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和荣 《传媒观察》2005,(10):61-61
新闻敏感是新闻记者必须具有的基本业务素质。新闻敏感对一个县市级“小报”记者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记者没有较强的新闻敏感就难以发现新闻,难以捕捉到有重大新闻价值的重要新闻。  相似文献   

2.
民族新闻是新闻实践活动的产物,民族新闻存在的合理性证明它具备系统的完整的实践体系。理论的严格界定与科学探源是新闻实践对新闻理论的迫切要求。要准确地把握一项系统的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的规律和特征,就不能忽视它的具体的表现形态。要科学地界定民族新闻,就应该找出理论与实践的特殊性。没有特殊性,任何一种概念都难以成立。笔者以为,民族新闻特殊性主要在于少数民族文化的特殊性。民族新闻反映少数民族生活,如果离开这个民族特有的文化形态,就难以产生应有的个性。从一定意义上讲,少数民族文化形态是民族新闻赖以存在的条件。试想一下,仅仅有少数民族地域名称或少数民族人名而没有少数民族文化特征的新闻,能有哪些“特点”可言?  相似文献   

3.
新闻背景是新闻事实存在与发展的必然要素,是与新闻事实有着必然联系的材料。新闻事实如果没有其背景的存在,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新闻报道中如果缺乏背景的交代,新闻的真相及来龙去脉就难以被真实、全面、深刻地反映。因此,在新闻报道中,背景材料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4.
新闻采访,是新闻报道的重要手段。搞好新闻采访是报道新闻的重要前提。可以说,没有深入的采访,就不能准确把握新闻事件的内涵,就写不出有分量、有价值的新闻,就难以得到受众的欢迎和社会的关注。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历,认为搞好新闻采访,要准确把握好五字:即真、情、新、奇、广。  相似文献   

5.
新闻体制是新闻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新闻事业的形成就不会有新闻体制的产生;新闻事业又依一定新闻体制而活动和发展。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没有新闻体制作支柱,新闻事业也难以成型。新闻体制是一个多  相似文献   

6.
想想自己从事新闻报道作的经历,令我难以忘记的事确实很多,然而,最令我难以忘记的是参加军报新闻函授的经历。 一九九一年,我被调入师机关任战士报道员。由于没有老师,我就经常查看各种报纸杂志和资料,不停地写稿,不断地寄稿,可始终是泥牛入海!杳无消息。老科长开导我,搞新闻是要笔耕不辍,但要注意方式方法,还是参加军报的新闻函授中心吧,就这样,我自费报  相似文献   

7.
新闻背景是新闻事实存在与发展的必然构成要素,是与新闻事实有着必然联系的材料,因此它是新闻报道中不可缺少的成分。新闻报道中如果缺乏背景的交代,新闻的真相及来龙去脉就难以被真实、全面、深刻的描写。胡乔木同志  相似文献   

8.
新闻策划是指通过对新闻手段的优选,对新闻事实的报道进行谋划,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揭示新闻事实的新闻价值。新闻策划是提高新闻报道水平的有力举措,任何一家新闻媒体都重视新闻策划,离开新闻策划,新闻报道就成一盘散沙,难以把握正确导向,形成宣传强势。然而新闻策划的前提是新闻事实,是对新闻事实的策划,而  相似文献   

9.
要坚持新闻的党性原则和社会主义政治方向,我认为在新闻实践中应该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三个问题:第一,新闻与新闻工作的关系。新闻要通过新闻工作者的工作得以传播。没有新闻工作者,没有现代化的新闻手段,新闻就难以广泛传播。这说明,新闻与新闻工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凡是具有新  相似文献   

10.
王继春 《青年记者》2003,(10):42-42
一个记者博学多识还是知识贫乏,发现和判断新闻的敏感度就不同:如果知识广博,就能敏锐地从现实生活中捕捉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然后通过深入采访,写出具有指导意义的新闻作品;如果知识贫乏,容易造成难以与人沟通的尴尬局面,更不用说深入挖掘有价值的新闻事实了,有时即便是对方谈的就是很有价值的新闻事实,由于知识缺乏,造成敏感度低,也就不能及时判断和捕捉到眼前的新闻。可以说,记者的成就的大小同他的知识素养水平是成正比的。  相似文献   

