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元代勐卯王室罕叭法率领其部落由勐卯迁徙到孟连,途经西盟与大马撒佤族酋长和亲 结盟,从元代至民国年间孟连土司守土保民,勤守贡职,中央政府一直承认其世袭。从某种意义上说,没 有孟连土司就没有孟连的历史。其在守卫孟连、传播文化,加强中央与地方的政治、经济联系,促进民族 团结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随着傣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司制度必然走向消亡。土司制度 的历史如今仍是中华民族汲取国家统一方略的思想宝库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勐卡镇大马散村佤族婚俗为例,分析了在整个婚姻仪礼的过程中,男方家在不同的时期要杀四头猪一头牛的惯习,对佤族社会结构的超稳定性以及这一惯习在佤族家庭和社会网络中都有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佤族建筑文化是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筑风格较能适应山地居住.佤族的吊脚楼,虽受傣族建筑样式的影响,但仍然别具特色.造型美观、功能完备、价格低廉、经济实用,又能防潮防病,是热带、亚热带地区理想的居所.加之佤族的建筑习惯是依山傍水,不改变地形地貌,和自然环境十分和谐,属于环保型的建筑.  相似文献   

4.
佤族文化符号群依存于佤族社会特定的文化生态系统之中,是具有个性特征的佤族传统文化的集中象征。以木鼓为中心的文化符号群是佤族传统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重要标识,是佤族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浓缩,是佤族文化最具典型的代表。佤族文化符号群既包含精神文化象征符号群,也包含物质文化象征符号群,这两个层面的文化符号群大多以木鼓为中心。木鼓中心符号群的存在形态有着不同的类型,同时,其结构是动态的,因之,其象征意义和功能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并且这些特征既有共时性之相对稳定性,也有历时性之嬗变。通过对这些现象的解读,可管窥佤族社会文化变迁之一斑。  相似文献   

5.
20世纪50年代,大马散佤族仍信仰着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在所住的干栏式茅草房的建盖过程及房屋的内外部结构中,都充满着浓郁的原始宗教色彩。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新建的干栏式石棉瓦房中,只保留了"鬼门、鬼火塘"等原始宗教的有形痕迹。到了2004年建盖的四墙落地式砖瓦房中,原始宗教的有形痕迹就基本找不到了。这些有形的宗教文化的变化,说明原始宗教对大马散佤族的影响已经大大减弱。但有形的部分消失了,并不等于无形的影响也随之消失。从村民对待拆除住房的态度来看,无形的"鬼神"观念对他们的影响还是很深的。  相似文献   

6.
佤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化及外来文化对佤族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因此,构建新的文化体系,让各种新的文化元素与佤族传统文化之间相互协调、融合,使佤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始终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的系统中,形成稳定和良性循环的态势,是佤族固守民族文化阵地、传承民族文化精髓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7.
西盟阿佤山原始的佤族文化在与现代文明冲撞融合之后,其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到底发生了多少变化。从对部分佤族传统文化进行的调查来看,佤族社会传统的文化核心内容保存是较为完整的,但带有很大的脆弱性,保存和研究佤族原始文化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8.
佤族木鼓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佤族先民创制的木鼓在佤族传统社会生活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不仅是通天的神器 ,也是被崇拜的神圣之物。佤族文化以木鼓舞为代表 ,再现了佤族人民同大自然作斗争的悲壮情景 ,传承了佤族人民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9.
西盟阿佤山原始的佤族文化在与现代文明冲撞融合之后。其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到底发生了多少变化。从对部分佤族传统文化进行的调查来看。佤族社会传统的文化核心内容保存是较为完整的。但带有很大的脆弱性。保存和研究佤族原始文化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0.
佤族第一位作家董秀英的中篇小说《马桑部落的三代女人》讲述了阿佤山解放前后新、旧交替的重要历史阶段中几代佤族女性不同的命运。时代在更替,社会历史在变迁,"马桑部落"女人跨世代的命运中贯穿着的却同样是感伤。  相似文献   

11.
佤族没有文字,其历史文化均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下来,这为佤族历史文化的解读提供了诸多可能。佤族创世神话《司岗里》流传于整个阿佤山地带,乃至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印度,内容不仅涵盖了宇宙、人类及万物的起源,还包括了佤族及其先祖数千年颠沛流离的迁徙史。当我们将这部神话传说与失落千年的古滇国文化、夜郎文化、哀牢文化和石佛洞文化进行链接的时候,佤族那段走失的文明便会以另一种方式再现。  相似文献   

