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主持人龙吟:西方谚语云:太阳底下无新鲜事。现下愈演愈烈的大学扩招和学历泡沫,竟然也"古已有之",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全日制大学——汉代的太学,也经历了一再扩招、学历泡沫泛滥的过程。其中得失,可以为鉴。规模惊人的"太学城"公元前124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全日制大学——太学,在西汉京城长安创建。太学按儒家经典分门设置教授,通称"博士";太学的学生称  相似文献   

2.
据史书记载,我国早在西周时代就有了大学的初步形式。公元前一二四年,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公孙弘等人的建议,成立了我国最早的最高学府——太学。设五经博士,有弟子五十人。东汉时期,太学大发展,顺帝时有二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 魏晋以后,又设国子学(或国子监),有时与太学同时设立。唐代以国子监总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唐代学校分为六种:国子学收三品以上高级官员的子孙;太学  相似文献   

3.
汉代的太学     
汉代是中国封建教育制度的奠基时期,它为以后的封建王朝的教育制度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模式。在汉代,属于高等教育性质的学校有两类:一类是由国家在京师设立的“太学”,另一类是民间的私学。一汉继秦后,汉代统治者总结了秦王朝灭亡的教训,改变了自己的统治策略。太学就是它的统治策略转变的直接产物。因此,要了解办太学的目的,就必须先了解汉代统治者改变策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近代建立新式的高等学堂以前,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就曾创立过不同类型的高等学府(相当于今天的高等学校).其中著名的、影响较大的有太学、国子学、国子监和书院等.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在公元前124年开始在中央创立太学,以五经博士为教官,为博士置弟子(太学生)50人.据汉史记载,太学的学生后来不断增加,东汉时最多达到30,000人.这个数字或有夸大之处,但是汉代太学曾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并成为我国古代高等学府的主体,这乃是事实.到了唐代,唐朝的京都长安设立太学和国子学规模也很大,最多时有八千多学生.除了内地及来自边疆地区的青年外,还有朝鲜和日本的留学生,他们学习了当时先进的汉族封建文化,并把它带回本国,促进本国文化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北宋著名教育家胡瑗(公元993年—1059年),字翼之,原籍陕西安定县,人们又称他安定先生。他应范仲淹、滕宗谅的聘请,在苏州、湖州从事教育工作20多年,后来又到太学主持教学工作。他实行分科教学,进行专业教育,被人称为“苏湖教法”,皇帝曾明令以其教学方法为太学法。我国自唐朝开始出现分科教学,设立各种  相似文献   

6.
试论中国古典大学的理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大学的发展过程中 ,儒家经典著作《大学》篇中所阐明的“大学之道”一直是中国古典大学理想的核心内容。在中国古典大学的官学和私学两种形式中 ,太学以董仲舒为代表 ,书院以朱熹为代表  相似文献   

7.
崇尚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经过商周以来的长期积淀,魏晋时期的书法艺术,己逐渐完成从隶书到楷书的转变,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在西晋京师的洛阳太学里,破天荒地设立了"书博士"来专门传授书法艺术。论文谨就西晋太学"书博士"的设立及其相关问题,略述管见。  相似文献   

8.
崇尚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经过商周以来的长期积淀,魏晋时期的书法艺术,己逐渐完成从隶书到楷书的转变,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在西晋京师的洛阳太学里,破天荒地设立了"书博士"来专门传授书法艺术。论文谨就西晋太学"书博士"的设立及其相关问题,略述管见。  相似文献   

9.
人们通常把北京大学的前身追认到晚清戊戌变法时候设立的京师大学堂,但自从胡适提出“北京大学是历代的‘太学’的正式继承者”之后,北大校史溯源当从太学、国子监起的提法得到了部分学者的附和。然而追考历史,北大及其前身京师大学堂不仅与太学、国子监之间缺乏事实上的关联,更无内在精神和教育传统上的承继关系。相反,作为新式官办最高学府的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创立,恰恰意味着太学、国子监绵延两千年的“学统”终于断绝。  相似文献   

10.
儒学独尊地位在西汉的确立,使得中国农耕社会中几乎所有的大家族都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地方望族名门,多有儒家之信徒,“其为学也,则从师授经,或游学京师,受业于太学之博士。其为人也,则以孝友礼去见称于宗族乡里。然后州郡牧守京师公卿  相似文献   

11.
儒家家庭伦理对韩国家庭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思想在一千多年前就传入了韩国。据史书上记载,公元初便有一些韩国人背诵《诗经》、《书经》和《春秋》等儒家著作。儒家思想的广泛传播则是在三国时期。在高句丽,曾经建立过“太学”和“局堂”,分别招收贵族子弟和平民的子弟,向他们传授“五经”、“三史”等儒家经典以及射箭等技能。而在百济,从其建国初期就接受了儒学,到了四世纪  相似文献   

12.
对于南朝太学,学者们有以下四种不同观点:一、南朝有太学;二、南朝无太学;三、南朝时只有陈朝有太学;四、“南朝‘太学’与‘国学’为一校二名,实际是指同一所学校”。第一种观点是可取的。首先,不能由《建康实录》的记载,得出太学并入国子学的结论。相反,《建康实录》的记载明确显示,国子学与太学相距四里二百六十步,是两所各自独立的学校。其次,南朝有关太学生、太学实体及其内部教学活动的记载,足以证实太学的存在。再次,在中国古代,学校教育是国家建设的一项首要任务;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的太学作为一项“传世共守的制度”成为官学的首选。宋、齐、梁、陈四朝顺利接替前朝政权的同时,承袭了太学机构并继续开办下去,几乎不存在停办与重开的问题,所以史书没有南朝太学废立的有关记载。  相似文献   