11.
解释性报道是当今国际上颇为盛行的一种报道体裁,特别适用于报道科技新闻和国际新闻。美国著名专栏作家李普曼说:“近代世界已经变得如此的复杂和如此难以理解,也就需要不仅报道新闻,而且还应加以说明和解释。"这种说  相似文献   

12.
王鹤 《新闻界》2007,(3):127-128
人们通常认为,新闻是历史的草稿。的确,每天层出不穷的新闻事件,以日积月累的方式,层层叠加,最终被积淀和梳理,成为历史。如果回望和研究历史,我们就难以回避新闻这本庞杂而丰富的草稿。与此同时,报纸的副刊看似游离于新闻之外,与瞬息万变的时事有相对的距离,但,只要  相似文献   

13.
人物新闻是新闻报道中比较常见的一种体裁,但越是常见就越是难以写出新意。写人物新闻最怕的就是没有特色,千人一面。要想让人物立体、鲜活、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多选择、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新闻背景? 广义的新闻背景,是指帮助读者全面深刻理解新闻主体的一切有关材料,包括与新闻主体有关的知识、资料、解释性的文字;狭义的新闻背景,是指事物的真实由来。人们读一条新闻,看完标题和导语,往往只知道了事物的结果,这叫“知其然”,但不知道其“所以然”,这就需要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解释事物的真实起因。新闻背景,就是说清楚新闻主体“所以然”的。眼下没有背景的新闻有之,如简讯、标题新闻,那是因为读者不了解其背景也能理解的缘故。就大多数新闻来讲,缺少背景的说明,就好比给读者吃一颗没有砸开的核桃,使人难以消化。(新华社国内部副主任姬乃甫)  相似文献   

15.
尹滨 《青年记者》2009,(14):72-72
在新闻传播手段日新月异的今天,一张报纸越来越难以做到“与众不同”。尤其是在文体新闻上,明星就那么几个,球队就那么几支,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能够在几分钟内传遍全世界,要想得到独家新闻难上加难。  相似文献   

16.
新闻宣传工作要配合、促进中心工作,这是由我国新闻宣传事业的性质所决定的,因此,工作新闻是新闻宣传工作的一个重点,从多年的实践情况看,工作新闻容易做,但却难以做好,难以做得让观众爱扑克,理论上讲,推都明显做好工作新闻的重要,但一到实践环节,到了要做出让观众爱扑克、领导满意的工作新闻来,很多问题,就来了,往往会令新闻工作难以下手。新闻的立足点就是通过影响受众的感情逻辑,促进理解和接受,通过潜移默化达到宣传目的,因此,如何从感情上让受新闻宣传,就是新闻工作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当然也是做好工作新闻的一个出发点,笔想结合自己的体会,着重从实践应用方面谈一些自己对做好电视工作新闻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石坚 《当代传播》2005,(1):79-80
一篇新闻作品,如果写得不活是难以吸引读者的。 一个新闻记者,如果不善于把新闻写活,那么,他在新闻舞台上则是一筹莫展。 一家新闻媒体,如果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少有活新闻面世,就可能逐渐失去读者,甚至在竞争中败北。 原刊于《新疆日报》的消息《我的心和祖国一起跳动》,先后获十四届中国新闻  相似文献   

18.
当下新闻图片造假的社会诱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造假一直是新闻业难以根治的痼疾.自有新闻业起,新闻造假就始终是新闻业挥之不去的阴影,而新闻业也正是在与新闻造假现象持续不断的斗争中艰难地坚守着真实性这一新闻伦理的底线,维系着社会大众的信任.  相似文献   

19.
张永强 《新闻窗》2012,(2):108-109
新闻作品能不能具有文学性?用文学的手法来写新闻会不会影响新闻作品的真实性?较长一段时间,一提到文学手法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似乎就忽视了新闻的真实性,以为文学把引入新闻领域,新闻就难以真实。其实,这是人们的一种偏见。通过大量的新闻实践观察,笔者认为,具有文学色彩的新闻作品,更能生动感人,并且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0.
新新闻主义──新闻客观性的扩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叶 《当代传播》2008,(3):92-93
新新闻主义从诞生开始就受到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激烈批评,直至今日关于它的争论也没有停歇。新新闻主义的内涵与外延都不甚明朗,难以界定是新闻将文学纳入视野,还是文学借新闻撑起另一片天。在本文中,笔者选择新闻传播的角度来探讨新新闻主义,主要探讨其新闻传播学范畴的概念、产生原因、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