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对于赋、比、兴,古代学者曾经做过许多阐释,其中宋代朱熹的解释最为简明,他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泳之词也”。(《诗集传》)而李仲蒙的解释则较深入,他说:“序物以言情,谓之赋,情尽物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也;触物以起情,物动情也。”(王应麟《困学纪闻》引)可以说,赋、比、兴是诗人形象思维和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方法,它使《诗经》不仅记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  相似文献   

2.
青海花几运用了大量的比、兴、赋的写作手法,使花几的民歌风味更加浓郁,语言更加含蓄风趣,形象更加鲜明生动,韵味更加深长婉转,洋溢着高原特有的泥土气息,真是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篇中指出,“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  相似文献   

3.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即通过类比联想引进比 喻客体,打比方,“写物以附意”;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即“触物以起情”。当以兴为主,兼有 比喻作用,就合指比兴手法。古诗文 中有许多运用比兴手法的名句。如 《诗经》中爱情诗《周南·关雎》一诗  相似文献   

4.
兴象天然     
“兴象”这个概念出自中国古典美学,它是从意象中分类出来的(这种分类的角度主要是着眼于意象生成过程中“意”与“象”的关系),和中国诗歌的“赋、比、兴”中的“兴”体相联系。关于“兴”,古人的论述和解释都比较多。《毛诗正义》中说:“兴者,托事于物也。”梁朝钟嵘在《诗品序》中又说:“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而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则说:“兴者,起也。起情者依微以拟议。起情,故兴体以立。”唐朝,贾岛在《二南密旨·论六义》中又将“兴”阐释为“兴者,  相似文献   

5.
《诗经》中的《周南·关雎》是国风的首篇,它的艺术手法一直为历代学者所称道。本文主要从它的比兴手法、叙事特点和描写梦幻中的爱情三方面发表一点粗浅的见解。先说比兴。朱熹云:“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浅显而准确地解释了比兴的念义。“比”便是通过类比联想或反正联想,引进比喻客体,“写物以附意”;“兴”则是“触物以起情”,“它物”为诗歌所描写的景物,而这种景物必然蕴涵着诗人触物所起的情。“兴”是一种比“比”更为含蓄委婉的表现手法。《诗经》中《周南·关雎》一诗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  相似文献   

6.
山川美景寄深情,情与景会,意与物通,是中国古代文学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传统手法。所谓“肖貌天地,禀性五情”(《文心雕龙·序志》),“草木之微,依情待实”(《文心雕龙·情采》)、“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文心雕龙·比兴》),就是这种手法在理论上的早期概括。杨朔在他的散文(选入中学语文的是佳作的一部分)创作中,继承、发扬了古代文学这一表现手法的长处,形成了自己的表现特点——寓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深情于祖国美丽的山川景物描述中,透过艺术的启迪和感染,去发人深思,催人奋进。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杨朔的散文,有《香  相似文献   

7.
说说赋比兴     
何为“赋、比、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诗集传》)。  相似文献   

8.
历来论比兴有两种观点.一为比兴合论,另外一种则是把比兴分开。事实上.“兴”和“赋”和“比”都不同.“兴者,先占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朱熹《诗集传》);“索物以托情,谓之比;触物以起情,谓之兴。”(胡寅《斐然集》卷18《致李叔易》)可见,比与兴是两种不同的艺术手  相似文献   

9.
刘勰《比兴》篇云:"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在诗歌教学中,比兴向来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们不妨借助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媒介,用大家耳熟能详的民歌来做导入或示例,  相似文献   

10.
比喻,也叫打比方,就是借具体常见的事物或道理,比方说明生疏抽象的事物或道理。比喻的方法,很早就从理论上受到人们的重视。《周礼·先郑注》说:“比者,比方于物也。”《墨子·小取》说“辟也者,举也物而以明之也。侔也者,比辞而俱行也。”这里说的辟,就是比喻,“也”即他,“侔”,即比较。《文心雕龙·比兴》说:“且何为比?盖写物以附意,飏言以切事者也。”宋代朱熹在《诗经集传·国风·樛木》中说的更为明  相似文献   

11.
情与景的关系.历来是我国文论的基本问题。《礼记·乐记》即提出:“凡音之起,由人心之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刘勰《文心雕龙》系统阐述了“情”“景”互相影响、转化的关系:“情以物兴”和“物以情观”(《诠赋》),“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物色》),“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神思》)。唐代日本僧人空海在《文镜秘府论》进一步提出情思与景物须相谐和的见解:“须景与意相兼”、“诗不可一向把理,皆须人景,语始清味。……诗一向言意,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  相似文献   

12.
体物,顾名思义,指作者对事物的表现。体物的“物”可以是“景”、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人”。体物这个概念最初被提出来时物是指景的,陆机《文賦》:“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文心雕龙·诠赋》:“‘赋’  相似文献   

