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问题的提出 学生厌学已是学校教育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呢?本研究通过教学实践和调查分析证明:“情感教学”与“结构教学法”有机地结合运用,使外部激发和内部激发共同作用于学生,是解决学生“乐学”的最佳方法之一。 二.研究的对象、方法和内容 (一)研究对象:府右街小学五年级一班、二班学生共92人(男生52人,女生40人)。升入六年级后,调查继续进行。 (二)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座谈会、观察法和简易实验法。 (三)研究内容: 1.问卷调查法:主要对教师的不同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设计出三组对比问题,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意在从学生中获得“情感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西安某独立学院毕业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统计,发现独立院校毕业班学生总体幸福感较低;独立院校毕业班学生在对健康的关注及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方面与普通高校毕业班学生没有显著差异(p<0.05);独立院校毕业班学生在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及松弛或紧张度方面与普通高校大学毕业班学生有显著差异(p<0.05),均不及普通高校毕业班学生。根据研究结果文章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加强对毕业班学生的关爱;二是丰富学生业余生活。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项对超常与常态儿童学业情感态度的研究 ,其特点是详细考察学生对于学习课程 (特别是数学课程 )的情绪感受范围和层次 ,从得到的结果使我们看出 ,1 3岁的少儿(高智力 )班学生对学业内容有着比同龄常态班学生更积极的情感态度 ;而少儿班学生情感态度测量与学习成绩较低相关与他们的智能水平有密切相关。本研究显示 ,高学业儿童的学习成绩不仅基于较高的智力 ,儿童积极的学业情感也是重要的心理因素 ,应引起教育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4.
从大学生视角出发,分析了专任教师、辅导员和行政人员三类班导师对学生教育管理的差异.结果表明:学生对专任教师类班导师的了解更加深入,和专任教师类班导师的沟通表现得更主动,和辅导员类班导师的沟通表现得被动,和行政人员类型班导师的沟通表现二者兼有.辅导员和行政人员类型班导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就业帮助较大,而专任教师类型班导师对学生的专业认知和学习技巧的帮助较大.不同类型班导师对学生在综合素质发展方面的帮助趋于一致:对学生的大学生活适应和思想道德提升方面的帮助较大,但对学生的情感问题和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帮助有限.此外,不同类型班导师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均表现出存在感有待加强、指导学生深度有待深入等问题.综上提出,制定班导师工作机制、完善考评机制和奖惩措施,从根本上落实专任教师担任班导师的制度.  相似文献   

5.
自教师职业压力这个概念提出以来,对教师职业压力问题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教师职业压力是指教师由于工作方面的原因,如工作时间过长、工作负担过重、班额过大、学生难教育等原因导致的身心过度疲劳、精神紧张、思想负担过重等不愉快甚至消极的情感体验.研究教师职业压力的来源问题,对于维护教师的身心健康,提高教学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沈阳市翔宇中学有一个特殊的班级--青海班--学生均来自于青海.开设青海班是翔宇中学的办学特色之一.它不仅促进了辽宁与青海两省之间的文化教育交流,还加强了民族之间、地区之间的友谊情感.沈阳市领导高度重视青海班的成立,市长刘迎初曾亲自到学校检查工作.校领导更是格外关注青海班,每年都选派最优秀的教师做青海班的班主任,李庆华老师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7.
推进分层走班教学改革实验,目的是通过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关注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情感,释放学生的潜能,最终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根据学生的个人学习程度、方式、方法和能力的不同,将其分成不同的层次,实施分层走班制教学。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的教育应该包括关注学生情感发展的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所指的是把情感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对其施以教育的力量.教育的对象是人,人的情感决不是自然成熟的过程,而是教育促其成长成熟的过程.它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又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它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信念以及情绪,包括关注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以及他们的自尊或者关注每个学生能够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物理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以积极的情感去教育、激励和感染学生,让学生从中得到肯定的反映,从而培养学生建立一种指向物理科学的、稳定的、深刻的、积极的内心体验.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我们有必要实施情感教育.以培养合格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9.
高校贫困生问题,历来是国家、社会和学校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为了详细了解我系贫困生的学习、生活、情感及心理状况,切实做好贫困生工作,于2007年3月份,笔者对我校信息工程系12个班进行了专项调查.本次调查采取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以及与学生个别访谈等方式,共收回调查问卷532份.经过分析研究,我们发现了许多值得大家深思的现象和问题.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教育部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颁发,学习者情感受到许多关注.然而,现状并不令人乐观,高职学生的学习情感问题尤其令人堪忧.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存在各种学习情感因素问题.在很多关于这一群体学生英语学习影响因素的分析中,学习方法的探讨占了主要位置.但事实上语言学习的成功除了认知因素外,情感因素亦起到重要作用.情感状态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教学配合程度、学习动机等.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探讨,从而找到有效方法控制其发展,使其有利于英语学习.  相似文献   

