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清朝末期扎赉特旗开放,招民开垦。居住在开放地区里的努图克人划分到面积不等的生计地。但是,很多努图克人离开生计地,迁移到扎赉特旗的非开放地区。在民国时期的土地清丈中,努图克人的生计地变成了报领地,汉民拥有了土地使用权。由于努图克人土地意识淡薄,所以失去了对生计地的私有权。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初,扎赉特蒙古人建立了蒙古村。它与汉族村不同,对外防御功能弱,村民之间存在双重的支配和被支配关系,很多努图克人住在“固定蒙古包”。因此,当时的扎赉特旗蒙古村还处于蒙古村落发展的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3.
一、香港特区“协调学前服务推行计划”的发展历程白20世纪80年代起,香港幼儿服务界一直深切关注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和统一学前服务的事宜。《小学教育及学前服务白皮书》(1981年)、《教育统筹委员会第二号报告书》(1986年)和《幼儿园教育工作小组(重组)报告书》(1995年)均曾就上述事宜提出多项建议,  相似文献   

4.
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教统会)在1998年至2000年间,就香港的整体教育制度进行了全面的检验,并于2000年9月向政府提交《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议》报告书,当中提出了三年高中学制的构思.香港教育统筹局(教统局)于2005年发表报告书(该报告书名为《高中及高等教育新学制一投资香港未来的行动方案》,  相似文献   

5.
自20世纪中叶开始,兴安岭东南麓地区的扎赉特旗蒙古人或有组织或零星地陆续迁入兴安岭北麓之呼伦贝尔牧区,由此改变了呼伦贝尔牧区蒙古族人口结构,并带来一系列社会影响。其中以20世纪60年代集体移民最具规模。其主要原因是为了响应党和国家的政策,支援边疆、补充呼伦贝尔牧区劳动力以及近代以来内蒙古东部农耕地区人口膨胀、土地窘促以及为了躲避"三年困难时期"等原因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6.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敦煌吐鲁番文书的相继刊布,史学界对唐代雇佣问题的关注开始增多,学术界开始借助于大量的社会文书和契约深入探讨唐代雇佣关系,成为敦煌学和吐鲁番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经过三十多年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拟就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对唐代雇佣的社会性质、雇佣契约、雇佣双方地位身份、雇价以及对雇佣类型等方面的研究,简要做一回顾和梳理,以祈为今后敦煌学、吐鲁番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各学科团体纷纷出台本学科的达成标准及实施指导意见报告书,如1994年,全国社会研究委员会发布《社会研究课程标准》;1996年,国际阅读协会和全国英语教师委员会发布《英语语言艺术标准》等。从他们对各学科教学实施的  相似文献   

8.
何淑珍 《历史教学问题》2008,(3):111-112,69
厦门大学历史学科建立于20世纪20年代末.经过70多年的发展.形成研究型为主导、本科与研究生教育相结合的学科体系。50年代.成立全国首家大学博物馆——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60年代初,开设中国经济吏、东南亚吏、考古与民族吏专门化。80年代,中国古代吏、专门吏(经济吏)是全国首批、专门吏(中外关系吏)是全国第二批博士学位授权点,专门吏(经济吏)为全国首批重点学科。先后创办全国首家经济吏专业杂志《中国社会经济吏研究》、全国首家台湾研究杂志《台湾研究集刊》和关于东南亚研究的《南洋问题研究》及《南洋研究译丛》,成立全国首家海关吏研究机构——中国海关吏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9.
撰作本文目的有二:第一、试图由国际视野和比较方法来评述20世纪《荀子》研究;第二、介绍过去日本《荀子》研究的主要脉络和特色。由以下四个步骤来进行讨论:(一)首先从三种途径整理《荀子》思想研究的主要方法;(--)以此为切入点,大致评述整个20世纪《荀子》研究之主要见解的长处与短处;(三)回顾日本《荀子》研究之早期(约1880---1920)历史;(四)点出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古代思想的三个视角。  相似文献   

10.
贺仲明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当代作家研究和文学批评。在当代作家研究和文学批评方面,近年来出版有《中国心像——20世纪末作家文化心态考察》(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喑哑的夜莺——何其芳评传》(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真实的尺度》(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  相似文献   