13.
在传统的研究中,人们一般把《诗经》中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分成“赋”“比”“兴”三类,并把它们与《诗经》的三大组成部分“风”“雅”“颂”合称为《诗经》的“六义”。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简而言之,赋就是直陈其事,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托物起兴。  相似文献   

14.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首次提出赋体写作的“侧附”说,并指向“言务纤密,象其物宜”的奇巧“小制”,又以“理贵侧附”的范畴界定,以彰显赋“理”的意义。对此,前贤于“侧附”的词义诸如“从旁附会,有所寄托”类的文辞表达,有所言述,但对关乎赋体“寄托于物象”类的写作方法,则鲜有专论。而从赋体的创作生态着眼,对“侧附”的释解必须关注赋体的两个视点,即“赋体”(小制)与“赋理”(理贵);于中探寻,又可发现赋史由小制延展到从“谋篇”到“句法”的创作路径,同时由“理贵”旁渲寄托又引申出对赋体创作“比法”介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一、古诗的意象系统1.古诗的意象与兴的关系。历来论比兴有两种观点 ,一为比兴合论 ,另外一种则是把比兴分开。事实上 ,“兴”和“赋”和“比”都不同 ,“兴者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比者 ,以彼物比此物也。”(朱熹《诗集传》) ;“索物以托情 ,谓之比 ;触物以起情 ,谓之兴。”(胡寅《斐然集》卷 18《致李叔易》)可见 ,比与兴是两种不同的艺术手法 :兴 ,是以彼物引起此物 ,此物与彼物没有直接的意义上的联系 ;而比 ,相当于今天的比喻 ,此物与彼物之间有直接的意义上的联系。正是这种不同 ,在中国诗学上有重大的根本性的意义 ,它成就…  相似文献   

16.
比兴手法是诗经六义之二,朱熹的《诗集传》云:“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相似文献   

17.
<正> 起兴的开篇 诗的开始两句为:“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兴”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一种手法。风、赋、比、兴、雅、颂共称诗之六义。《周南·关雎》传中的“关雎”就是这种手法最典型最古老的代表。作者把寤寐以求的淑女比作关关呜唱的雎鸠。并以此引出君子对淑女的思念之情。按宋朱熹的解释,“兴者,先他物引起所咏之词也。”“兴者,托物兴辞。”“兴是借彼一物以引起此事,而其事常在下句。”清陈祚明批得更直接;“用艳歌何尝行语,兴彼此顾恋之情。”兴多用于开头,故后人亦称起兴。起兴就是用来引起下文的开头语,借彼说此。在古今诗歌中起兴有时有比喻和暗示的作用,有时和下文意义相关联,情调相关联。《孔雀东南飞》的起兴,两种作用皆有。只要唱出开头两句,听的人就能意识到故事的性质。除起一种提撮的作用外,还造成缠绵哀感的气氛,给人以更深的感受。  相似文献   

18.
汉大赋新探     
作为汉代文学正宗的赋,千百年来惹得人们众说纷纭,争议不断,但谁也无法否认它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的深远影响。什么是赋呢?班固《两都赋序》所说的“赋者,古诗之流也”和《艺文志》所说的“不歌而颂为之赋”,大约是赋最古的定义。刘勰《文心雕龙·诠赋》篇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搞文,体物写志也。”又说“赋自《诗》出,分岐异派。写物图貌,蔚似雕画。”刘熙载《艺概·赋概》篇说:“赋起于情事杂沓,诗不能驭,故为赋以铺陈之。斯于千态万状,层见迭出者,吐也不畅,畅无或竭,”并对赋作了别具一格的诠释:“赋从贝,欲其言物也;从武,欲其言有序也。”概而言之,赋出于诗又有别于诗,“诗较近于音律,赋则较近于图画”,“诗本是‘时间艺术’,赋则有几分接近于‘空间艺术。’”“从贝”、“从武”、“有物”、“有序”深刻地揭示出赋是用时间上“层见迭出”的语言表现空间上“千态万状”的物态。于是,赋之时空意识便成了一个饶有兴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赋、比、兴是民歌的主要表现手法。鲁迅先生说:“赋者直抒其情,比者借物言志,兴者托物兴辞也。”(《汉文学史纲要》)古黟文风雅盛,民歌十分丰富,而且男女老少都会吟诵“唱曲”。本文试图对古黟民歌中的赋、比、兴手法作一分析,以求教于行家。 赋是民歌最常使用的一种表现手法。黟县民歌,赋不仅用于长篇叙事抒情,如《劝世人》127行,882字;《黟县妇人实可怜》64行,448字;《一个囝》42行190字,全诗都是用赋的手法。而且也  相似文献   

20.
二、关于比、兴的问题 《诗经》的表现方法,古人概括为“赋、比、兴”。“赋、比、兴”之说,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太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诗·大序》称“六诗”为“六艺”。孔颖达《毛诗正义》说:“风、雅、颂,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后世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