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汉宫秋》是元代著名杂剧家马致远代表作之一。英文中的“autumn”与汉语中的“秋”的涵义和文化意象不尽相同。根据“秋”字在汉语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常见文化内涵、《汉宫秋》作者马致远对“秋”的感怀以及该剧的悲剧性的抒情加以分析,并提出应用增译法翻译该剧名,译为“Dismal Autumn in the Han Palace”。  相似文献   

2.
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中,“清”“静”“悲凉”与作者的情感形成映照,蕴含着他独特的审美情趣,体现出物哀美学的思想。本文以物哀美学的视角来对《故都的秋》中蕴藏的内涵进行深入的剖析,从秋之悲凉、词之细腻、情之真切三个层面来感受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爱国情怀,对故都、故国的怀念与热爱。  相似文献   

3.
《汉宫秋》是元代杂剧作家马致远的代表作,作品取材于“昭君和塞”。作家根据现实需要对这一历史题材进行了艺术改造,寄寓着作者对历史的认识和对现实的感受,使之成为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历史悲剧。  相似文献   

4.
在民族矛盾、社会矛盾都十分尖锐的元代,文人地位低下,理想与现实的错位困惑着他们,苦闷、激愤的心态常出现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杂剧<汉宫秋>是马致远的代表作,作者在剧中创造了富含蕴意的人物和意象,剧中人物汉元帝和王昭君是作者人生中现实与理想两个层面的化身,他们从相知相爱到生死别离象征着作者人生中理想与现实由矛盾冲突到理想最终破灭的痛苦过程.  相似文献   

5.
传统研究者一般认为马致远的《汉宫秋)是一部忠君爱国剧.但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遭际、作者创作的思想倾向、以及《汉宫秋》的艺术手法及各色人物殊途同归的命运着眼则会发现.《汉宫秋》迫切要传达的是历史的虚无感与人生的悲幻意识。  相似文献   

6.
杜丽娘是汤显祖“情”的集中体现者,由游园触“情”到勃发“至情”,一方面体现在作品人物身上,另一方面则郁积骚动于作者胸中。以“情报”为主脑,情与欲、情与意的结合既成就着深刻的力度和哀伤的美感,又冲决着存天理、灭人欲的堤防,构造着梦幻与真实组成的境界。《回生》以后,因缺少滚动于作者心底和作品之中的“情”,遂使得剧中人物顿失光彩,意薄味寡,难以再激起波澜。将人物命运建立在脆弱、虚假乃至庸俗的结局上,是作品的一大败笔,使剧作不仅缺少那种发自肺腑之“情”的贯穿,而且也失去了不可忽视的曲终奏雅之妙。  相似文献   

7.
孙长林 《文教资料》2005,(31):128-129
在众多的描绘秋的古典诗词中,有“秋风秋雨愁煞人”的,也有“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同样是秋,何来悲喜之别呢?其实,秋作为客观的存在之所以有悲喜之情,皆缘于诗人的悲喜之情。因此,秋只是成了诗人情感的外现。所以说,秋风秋雨总关情。下面,我们从“秋之悲”和“秋之喜”两大方面具体来感受秋与诗人情感的内在联系。秋之悲悲秋,说白了,只是借秋景以抒悲情,借景抒情罢了。梳理悲秋之作,其悲的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羁旅之思、离别之苦、年老之悲、身世之叹和失意之感。羁旅之思:秋季,天地空旷,凉风透衣。长期在外的游子,一…  相似文献   

8.
有些作家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选取题材,并把自己感受最深的生活内容,艺术地凝结在其作品中,大凡成功的作品几乎如此.然而,在表现作品主题思想而使用题材的方法上,却各不相同,或直抒胸臆,或隐晦曲折,这多与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社会有关.在政治黑暗时期,作者对社会现实感到痛恨和害怕,而不敢直陈其言,这时的作品,其表现手法,多是隐讳含蓄的。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众多以史写实,借古喻今的作品,正是那些特定的历史时期的产物。元代著名的散曲、杂剧作家马致远的代表作《汉宫秋》就是一部这样的作品。《汉宫秋》是一部描写宫廷史实的悲…  相似文献   

9.
王晓霞 《考试周刊》2011,(85):40-41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悲”与“秋”结下了不解之缘。自宋玉以后,悲秋成为古代诗词“原型”,被历代诗人广泛接受和普遍传唱。从曹丕“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抒思妇之怨.到李煜“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写亡国丧家之痛;从岑参“千念集暮节,万籁悲萧辰”的生命悲叹,到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表羁旅无涯、游子之苦,产生了数不胜数的悲秋作品。  相似文献   

10.
唐英 《辅导员》2010,(12):48-48
语文教科书中的作品,无论古今中外的哪一位作家的哪一种文体,都“隐藏着作者生命意识的律动,燃烧着爱与恨的情感,交织着作者悲与喜的感受,低回着作者对人生悲欢离合的倾诉,表达着作者对真理与正义的追求的呐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