13.
东汉时期,有个叫公孙穆的人,他非常热爱学习,总是想尽办法抓住一切机会来学习。当时的许多人都因为他好学而对他交口称赞。公孙穆读了不少书以后,还想进一步扩大知识面,就想进太学去继续学习。因为太学是朝廷设立的,太学里的老师知识渊博、见识很广。可是上太学需要交一大笔学费。公孙穆苦恼极了。一,个叫吴裕的富批舂米的工人。这下可有机会赚些钱继续求学了!他把自己打扮成那种干重体力活的样子,穿一套短衫短裤就去应征。结果他被雇用了。一天,吴裕来巡视舂米情况,他东瞧瞧、西看看,最后在公孙穆身边站住了。那时候,去给人舂米被认为是低…  相似文献   

14.
元朔五年,汉武帝为培养和选拔统治人才创立了太学。从史料记载看,太学至少在汉宣帝时就有了自己独立的校舍。太学的教授全由今文经博士担任,所授内容也全是居统治地位的今文经。大学面向全社会招收有志青年,许多出身贫寒的年青人经过几年的寒窗苦读,跻身于朝廷的高官显宦之列。太学不仅为朝廷培养、选拔了大批人才,充实了官僚队伍,对两汉政权的巩固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对我国封建社会教育史乃至学术史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公元183年,河南洛阳的朱家圪村——东汉时期著名的太学所在地,一时间忽然车流如潮,街道拥塞,车上的学子无不怀着虔诚的心情走进太学,在一块块石碑前观览、摹写……这些石碑,就是刚刚完工的《熹平石经》。整套《熹平石经》,包含《鲁诗》《尚书》《周易》《仪礼》《公羊传》《论语》《春秋》等七部经书,刻在四十六块石碑上,共有二十万零九百一十个字,是中国第一部儒家经典刻石,具有不可  相似文献   

16.
王充受业太学和师事班彪是两件事,并非一件事。王充早年十五岁左右曾到洛阳太学受业。从汉代太学制度和史籍记载来看,班彪未曾在太学授业,王充当为班彪私授弟子。《自纪》以自己为人和为文为叙说中心,故未言及太学受业和师事班彪等事。  相似文献   

17.
西汉初年,统治阶级崇黄老,行休养生息,使得地主政权得以巩固,封建经济得以发展,文化教育逐渐繁荣。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加强精神统治,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刘彻采纳了董仲舒和公孙弘的建议,积极推行罢百家、尊儒术、兴太学、举贤良的文教政策,“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兴办了中国封建教育史上第一所官立的太学。尊儒产生了太学,太学发展了尊儒。西汉太学以儒学为正宗,以《五经》为国教,培养地主阶级的统治人才,培养纲常道德观念和净化社会风气,以利其统治和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太学作为地主阶级成熟阶段中兴起的这一历史事物,对此进行探讨,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董仲舒、公孙弘是西汉武帝时期的两位著名儒者。董仲舒是公羊学大师,是大思想家,“为群儒首”;《天人三策》是西汉政治更化和文化建设的经典文献,直接影响了武帝政治和文化政策的制定和实行。董仲舒继承儒家的中心观念,如任德而不任刑、仁义礼智信等,且把它们置于通俗的阴阳五行的天道构架中。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平津侯,是西汉第一位封侯拜相的儒者。元光元年,公孙弘对策,天子擢弘对为第一。他秉承武帝之命,著《功令》,具体制订了汉廷置博士弟子员的措施。这表明他精通文法吏事,与陈义高远而疏阔于事的儒生不同。董仲舒提出兴太学的重要建议,公孙弘是兴太学之议的具体践行者。汉廷兴太学,为儒者打开了仕途的通路,儒家“学而优则仕”“得君行道”的理想得以实现。这一方面使专制政治受到儒家之道的影响,且增加了官僚机构中的文化因素;另一方面又把《五经》与儒者置于政治权势下,以达到控制儒者且歪曲《五经》而使之成为专制政治缘饰品之目的。他们二人是同时代人,皆习《公羊春秋》,在仕途上颇有交集,在儒学和功业上相互映衬。董仲舒是一位醇儒,方正严肃,克己复礼,且以仁义之道修身,知行合一。公孙弘的人格复杂矛盾,恢奇多闻,辩论有余...  相似文献   

19.
秦末汉初的百余年间,儒学发展从湮没到复兴,并逐渐走向经典中的权威地位。汉初儒学与政治的日益结合,汉武帝时期的兴太学、置五经博士以及后代帝王幼年的儒学教育,使帝王们在诏书中引用儒家经典成为可能。《汉书》、《后汉书》记载了多位帝王在诏书中引用儒家经典,其中引用数量最多的是《诗经》,引诗的目的和作用也有多种。由此可见《诗经》在汉人心目中的地位及其经典化脉络。  相似文献   

20.
名词解释     
太学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创设“太学”,来进行思想上的统治,以巩固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太学培养了大批的各级官吏,为地主阶级广泛地参加政治开辟了途径。“太学”相当于直属中央的高等学校。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设置五经博士。那时候,“博士虽各以经授徒,而无考察试用之法”,还没有一个学校的规制。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依丞相公孙弘等建议,“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博士弟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