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韩愈作为唐代著名的"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积极宣扬儒家的道统思想,并在文学创作上中提出"文以明道"的主张,力主恢复儒家传统文化的基本的精神。本文从韩愈散文"明道"与"抒情"的关系来阐释韩愈文章的精神内涵和丰富的抒情美感,并对韩愈的"文以明道""不平则鸣"、"气盛言宜"的文学主张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2.
“五四”前 ,我国文学观念的演变是在现代性的策动下进行的。现代性表现为一种反思、批判的现代意识精神。由于对现代性的不同的接受和外国文艺思潮的多种影响 ,在不同代表人物那里 ,文学观念的现代化也表现得多种多样。有批判封建王朝 ,改以“国民”为主导的政教型文学观 ;有一反政教型传统、视文学为满足人生欲望的一种解脱、提出并区分“自律”和“他律”的游戏说的纯文学观 ;有引进“审美”、在审美中描绘人生的文学观 ;有主张发挥文学的斗争精神 ,又视文学功能为“不用之用”的文学观 ;有将文学的娱乐作用发挥到极致的休闲文学观。这些文学观念 ,都谈“人生” ,实则具有不同的含义 ,显示了现代性的不同取向和不同方面 ,并给文学研究带进了一大批新的现代学术话语 ,成为我国现代文论传统的组成部分 ,直到今天仍被我们所使用。  相似文献   

3.
方东树是桐城派最为重要的诗论家之一,其诗论在沿袭桐城派文论道文并重思想的同时,亦体现了重"文",追求审美价值的走向。其中,他秉承古典诗学以妙论诗的传统,主张"用意高妙",强调诗歌之美以善为内核,强调了诗教的美育作用;主张"兴象高妙",进一步从诗歌文学形象这个艺术本质特征的角度,赋予了"妙"字的诗学审美内涵;主张"文法高妙",在体现以文论诗这个桐城派诗论传统特色之中,亦表述有关诗歌章法、词句等方面的审美要求。  相似文献   

4.
周作人早在五四时期就以《人的文学》为其文学宽容观奠定了基础。他重视文学的个性化,要求充分尊重各种不同的艺术个性与创作主张,认为文学是永恒发展没有止境的。由于这一文学观始终与时代潮流相悖逆,因而遭到误解与非议。但是,正是这一文学观,为我们提供了时代潮流所未能提供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5.
韩愈在李、杜后开辟诗歌新领域,其诗体现出"以文为诗"的创作倾向,而这种创新诗歌风貌与韩愈"气盛言宜"文学理论相结合,体现出了雄奇强悍的气势.同时这种创作倾向沾溉一代宋诗,影响深远,使宋人在唐人之后摆脱诗歌束缚扩展出一片诗坛新天地.  相似文献   

6.
谭嗣同的文学主张是配合他改造社会、适应维新变法的政治需要而提出的,其骈散结合的散文理论和经世致用的文学观、语言革新与言文合一的主张以及对报章文体的提倡在一定程度上为文学改良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中国文学的近代变革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知人观"是孔子思想中极为重要的一种构成,它是孔子从"为师"和"为学"两个不同立足点出发而形成的一种事关言说和接受的经验之谈,其具化于言说和接受两个层面.孔子的理解虽然不专对文学,但因为孔子思想对中国文化的整体性渗透和影响,加之后世许多理论家有意识的文学化改造,所以他的思考对后世文论思想还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突出体现于作家--作品品评风尚和知音论两个区域.  相似文献   

8.
"形神观"是中国传统绘画和文学翻译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本文从东晋顾恺之和现代傅雷的"形神现"学习认识切入,从理论、实践以及审美等角度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和文学翻译理论中的‘形神观'进行对比研究,以期获得有益的启示.从而丰富和拓宽文学翻译研究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以兵战为用"的外交思想指的是:不惧战,不惜与敌人动用武力,但不狂热地鼓吹战争.他只是把战争作为实现目的的手段,主张外交以武力为后盾.简单地说就是主张"以战促战","以武力维权".这一思想产生的根据在于:"同治中兴"以来,清朝的军事改革取得了较大进步,清王朝军队的战斗力得到了较大提高,兵可以为我所用.同时张之洞"以兵战为用"的思想也源自于张之洞的清流人物品格.  相似文献   