11.
清朝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绘制出多幅各级行政建置的地图。清代盟旗游牧地图,乃其中之一。在清代盟旗游牧地图的基础上清朝会典馆组织人员编写《大清会典》,其《疆理卷》载有较为详细的蒙古各盟旗游牧地。张穆《蒙古游牧记》吸收其成果,第一次尝试以内地郡县为例,撰写外藩蒙古行政建置——盟旗的历史地理。该著作为蒙古历史地理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为边疆史地研究留下了光辉篇章。但由于《会典》的作者群和《蒙古游牧记》作者生活年代、历史背景、语言功底等诸因素所限,该两部文献所记载的地名解读、游牧地方位界定、方向辨认以及历史考证方面犯有不少讹误。本文试图以《蒙古游牧图》(以下简称为《图》)等各种古地图、历史地图、现代地图为据,对喀尔喀4盟86旗的数千条地名进行研究考察,对其讹误地名进行归类和纠正。  相似文献   

12.
蒙古族的地神(斡脱坚)崇拜观念,是与天神(腾格里)崇拜相呼应的一种宗教文化现象,是萨满教自然崇拜中仅次于天神崇拜的一项具有代表性的宗教活动,源自于普遍信奉萨满教的远古北方草原民族。蒙古人认为天神是创造万物的父亲,地神是滋养万物的母亲。他们不但崇拜地神,还要对地神进行祭祀,把食物的精华(德吉)献给大地。对今人而言,崇拜地神有崇尚自然、爱护地球的积极意义和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3.
蒙古族那达慕绝不仅仅是一个娱乐活动或游戏,而是一个非常典型有效的民族文化传承场和获得本土文化知识建构的校外教育情境。由于古老的游牧文化和原始萨满教孕育了那达慕深厚的传统底蕴和丰富的文化知识内涵,因此800年来不仅行使着传承民族文化与精神的重要使命,而且建构着蒙古人丰富的文化知识体系,弥补着民族学校对本土知识与民族文化传承的不足。  相似文献   

14.
在民族主义思潮的喧嚣中,清末杭州八旗驻防子弟金梁和惠兴通过自己的行动,表达了他们对自己民族身份的看法:金梁将民族身份和国家认同统一在了一起,而惠兴则选择开启旗营民智,与大汉族意识相抗衡。金梁、惠兴在清末杭州城的举动,颇能代表当时社会中八旗士人阶层的思想和认识,对他们言行和思想的考察,有助于了解清末八旗士人阶层自我身份的认同。  相似文献   

15.
新疆蒙古族作为传统的游牧民族,因其流动性和分散性的特点形成了与农业民族不同的社会化过程。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他们难免处在一种不利的生存竞争环境之中。文章从新疆蒙古族个体基本社会化的内容、途径入手,进而探讨社会转型中该民族成员社会化的困境与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6.
沦陷区诗人南星于20世纪40年代创作的诗歌具有很强的共性,它们具有浓厚的古典主义情调,和谐宁静。而“庭院”一词,作为他诗歌中的常用意象,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它象征着这些诗歌内部空间的自足与封闭。而作为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特例的《沉忧》则象征着对“庭院内的世界”的突围。它和南星其他诗歌一起,反映着诗人的创作心态和时代语境耐人寻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蒙元时期著名政治家耶律楚材跟随成吉思汗西征中亚,写下《西域河中十咏》,透露出蒙古人征服中亚地区的情况.其中“市井半丘坟”一句,长期以来被治蒙元史的学者误解为成吉思汗嗜杀的证据.作者通过研究发现,所谓的“市井半丘坟”,只是中亚伊斯兰文化圈的一种司空见惯的文化现象,他们不像中原地区将活人同死人截然分开,把死人埋葬在远离人群的地方,而是习惯上将逝去的先人安葬在人群聚集之地,这同残忍的杀戮根本不搭边.至于成吉思汗西征造成中亚一些地区人口减少,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战争的伤亡,也有当地居民避兵远徙,还有征发签军形成的人口大流动,同时也不能否认穆斯林学者的夸张描述.作者进一步分析了中原地区的征战,也不像以往学者所说的那样“人民杀戮几尽”,而是通过历史事实指出,蒙古人的南征同历代的征服战争一样,对生产力的破坏并无特殊之处.最后,文章说明耶律楚材作为一个政治家,诗文遣词用句精当准确,而且当时就为了避免出现误解,用不同的字词描述同一现象.只是今人不求甚解,望文生义,才造成了误读.  相似文献   

18.
清代北京的旗、民一体化进程--兼论北京满汉文化的交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满族统治者定鼎中原后,为保持本民族的优势地位,将其在关外创立的八旗制度与中原儒家伦理观照下的传统制度体系相铆合,采取了“旗、民分治”的统治策略,在旗、民的居住、交产、婚姻、司法、职业、教育及社会控制等各个方面构筑了严密的藩篱和经界。然而,这些措施的推行从一开始就与统治者的初衷相悖,且面临着难以克服的困难。各地的旗、民一体化进程却在分治中日渐加速,这一状况在聚居八旗人口近全国半数的八旗“大本营”—北京体现得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