12.
当代民居建筑景观中存在着"历史虚无主义"泛滥的现象。原因主要是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妄自菲薄,以及对西方外来文化的顶礼膜拜。当代中国民居建筑景观应体现本土性与民族性,在满足现代居住功能的基础上体现民族特色、地域文化和建筑文脉。  相似文献   

13.
闽南与台湾传统建筑匠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闽南地区)传统建筑沿袭着中国传统建筑木构架为主体的建筑形式,又在移民入台定居后相继传入台湾。现存建筑遣构中既有宋《营造法式》、清《营造则例)的“官式”做法。又有匠师们世代相传、师徒相承的传统设计与施工的民间做法,形成独特的地域工匠技术。无论是城市、住宅与庭园、教建筑、宗教建筑、会馆建筑等类型。还是传统建筑本身的形制、设计与营建方法等。台湾传统建筑的平面类型在福建祖籍地都能找到相同或相近的例子,几乎是原乡形式的移植。同时。台湾传统建筑在吸取中国传统建筑化与移植闽南传统建筑特色中,也在寻求表现台湾地域建筑化的特性。尤其在建筑细部的处理上,两地有所不同,体现了中华民族建筑化纷呈多彩的地域建筑化特色。  相似文献   

14.
地缘关系,经济方式,民族文化,为楚雄彝族传统体育活动构建了支撑平台和运行环境;扩大人们文化交流,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弘扬民族精神,提高传统体育技艺,是楚雄彝族群众参与传统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15.
对少数民族特色节庆活动的开发有助于塑造民族地区的文化旅游形象,推动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带动民族地区脱贫致富。云南沧源佤族的司岗里文化是佤族先民传承至今的优秀民族文化,司岗里狂欢节汲取这种文化的精髓,将其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展现世人面前并赋予了新的时代文化内涵。政府在对其开发过程中,必须做好保护工作,以正确的方式引向市场,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品牌,以品牌铸就经济基石。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干阑建筑母体孕育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也孕育了中国符号哲学。中国传统干阑民居建筑以立柱纵轴为中心,形成横梁与立柱纵向旋绕的表意书写文字符号系统和语言文本表达式,它决定了整个中华民族语言逻辑思维范式和中国符号哲学系统。干阑建筑语义符号是凝固的活态民族音乐,通过它演绎出多族群跨文化交流和语言文化互动,从而达到多族群文化认同,进一步论证了干阑民居建筑哲学宇宙观。  相似文献   

17.
建筑学的专业教育应与时俱进,符合时代特征和需求。而建筑院校应将专业教育根植于当地传统地域文化中。本文以新疆地区为例,阐述建筑院校专业教育与传统地域建筑文化传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期望通过对建筑学专业教育课程的改革,探讨建筑院校及传统建筑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通过实地考察与实证应用分析研究表明:梅州地区客家人因客居环境不同,其民居建筑类型因地而异,其中,围龙屋是梅州地区最典型的客家民居建筑,也是客家地区最典型的民居之一;围龙屋的选址——布局——建筑对"风水"十分讲究,"风水学说"中的元素在民居建筑中得以广泛运用,表现为崇山择福地、拜水谋财气、避凶聚元气、天地人合一圆天地阴阳和谐;从地理学角度来审视围龙屋建筑"风水"观,具体表现为选址上做到崇山拜水,布局上讲究座北朝南,建筑上注重人与环境和谐统一,遵循了"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基本原则,营造了尊重自然,回归自然,与生态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人居环境;梅州围龙屋民居建筑"风水"观对现代民居建筑仍然具有借鉴与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陈颖 《甘肃高师学报》2012,17(2):115-117
民居作为一个地方的文化表现形式,有着其深厚的历史及文化背景.兰州作为西北地区重要的城市之一,汇集了多民族、多地域文化进而形成了它独特的建筑形式,民居建筑特色尤为突出.从兰州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兰州传统民居的特点等方面来说明形成兰州传统民居的特征与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建筑艺术水平紧密相连.研究兰州传统民居特征有助于理解西北地域传统文化和建筑装饰艺术的精神内涵,对于完善西北的地域艺术资源体系,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赵剑峰 《大连大学学报》2012,33(3):69-71,93
建筑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表现形式,与文化的发展和变异有着多层面的联系。本文就建筑文化对传统建筑的继承,现代建筑对建筑文化的依赖性,以及建筑创作的文化内涵等3个方面,对建筑与文化间的关系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