眼睛的.摄影机对身体的模仿有着和镜头对眼睛的模仿同等重要的美学意义,因为银幕画面不只诱发眼睛的注视,更进一步诱发了身体的回应.摄影机镜头对眼睛的模仿是直接呈现的,摄影机对身体的模仿却需要意识的投射.摄影机的能力远远超出了观众的眼睛和身体的感知能力,观众因此也就成了一个超验的主体.  相似文献   

15.
全世界的影迷都在关注好莱坞,全世界的“盗版商”也在觊觎好莱坞。在数字技术、网络传播别开生面的今天,谁要指望几条法律或做个“翻印必究”的声明而高枕无忧,恐怕只有喝西北风了。所以,知道自己酒好的好莱坞,一开始就争取把版权保护的技术措施做到家——当然是尽量。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各式各样的漫画英雄成了好莱坞片商心日中的摇钱树,而原本一直不被国人所熟悉的美国漫画也逐渐为人熟知。提到超级漫画英雄,这两年影响最火的恐怕非蜘蛛侠莫属。这个略带羞涩的小伙子在第一次登上大银幕就取得了全球票房9亿美元的骄人战绩,而《蜘蛛侠2》推出后,目前的累计票房也已经突破了5亿元,估计要超越上一集的收入只是时间问题了。  相似文献   

17.
董鑫  陈岩 《东南传播》2021,(8):58-62
以新世纪初的国产电影为参照,沿影片类型与演员选择的考察路径,近十年我国银幕形象有了新的构成样态:青年银幕形象、"卢瑟"银幕形象与军人银幕形象.这些银幕形象在近十年的大放异彩,正是基于创作主体变更、观影群体变化与流行文化演进等因素.而其基本构成与分布则体现了大众文化的深层心理追求与审美趣味指向:激荡的改革开放40年,让大众试图对自身的成长历史进行书写,凸显出个人意识;观众从"卢瑟"身上观照自身,寻求对社会现实的映射与想象性出口;新主流电影之实践,建构出符合大众期待的国家形象,赢得观众的欢迎.  相似文献   

18.
著名好莱坞电影导演蒂姆·波顿将自己的曼妙想象和独特风格融入西方流传100多年的床头故事<爱丽丝梦游仙境>中,并将其搬上银幕.在动画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原著的痕迹,但更多的是这位"鬼才"导演对童话故事的突破.  相似文献   

19.
刘立红  连水仙 《新闻世界》2008,(12):154-155
本文试图以好莱坞动画《功夫熊猫》为现实文本,以文化研究的视角分析其传播特色,本文以为,《功夫熊猫》作为跨丈化传播的现实文本,其传播特色可归纳为以下两点:一是大量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符号元素,暗合了中国广大受众的文化认同心理;二是秉承好莱坞一贯的喜剧风格,迎合了当下消费主义丈化心理。  相似文献   

20.
国外歌舞片走向与中国歌舞片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国外歌舞片起源的历史背景 1、世界形势的需要。 30年代,美国面临经济危机,民不聊生,社会问题严重,需要乌托邦式的世外桃园,于是好莱坞制造了银幕上的良辰美景;正处于纳粹时代的德国也有相当多的作品。当时在戈塔尔的指示下,德国电影与同时间的好莱坞一样,电影的主流是歌舞片,想给人们造成德国乃一片歌舞升平的虚假景象,为法西斯的疯狂、残忍披上一件美丽外衣。即使在战争中,戈培尔等官员仍继续观看美国片,并下令本国影业须紧跟好莱坞。1942年戈培尔公开表示:愉悦快乐的精神“对战时特别重要,尤其是我国忍辱负重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