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期“问题研讨”提供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案例中,教师在让学生汇报测量结果时,看到只有十几个学生的结果是5.7厘米,而其余的学生都是5.8厘米,为了让课堂上的争执尽快收场,所以就草率地下结论:少数服从多数,火柴盒的长就是5.8厘米。笔者认为,这样的教学处理有其不合理之处。  相似文献   

2.
学生测量火柴盒,有十几个学生的结果是5.7厘米,与大多数学生的结果不一样,教师简单地以“少数服从多数”作结,看似民主,实际上却违背了“教学民主”的原则,生硬而粗暴。  相似文献   

3.
一题多解的练习是增强学生选择最佳方法解题的能力的有效措施 ,它能激发学生联想、推测、创新 ,拓宽解题思路 ,变换角度分析思考问题。只有解题思路的“多” ,才能有解题方法的“新”和“简”。为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教会学生寻求一题多解的方法。本文着重介绍探索应用题多种解法的几种途径。一、变换演示过程例 1 已知火柴盒的长、宽、高分别为 4 .5厘米、3.5厘米、1 .7厘米 ,要制一个火柴盒外壳 ,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 ?(接头处不算 )解题时 ,教师可用火柴盒外壳作不同演示 ,启发学生得出以下几种解法 :演示 (一 ) :顺次让学生看火…  相似文献   

4.
数学教学中,在学生争论不休的时候,有的教师常用“少数服从多数”来确定最后的结论。他们认为这样很“公正”,我却觉得极为不妥。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最小公倍数”。教学过程:一、操作入手,引出概念师:课前,老师发给大家的信封里有一些长方形纸片。这些长方形有的长10厘米、宽4厘米,有的长5厘米、宽3厘米,有的长8厘米、宽2厘米。下面,请大家从中选择一些来拼成一个最小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会是多少呢?  相似文献   

6.
讲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时,学生经历了体积公式的猜想、操作验证,明确了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与高的乘积,知道了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于是在应用环节时,教师出示这样一个题目:一个圆柱通过剪拼,成为一个近似的长方体,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8厘米、6厘米、5厘米,求这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  相似文献   

7.
王红梅 《今日教育》2007,(1S):37-38
“1节手指是1厘米”.“1根手指头是1厘米”.“老师.尺子歪了”.“铅笔的长在2厘米和3厘米之间,是多少呢?”“怎么画?”……这是在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一节随堂课上.学生不经意发出的声音。它是学生个体真实体验的表露。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是活的课程资源。遗憾的是我们这位年轻教师没有利用这些资源.继续沿着原来的教学设计一步一步地向前走……这一情境不时在我脑海中闪现.引发我不得不去思考一个问题:面对学生不经意发出的声音。教师应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8.
吴国和 《辅导员》2011,(21):26-26
数学课上.张老师拿着一个棱长为10厘米的大正方体。说:“如果在这个大正方体上.挖去一个棱长是2厘米的小正方体.剩下部分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同学们想了一会儿纷纷举手发言。  相似文献   

9.
【案例1】盲目猜测 课伊始,教师在多媒体屏幕上出示问题:1千克黄豆大约有多少粒?在沉寂了几秒钟之后,教室沸腾了,学生有的说500粒,有的说3000粒,有的说100000粒……多数学生说不出理由。  相似文献   

10.
1.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在审题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教学求圆柱体表面积时,为了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可设计替换词或数据的练习,如学生完成“一个有盖有底的圆柱形铁皮水桶,高是24厘米,底面直径是20厘米。做这个水桶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厘米”后,教师可将“有盖有底”换成“无盖有底”,将“底面直径是20厘米”换成“底面半径是10厘米”或“底面周长是62.8厘米”,  相似文献   

11.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尺”一课。有这样一道练习题:“在笑笑卧室的平面图上,量得卧室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此图的比例尺为1:100,笑笑卧室的实际面积是多少?”掌握比例尺的意义后.学生很快算出结果。反馈时:A生计算为:6×100=600(厘米)=6(米),  相似文献   

12.
有这样一个案例:在一节教学生写数字的课上,当教师写完“5”这个数字让学生评价时,学生大声地说:“不好!”教师没有表现出丝毫不快,随即请学生指出哪里不好。学生天真而又直率地提出了各种意见。有的说:“老师将横笔写长了。”有的说:“老师写下面的竖弯时,转弯的地方不圆。”任课老师虚心地接受了学生的意见认真重写了一次。  相似文献   

