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理伦理网络社会是近几十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个虚拟社会,它在以其技术的巨大优势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生存空间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对现实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同时作为其伴生物的网络伦理,对传统伦理也存在一定的挑战。一、传统伦理与网络伦理的不同之处1.产生的基础不同。中国传统规范伦理产生于现实社会,为现实社会服务。网络伦理源于虚拟空间,以规范网上人群的行为。网络社会最大的特点即:以技术为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又能满足人们的生活兴趣、关系、幻想和交易等需要;由计算机网络形成了人类交流信息、体验情感的虚拟时空、微缩世界…  相似文献   

2.
文章介绍了信息技术发展对伦理的影响,分析了网络环境下伦理失范行为产生的原因,并且提出了重建伦理标准,加强立法执法,树立公民责任心等对策建议,希望创造出一个健康、和谐、有序的网络空间,进而促进人类网络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前在国内外伦理学和社会学研究领域中 ,学者们尤为重视对世界性社会伦理问题的研究。例如 ,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等著名高等学府 ,均设有专门研究社会伦理问题的机构 ,许多著名学者集中于此进行研究 ,并出版了一批有较高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论著。他们对后工业革命时期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若干社会伦理问题非常关注 ,特别重视东西方社会伦理的比较研究。中国传统伦理在今天和未来的意义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与经济现代化的进程相适应。由此所观察到的传统伦理应当是处于或较为剧烈或较为…  相似文献   

4.
作为伦理之基的性伦理,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对中国性伦理的历史发展轨迹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回顾和总结,为当前中国性伦理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5.
封建伦理把建立尊卑有序的社会等级看成是立国兴邦的人伦之本。它往往将社会伦理关系中的双方,划分出阴阳、尊卑、主从,然后依据阳主阴从的所谓神圣化规律规定双方各自的道德权利与义务。在君臣关系中,君为阳,是尊贵的、主导的方面,臣为阴,是从属的、被动的方面;在父子关系中,父为阳,子为阴;在夫妻关系中,夫为阳,妻为阴。在人际关系的很多方面,都可依次类推。为了维护尊卑不乱的秩序,封建伦理道德确立了一整套宗法伦理关系图式,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到“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都无不依附和屈从于等级关系。这种维护皇权至上和封建等级制度的人伦关系的道德观念,实际上就是“礼”的要求。“礼”突出的伦理特征就是上下等级、尊卑贵贱等明确而严格的秩序规定,这些规范人伦关系和统治秩序的规定带有强制性、普遍性的特点,渗透到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也深深制约着中国传统建筑活动的诸多方面,包括传统的民居建筑。  相似文献   

6.
新闻伦理是传媒伦理的核心内容,也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但新闻伦理的研究长期流于表面,这跟新闻伦理概念的模糊有很大关系.因此本文首先对新闻伦理的概念进行探讨和界定,并力图在此基础上给新闻伦理建立科学的测评指标,这对研究目前新闻从业人员的新闻伦理观有很现实的指导意义,并能提出有实证支持的方案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刘刚 《中华文化论坛》2008,1(1):109-112
孔子将原初囿于家庭伦理的“亲亲”扩展为人我关系“亲人”的社会伦理,以家庭伦理类比社会伦理,但孝、悌为本的仁爱原则,由于家庭关系与非血缘的人我关系有异质差异,因此并不能对等和普遍化为社会伦理,这使得孔子还需从其它来源为仁爱原则寻找依据;墨子以地缘为基本社会关系,不再以特定伦理为社会伦理提供依据,试图从人自身追寻社会伦理确立的道德根源。孔子与墨子伦理思维变化的意义是:一、人性问题逐渐凸显。二、血缘宗亲伦理对日趋地缘制的社会如何可能。  相似文献   

8.
从宗教伦理的超越之维再论儒家伦理的宗教性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立足于宗教伦理的超越之维来审视,儒家伦理文化无论如何独特,也和其他伦理文化一样,享有某种形而上学--宗教性的根基.  相似文献   

9.
西周时期,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伦理道德观念逐渐敲响了人类理性觉醒和情感升华的大门,自觉的伦理意识开始孕生。这一方面是西周以小邦取代大邦的实践而促成的对“德”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韩国是一个具有传奇般的民族奋斗史和社会人特色的国家,历尽侵淫而不灭,战后从日本铁蹄下解脱又经内战浩劫,60年代初为世界上最贫困的地区之一,而今一跃成为名的“亚洲四小龙”之一,1994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达9000美元,被誉为70年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时代奇迹”,亚洲“四小龙”之一。本研究儒家伦理与韩国德育,就是要揭示那种使韩国产生“奇迹”、成“龙”乃至今日也能动员全民抗击“金融风波”的内在力量,揭示作为民族化和民族精神生命机制的学校德育是如何发挥作用场和发生体的功能,塑造着如此博大精深、顽强不屈而又优美隽永的大韩民族的伟大精神力量的。  相似文献   

