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山狼传》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古代寓言小说,它成功地塑造的东廓先生和狼的艺术形象,早已家喻户晓。这篇文章选入统编高中语文第三册。如何分析东廓先生这个典型形象,准确理解作品的寓意,还有不同看法。狼的本性凶恶狡诈吃人,对它不能讲仁慈,必须坚决消灭之,这是传统的认识。课  相似文献   

2.
梁瑞超 《陕西教育》2007,(11):20-20
看到这个题目,突然想起在“动物世界”类的节目中看到的一个关于狼的故事:一个动物园收养了一只失去了母亲的狼幼崽,经过精心照料,待其成年,呵呵,身强力壮,自然界的一般同类可以说根本无法与其相匹敌。根据人对自然法则的理解,本以为自己培养出了一只理所当然的“头狼”,可没想到,将其放归自然,无论靠近哪一群同类,都无一例外地遭到集体的猛烈攻击,想夹着尾巴过日子都办不到——结果成为了一只孤狼。后来,几经周折,在人的刻意帮助下,它招集到了不少离散的狼,并且这个集体不断发展壮大,它也才成了一只名副其实的“头狼”。  相似文献   

3.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比喻虽是一个偏正结构的词组,它的中心词是“工程师”,但我国在教育领域使用这一比喻时更多强调的是“灵魂”这个修饰词。各个历史阶段对“灵魂”含义的不同解释代表了不同历史阶段对教师职业道德的不同理解和要求,反映了我国在教师道德问题上从完全重视思想政治到对教师道德全面认识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4.
李本林 《阅读与鉴赏》2009,(11):28-28,5
“深入浅出”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是一条耳熟能详的教育原则。虽然大家都熟悉这个概念.许多教师却并没有真正地理解这个概念并将其运用于实际阅读教学中。在阅读教学中不能深入地把握文本.理解文本的内涵,所以也往往不能抓住主旨,无法进行深入分析和内容拓展.而只在文字层面进行说明,结果只能是“浅入浮出”。  相似文献   

5.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倡导下,小学语文教学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一线的教师们常困惑:语文究竟是什么?阅读教学究竟该怎么教?其实,不管是“情智语文”、“深度语文”还是“广度语文”、“简单语文”,不过是倡导者对语文的独特感悟,是对语文个性的理解与追求,是他们对语文教育个性化的主张。如果教者少了自己的“悟”性,自然就会迷了眼,乱了心,在茫茫教海中不知所措。要知道,语文阅读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环是文本解读。成尚荣先生认为:研读文本是语文教师的第一基本功。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只有教师首先与文本进行深入、细致、全面、多维的对话,悟出文本的精髓,把握其度,才能在阅读教学中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对话,从而实现有效的阅读教学的。一、紧扣文本关键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说话的能力 存在主义大师萨特指出:阅读是一种指导下的创造。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紧扣文本的关键点,巧妙质疑或生成,一石激起千层浪,诱发学生想象说话,可谓绝也!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更能调动孩子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让他们敢于质疑和阐述自己的观点,在讨论或辩论中轻松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如,在教学《狼和鹿》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狼到底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还是‘祸首”’这一主要争议点展开教学,让学生各抒己见,展开辩论,深刻理解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狼吃一些鹿,使鹿群不会发展得太快,森林也就不会被糟蹋得这么惨;同时狼吃掉的多半是病鹿,反倒解除传染病对鹿群的威胁。  相似文献   

6.
所谓“文本”,就是指作者已经写成,未经读者阅读理解的文稿,是作者按照自己的价值取向所创作的语言文字。它作为一种静态而带有“生命”的个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教学策略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开展。在当今新课程理念的背景下,文本作为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被赋予了十分丰富而精彩的内容。然而,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有时教师为了追求某一环节的完美而丢失了文本,忽视了文本的价值取向,导致教学产生“高耗低效”的现象或扭曲教学规律,可谓“得不偿失”。一、过分强调整体情感,忽略文本的品味对于“品味”,众多老师在理解上存在偏…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存在主义视角解读邓一光的小说《狼行成双》。一对狼夫妻在森林雪野奔徙觅猎 ,面对困境和危难的生命挑战 ,双双赴死。透过寓言文本 ,经由象征主义艺术通道 ,可以体悟到“超越存在”的生命自由和生命辉煌这一主题话语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存在主义视角解读邓一光的小说《狼行成双》。一对狼夫妻在森林雪野奔徙觅猎,面对困境和危难的生命挑战,双双赴死。透过寓言文本,经由象征主义艺术通道,可以体悟到“超越存在”的生命自由和生命辉煌这一主题话语。  相似文献   

9.
有一只狼 它是一个跛子 正是这个原因它一直都无法自己捕捉到 , ,猎物 只能拣食狼群剩下的食物 终于有一天 它被狼群赶走了 临走前 , 。 , 。 ,它对狼群中所有的狼说 再给我一样东西 算是最后的施舍吧 我会永 :“ , ,远记住你们的 其他狼很无奈 就给了它一张整羊皮 这只跛子狼拿着 。” , 。羊皮 心想 羊皮又不能吃 只能闻闻味道 可以干什么呢 突然 它灵 , :“ , , ?”,机一动 可以披上羊皮混进羊群 大吃一顿呀 — —— …  相似文献   