13.
小学的数值计算总是放在无背景的环境中进行,为计算而计算,学生容易对计算感到枯燥乏味。如果教师能把计算放在一个能使学生感到“需要计算”的情景中,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就能主动探索。例如,在教“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我是这样创设情景的:先让每个学生剪一根长 10.5厘米的纸条,并提问:如果老师需要用每根 1.5厘米长的这种小纸条做玩具,你可以把它剪成几段 ?学生各自尝试。有的学生用尺和剪刀,按 1.5厘米长逐根剪下,共剪得 7根;有的学生先量出一根 1.5厘米,再通过折叠,可折出 7段;还有的学生列出算式 10. 5÷ 1.5,…  相似文献   

14.
刘世才 《湖南教育》2002,(12):51-51
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如果我们的教学与生活实际不紧密联系起来,不让学生多实践,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应用往往脱节。以前,我在教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时,遇到过这样一道应用题:已知火柴盒的长、宽、高,求做一个火柴盒所需的材料。学生做这道题非常吃力,教师反来复去地讲,还是只有少数接受能力强、空间观念好一点的学生能理解。这道题成了一道难题。后来,我在设计“长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计算”一课时,让每一个学生先准备好一个火柴盒和一把尺,安排了这样一组练习题:首先,教师出示一个漂…  相似文献   

15.
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缺失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镜头回放:下课前十分钟,我布置完课堂作业,全班学生都全神贯注地开始做了。此刻,我像往常一样,巡视着学生的作业情况,忽然,一名男生指着一道题,低声地问我:“老师,这题怎么理解?”题目如下:把一个长15厘米、宽8厘米、高5厘米的包装盒平放在桌面上,包装盒与桌面接触的最大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待我看了题目之后,这名男生又问:“这个盒子是不是展开的?”说到这里。我马上知道了这名男生的问题关键所在:他不能确定题目中的包装盒是展开?还是不展开?  相似文献   

16.
我在教学长方形面积一课时,注意根据儿童的学习心理,通过教具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从反复实践中总结规律、增强记忆,切实使学生掌握好这部分知识。具体做法是:一、田县油示.讲清公式教学时,先出示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教具,问:这个长方形沿着长去量是多少?沿着宽去量是多少?要计算它的面积是什么意思?应该用哪一个面积单位?如果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排,每行可以排几个?为什么?可以排这样的几行?为什么?这个长方形一并排了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怎样计算出来?边演示教具边板书:长5厘米宽3厘米IL5x3通过直…  相似文献   

17.
要“少数服从多数”,还是“多数服从少数”?或许都不是,我们要服从“收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8.
一、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民主”一词,是古希腊学者希罗多德最先使用的,希腊文字意是“人民的权力”或“多数人的统治”。它最早是用来描述古希腊雅典城邦国家建立的奴隶制的民主制度。可见民主的本来含义就是指国家制度。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说:“民主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是一个东西。民主就是少数服从多数的  相似文献   

19.
五年级期末考试时,试卷上出现了这么一道题:“一个直角梯形的两条腰分别是10厘米和12.5厘米,周长是48回5厘米,求它的面积是多少?(如图片考试结果,答对这道题的学生寥寥无几。问学生为什么不会做?学生答日:“此题没有给出梯形上底和下底的长,所以无法求面积。”学生的回答不能不让人遗憾,可仔细想来,这不仅仅是学生学得不扎实,而且还与教师有很大的关系。其实,这道题只是把一般的求梯形面积题(已知上底、下底和高,求面积)稍加变化而已,即没有直接给出上底和下底,而是把上下底之和隐含在已知条件之中了。也就是从周长里减…  相似文献   

20.
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一些数学课:有的教师讲得井井有条.知识分析透彻,算理演绎清晰.学生听得轻轻松松.似乎明明白白.但稍遇变式或实际问题却束手无策:有的教师设计了许多细碎的问题.师生之间一问一答,频率很高,表面上看十分流畅.但结果检测表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却并不理想:有的教师注重精讲知识.留出大量的时间练习各式各样的习题.即所谓的“精讲多练”.虽然学生的解题能力尚可.但却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潜能:有的教师让少数优等生在课堂上唱主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