11.
文化学者大都认为,儒家文化是以伦理为本位的文化,其以解决人际关系为中心任务(当然,儒家也没有忽视天人关系)。  相似文献   

12.
李溪 《华夏文化》2003,(1):F003-F003
由西北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和陕西省哲学学会等单位联合发起的“2 1世纪伦理观念发展展望”学术讨论会于 2 0 0 2年 9月 2 1日在西北大学召开。与会学者围绕生态伦理学与 2 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社会转型期伦理道德的变化和建构、普遍伦理的建构、价值哲学等问题 ,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一、生态伦理学与可持续发展发展无疑仍然是人类社会进入 2 1世纪的主题。可持续发展正是基于人类无限发展的需要与自然资源有限性这一现实矛盾而必须选择的战略道路 ,伦理价值观就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一个崭新视角和理论基石。所以 ,生态伦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儒家伦理与社会主义道德朱贻庭"儒家伦理与社会主义道德",现已成为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一个热点。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课题,就目前情况,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未具备解决的成熟条件。本文所及,只是就方法论的一角谈些粗浅的看法。一、社会道德体系产生的"...  相似文献   

14.
处在转型期的中国新闻传媒面临更多模棱两可的情景和相互冲突的效忠对象,传媒实践必然会面临巨大的伦理挑战,伦理失范成为这一时期的突出问题。本文把新闻媒体的伦理实践分为三个阶段:理性判断阶段、行为抉择阶段、事后评价阶段,并从伦理生成与控制机制出发细致观察和解释新闻传媒伦理失范的成因,或许对新闻实践能有更为客观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古代中国是“礼仪之邦”。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伦理在人类伦理文化遗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主体,集中表现了中华民族在特定的客观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建构自己生活的独特方式,反映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性格和面貌。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市场经济发展中,中国传统伦理可以对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张岱年先生说:中华民族在历史中表现了两个特点,一个是坚强的凝聚力,打不烂;第二个是同化力,能够团结同化所常接近的其他民族,在文化传统上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他说:“一个凝聚力,一个同化力,都不是…  相似文献   

16.
传统场镇是中国最具原真乡土意象的场域之一。体量各异、风格相殊的场镇建筑,在形势上营造出浓郁的乡野风情,在整体空间布局上,更凸显着丰富的地域特质与文化内涵。本文以黄龙溪古镇为例,以伦理学为视角,力求通过对古镇空间布局的伦理解读与分析,探觅四川场镇旅游资源修隐于内的文化图式,展现古镇发展的内在肌理,进而探寻合理规划以古镇为代表的人文旅游资源的理想途径。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学术界普遍注意到,孔子在论及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时,十分强调个体在族类秩序和社会结构中的归属。然而,这是否意味着孔子主张社会伦理本位,以类群的属性来包裹个体,进而使个体淹没在社会和族类的关系网络之中呢?带着这一疑问,我们换一个观角进一步解读孔子思...  相似文献   

18.
一、中国古代思想伦理教育的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思想伦理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以对人性的探讨为支点构建道德教育理念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大都注重从人性出发来论述道德,进而探究道德教育的理论根据。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相似文献   

19.
当代生命伦理学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生物学、医学领域,但这门学科产生之初,就超出了自然科学范围成为关系到整个人类未来命运的重大课题。生命问题的紧迫性和现实性、其引起的价值冲突与规范冲突等等,使这个兴起不到半世纪的学科备受关注。儒学作为中国传统的人科学,对于生命伦理问题进行了积极回应。在回应生命伦理问题的过程中,儒学自身价值系统得到了展示,使儒学重新走向了现实生活,同时儒学也提高了在当代社会的应变能力,自觉融入全球一体化发展浪潮之中。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伦理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筑是人类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它以“文化纪念碑”的形式充当着每个文明独特的象征,记载着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演变历程。由于建筑文化本身具有的综合性特点,可以形象地把它称之为一部反映特定时空范围内人类文化特点的“百科全书”。在这部“百科全书”中,无论是宫殿、民宅、坛庙和园林乃至整个城市的规模、布局上,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所注重的皇权至上的政治论理观、尊卑有序的等级道德观、群体意识及和谐精神等伦理思想都得到了深刻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