11.
要塑造顶天立地的人,对其情感的关注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因为它是教育的本源问题。很多语文教学研究者提出,在语文课上要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心理健康的辅导等等,实际上最终都要落脚到学生的情感塑造上来。"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要实现新大纲要求,提高学生审美情趣、思想品质和文化品味,形成健康个性这一教学目标,也需要以情感为手段,提高学生人格内化的程度。一.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塑造的  相似文献   

12.
情感与学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学生的学习情感问题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教育科学领域所关注.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情绪、情感是非智力因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学生学习中起着怎样的作用?应怎样激发学生良好的情绪、情感状态以促进他们的学习?本文试对这些问题作以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3.
<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多领域的发展、包括知识、情感、人生观.思想品德教学不单纯是一个认知过程,还是一种情感过程.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认知因素,而且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的情感体验,唤起、升华学生的道德情感,使情理交融,促使知识内化,以提高教学实效.那么如何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从而焕发思想品德课的活力呢?下面就此问题谈一谈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14.
一、情感因素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情感问题是体育教学中值得关注的问题,学生在体育技能学习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各种积极的和消极的情感体验.情感之所以重要,因为它是学习的发动机.情感的作用若发挥得好,可以启发学能,调动学习积极性,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和思想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避免消极的情感,对提高体育教学效果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情商教育是近年来较为关注的一个概念.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丹尼尔&#183;戈尔曼指出,“情商是个体最重要的生存能力,是一种发掘情感潜能,运用情感能力影响生活各个层面和人生未来的关键性品质要素”.常见有些教师即使接的是一些所谓“差班”,不久就会赶上甚至超过其他班.如果你细心观察,积极去听这些教师的课.就会发现这样的教师走进教室时学生总有一种热切的期待!他们不但专业素质较扎实,人文素养也较高,尤其是教学活动中十分注意开发学生的情商.  相似文献   

16.
作业与练习是课堂的组成和延伸,在新课程理念下,其设计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更应关注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在问题领域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好的作业  相似文献   

17.
杨秀珍 《教育探索》2007,(9):117-118
外语学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情感态度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和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情感障碍对外语学习有很大影响,我们应该关注这个问题,找出原因,采取有效策略,引导学生努力克服学习中的情感障碍,提高外语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8.
关注学生的情感问题,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是对传统教育提出的新课题.它已经促使人们对现行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审视,特别是对当前学生所出现的道德滑坡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9.
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是教师在其教育生涯中应该始终关注的问题。就音乐学科而言,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抓住细节,随时随地的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二是创设和谐的班级氛围,关注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相似文献   

20.
当前的情感教育有趋于"单向度"的倾向,这集中表现在它过度关注学生的正性情感发展,忽视了学生的负性情感发展。情感教育要关注学生的负性情感发展,其基本缘由是因为学生的情感既有正性性质的,也有负性性质的。深层的缘由则在于学生的某些不良行为是植根于负性情感的,而要从根本上摈弃这种不良行为就必然要对学生的负性情感进行教育上的干预。在关注学生的负性情感时,教师应做到:要懂得如何识别负性情感;要允许学生表现或宣泄内心的负性情感;要对学生的负性情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