10.
不少教师在教《狼和小羊》这则寓言的时候,引导学生想象“在狼扑向小羊的时候,小羊一躲,狼掉到了河里”、“狼扑向小羊的一刹那,猎人来了”。乍一听,也许会认为这种教法很好,然而,寓言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内容,感受寓言形象,最终领会寓言的寓意。《狼和小羊》这则寓言主要表现了狼的狡猾凶残和小羊的善良单纯,揭示坏人为了做坏事,是可以找到任何“理由”的。这样看来,这种教法的联想和想象就是没必要的,也未达到使学生领会寓意的目的。教学寓言时,一般应通过有感  相似文献   

11.
羊历3518年,青青草原的狼堡里,住着两只五年来未吃过羊肉的狼——红太狼和它的老公灰太狼。它们是那样渴望吃上一口羊肉,解五年之馋呀!可是,以喜羊羊为首的这群羊实在是太狡猾、太“残忍”了,总是百般戏弄它们这两只“可怜”的狼。  相似文献   

12.
屠格涅夫散文《麻雀》的中心句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该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意呢? 首先要分析老麻雀形象。老麻雀为拯救自己的幼儿,以巨大的勇气和拼命精神,使“猎狗愣住了”,“慢慢地向后退”。这种力量,是母爱的力量。“只有爱,才维系着生命,并使它充满活力”。但仅理解为对儿女的爱还很肤浅。应从分析小麻雀形象去加深认识:“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分明才出生不久”,“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这是一个在险恶环境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我们的不少老师开始关注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这诚然是新课改带来的新气象,可随之而来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漠视了阅读教学的另一重要主体———文本的存在。提升文本地位,正确处理文本,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如何认识和对待文本,如何处理和运用文本,目前在认识上主要存在这样几个误区。一、对文本的一元解读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研天地2005.4教师垄断“话语权力”,他们常常以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来代替…  相似文献   

14.
奔跑     
一只狼吃饱了,安逸地躺在草地上睡觉。另一只狼气喘吁吁地从它身边经过,这使它十分惊奇,它问:“你在追赶羚羊吗?”“没有!”“有人在追赶你吗?”“没有!”“那你为什么没命地奔跑呢?”那只狼说:“听说狮子要来  相似文献   

15.
浅谈小语教学中的语言艺术广东珠海市海华小学张建华一、形象性语言形象的语言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简单化。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知识学生不易理解和认识,如《狼和小羊》一文,课文里有一幅插图,起着直观的作用。教师讲这篇课文时,如果再能用上形象的语...  相似文献   

16.
奔跑     
王庆伟  刘义 《学子》2004,(6):45-45
一只狼吃饱了,安逸地躺在草地上睡觉。另一只狼气喘吁吁地从它身边经过,这使它十分惊奇,它问:“你在追赶羚羊吗?”“没有!”“有人在追赶你吗?”“没有!”“那你为什么没命地奔跑呢?”那只狼说:“听说狮子要来了。”  相似文献   

17.
正通过对冰心的《谈生命》一课的学习,学生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应该有提升。这篇文章写得形象生动而富有哲理性,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真实内涵呢?一、选择解读文本的突破口,让学生从感性的角度理解生命的特征生命特征是一个抽象而深奥的话题,冰心为了把这一深奥而抽象的命题阐释清楚,非常巧妙地用了一个形象化的表达,即把"生命是什么"的抽象理解转化成"生命像什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是基于师生、生生之间相互尊重、信任之上的,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的一种双向沟通的合作方式。它是学生阅读文本过程中的积极参与、使个体感受与文本意义交融的一种理解方式,是学生对过去所沉积的经验等的反思性理解。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节课中,虞大明老师让教师、学生、  相似文献   

19.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的科学,它以活的生物体为研究对象,这是传统意义上的生物学区别于其他科学的特点之一,即生命性.“生命性”的提出旨在体现生物学中各种生命现象的本质,为学生带来富有生命诗意的美丽图景.但随着各种新教育理念的兴起,教师逐渐认识到,对“生命性”的理解不能只局限于生物学研究的“对象观”上,而且还要关注参与学习活动的人.  相似文献   

20.
永远的感动     
在一日生活中,我这个当老师的常常以挑剔的光对待孩子们,恨不得孩子们个个十全十美,处处都合乎我的标准。然而那一次孩子们对我的宽容却让深深地感动,同时也启迪我对以往的做法进行了深的反思。那天智力游戏活动,我准备给孩子们讲大灰狼和兔的故事,为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我准备了三幅白兔、树、大灰狼。由于没有找到狼的范例,所以我参狗的形象作了点加工处理,画了一只似狼非狼、像狗狗的东西。图片刚画好,孩子们“呼啦”围了上来:“老你画的这是什么呀!”为了避免课上闹笑话,我决定先做准备工作:“你们说这是什么呀?”“老师,是猫吧!”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