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9 毫秒
1.
有人说:“论创作,诗歌表达的递进层序有三:一是意境,二是构思,三是主题。先形成好的意境,再通过好的构思,才能表达好的主题。意境是主题生成的环境。论欣赏,诗歌审美的高下之比有三:一是主题,二是构思,三是意境。从主题审美的视角看构思,才知构思妙从何来;从构思审美的视角去看  相似文献   

2.
散文化小说重视回味,重视情趣,重视氛围,重视意境。通过淡化故事情节,营造天人合一的境界,运用童年视角等手法呈现出清丽平淡、飘逸含蓄的风格。  相似文献   

3.
题目自由写作实践(二)主题:写诗及评论学生: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平时接触的、练习的多是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诗歌虽然也学过看过,但动手写还是少数。老师,我们怎样才能写好诗和诗评呢?老师:要想写好诗歌,我们首先应该了解诗歌的特点。诗歌是一种以简洁而有节奏、韵律的语言文字反映生活、抒发情感的文学体裁。诗歌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意境,就是说,一首好的诗应该营造一种或幽远,或热烈,或凄清,或奔放等含有韵味的情境,让读者在这情境中与作者产生共鸣。而营造意境的最重要的方面是要讲究意象。意象是指含有一定意蕴的形…  相似文献   

4.
意境,是指文学作品通过形象描绘所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阅读古典诗词,只有走进作者营造的意境之中,领悟蕴涵于诗词中的深意,然后从作品中脱离出来,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鉴赏古诗词.因此,在教读古诗词时,教师要设法营造一种与诗词意境相一致的课堂意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相似文献   

5.
杜甫诗歌中经常出现“花”的意象。借助“花”意象表情达意、烘托氛围、寓含象征、营造意境,显示出诗人运用意象的精妙。同时,诗人的主观情感以及审美情趣也尽在其中。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园林发源于自然,从商周时期用于狩猎游乐的灵囿发展到元明清山水宫苑和江南私家园林,中国古典园林都以其独特的意境营造态傲立于世界园林之中.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营造和中国传统村落的意境营造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通过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的山石意境、水体意境、建筑意境以及花木意境来归纳总结园林中意境的营造方式,进而探讨对于中国传统村落意境营造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风景油画是一门讲究意境的艺术,意境的高下是衡量作品成败的重要因素。要构成一幅意境好的画面,要求画掌握好构图与意境的统一,色彩与意境的协调。虚实关系的处理;更强调画要有很高的化艺术修养、情景交融的能力以及洞悉生活、领悟造化的素养。  相似文献   

8.
大学语文教学要追求诗意效果,要努力营造极具艺术魅力的“教学意境”。要营造“教学意境”,语文教师应该美化课堂语言,催生学生审美情趣;假借空灵艺术,引发学生深层感悟;强化文本对话,唤醒学生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9.
谢琰 《学语文》2004,(3):31-31
这首诗无疑是好诗,但好在哪?有人或许认为它好在整体意境。你看,他写的多自然多恬淡啊,意境多浑成啊,多有神韵啊!有了这神韵,当然得“得意忘言”了。我却觉得,此诗的意境一无可取处,不过是作者在月夜的竹林中独自弹琴唱歌,这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常见的意境,简直就是文人骚客的“小样儿”  相似文献   

10.
大凡好的散文,常印记着作者的心灵历程,以饱满的感情波涛来激起读者心潮之浪花.以清新隽永的诗情画意来叩动读者的心扉。《荔枝蜜》正是印记作者情感波澜的充满诗情画意的“诗章”。时下虽然研究其构思之精巧、寓意之深刻的论述和文章颇多,但未深入分析其诗境的创造方法,基于这种考虑,笔者在此对本篇如何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来营造诗化意境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风景油画是一门讲究意境的艺术,意境的高下是衡量作品成败的重要因素。要构成一幅意境好的画面,要求画者掌握好构图与意境的统一,色彩与意境的协调,虚实关系的处理;更强调画者要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修养、情景交融的能力以及洞悉生活、领悟造化的素养。  相似文献   

12.
元初画家赵孟頫(1254-1322年)倡导"古意"影响一代画风.本文从赵孟頫个人处境出发,研究其在特定环境下受到的种种压力和文化冲突,用以解释赵孟頫倡导"古意"的合理性.本文认为赵所倡导的"古意"是文化冲突的产物,也是赵孟頫的文化策略,是那个时代解决文化冲突的理想方式.  相似文献   

13.
南阳汉画像石构图疏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主题浪漫,以其泼辣、豪放而自成风格.文章选取构图、艺术语言构成形式和意境这三个要点,通过三块具有代表性的画像石,对其艺术语言进行尝试性阐释;力求能够对其质朴中现新意、寓奇巧于平淡的艺术风格有更深刘的了解,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译诗是知其不可译而译之,本文从意境和韵律两方面论证诗歌在理论上的不可译性,提出了诗歌的翻译不应拘泥于原诗的形式,译者应在忠实于原作风格和意境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  相似文献   

15.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音乐美学中研究和探讨意境美的重要作用和独特含义,是探讨中国音乐艺术本土化、民族化、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研究范畴。这里着力论述了艺术意境与音乐美学意境的异同、音乐审美中意境美的特征,提出意境美是音乐审美的最高追求。  相似文献   

16.
在山水画发展的同时,画论也相应地触及到山水画的特殊艺术境界问题。中国古代山水画从宗炳、王微开始,就已注重景外之景、象外之象的追求,虽然当时并未从理论高度明确提出创造意境,但他们的画论和创作已现端倪。  相似文献   

17.
意境是中国艺术境界的最高范畴,并成为中国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终极追求.研究意境思想观照下的课程设计及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意境思想运用于课程设计要求课程设计者采取"布白"艺术,并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在课程实施的意境创设过程中,课程使用者应采取必要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中国画作品是通过物象传达作画者的思想感情,让观者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启发。因此中国画的意境这一美学范畴在对中国画的评判标准中占有十分独特的位置,意境展现诗情画意,以独特的魅力感染人。  相似文献   

19.
"气韵"这一理念,最初是作为"气"与"韵"两个不同的概念而分别独立存在于哲学领域。随后"气韵"从哲学领域被引入艺术领域。"气韵"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的生命。"气韵"与文学翻译活动同样密不可分。将中国传统艺术的"气韵"理念与文学翻译观相结合,是我国20世纪翻译思想史中一个独特的现象。文学翻译者应努力再现原作"文我为一"的生动气韵。  相似文献   

20.
山水画意境美在山水画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着灵魂作用。从它入手,有利于我们深入了解山水画的精神实质。从创作角度立论,试图使山水画意境美的创构过程明晰化、条理化。提出山水画意境美的创构,首先要明确创构因素;其次,调整创构心态,领悟创构内涵;再次,运用创构手段,实现创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