10.
李灿 《池州学院学报》2009,23(2):98-100
陈直是我国著名的学者,在历史学、考古学、文学、文字学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尤其是继承和发扬了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在史学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汉书新证>作为他的代表作,从考释前人之说和考释原文两个方面诠释了他的史学思想,即"使考古为历史服务"的学术主张.这种思想贯穿他的一生,为历史研究开拓了广阔的前景,值得认真总结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自然主义与人伦主义兼容并包及自由放任与恪守名教的价值二重化,构成魏晋士人文化心态的内在紧张和困惑.因此,如何调适心态的内在紧张和矛盾,克服名教和道德的异化,便构成魏晋士人心态调适的特殊历程.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现代美学的初创时期,张竞生的美学观可谓独树一帜,他主张美"以用力少而收效大"为大纲,标举"关的人生现",力倡"美的社会组织法".坚信爱与美的信仰,宣称美与人的生命创造力密不可分,力图把日常生活提升到美的境界,使爱与美的主张贯穿于人生社会中.  相似文献   

13.
张恨水的文学观与文学为人生和艺术的文学现有很大差别,他更注重作品的娱乐性和消遣性。同时,他又是个有很强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作品中融入了他对社会现实的认识,这使他的作品介于严肃和通俗之间,形成一种比较复杂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14.
丁文俊 《美育学刊》2020,11(1):86-94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个人的修身和政治伦理秩序的运作建立在遵循"道"的基础之上。空间分为自然空间和社会空间,两者既具有以道为基础的同构性,又在"先在-回应"的模式中运作,社会空间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建基纲常伦理体系的行动法则,演化为单一的伦理政治空间。身体涵盖了形体和欲望的范畴,个体从得体、节制和诚心这三个方面对身体进行自我规训,同时,身体也被作为一种抵抗场所。身体和空间处于相互建构的关系中,身体的规训或抵抗展示了社会空间中统治者和士人阶层之间的相互利用,同时士人又借助身体经验介入改变空间的行动法则。"身体-空间"视域展示了士人阶层与政治权力之间的张力关系,为从文化社会学角度研究中国美学提供了方法。  相似文献   

15.
黄敦兵 《江汉学术》2011,(1):99-104
从亡国之由的追问中,黄宗羲批评了士人阶层中弥漫的"市井之气"、"乡愿"之学及晚明以来士人不自振拔、逃禅等"风节委地"之士风.他认为,作为遗民的士人,为敌国尽死节并非唯一选择,其应然的应世方式是"持子陵之风节",傲活人世,竭力著述,"抱道不仕"新朝,在维系"清气"、"扶植善类"方面做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16.
尼采否定“同一性”,肯定“差异性”哲学。他的差异观表现在他的认识论、语言现方面。在认识论方面,他反对传统形而上学的一元主义认识论,主张多元主义的认识论。在语言观方面,他主张语言的多义性。  相似文献   

17.
"逍遥"一词并非像郭、象二人解释的"自由自在"之意。《逍遥游》通篇讲无为、无用以处世。在生死观上,儒家的社会价值标准与个体生命的存在和发展相悖,庄子(道家)对个体生命则持有肯定的态度。在名利观上,立德、立功、立言是儒家的最大理想。在庄子看来,做名或利的奴隶的人根本无自由可言。在社会价值取向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庄子既不主张入世,也不主张出世,而是主张游世。在精神追求方面,儒家给人的印象是谨慎小心,软弱克制。庄子则是主张通过"逍遥游"的途径,进入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以上可以看出《逍遥游》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8.
韩愈的名儒形象在唐五代笔记小说中走向了仙道化,其仙道化塑造有三大标志:能识丹篆、死后从圣讨伐敌国和牡丹现诗预知命运。韩愈形象仙道化塑造的历史依据,是韩愈生平经历与诗文文献中流露的亲道倾向。韩愈形象向仙道转化的深层原因是中晚唐战乱与庸政的社会背景下,士人无力兴国与求仙避世的矛盾心理。唐五代笔记小说中的韩愈形象是唐末士人孤独彷徨身影的投射。  相似文献   

19.
文学的内容与文学的形式之间的关系一直为广大理论界人士所争论,至今尚无定论.而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坛提出的"形式本体论"大大地提高了形式在二者关系中的地位,一反以往重内容轻形式的趋势,认为形式才应该是文学的本体.本文拟就"形式本体论"产生原因、产生来源及现实意义三方面进行一些探讨,以期获得对这一问题的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20.
"京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流派,他们是因为相似的人生情怀和创作主张走到了一起,形成一个弥漫着浓郁的学院气息的文学团体。在性情上,他们追求人生的艺术化;在创作上,他们主张经营"自己的园地",提倡言志派文学和严肃的文学观。虽然是在辉煌中落幕,处于巅峰中的文学流派已不复存在,但"京派"的人生取向、精神追求、创作实绩却历久弥新,没有随着历史的烟云而消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