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近十年我国乡村治理的观察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乡村社会虽已出现乡村面貌改善、民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等繁荣景象,但也潜藏着某些治理危机.这种乡村繁荣表象下的危机,不仅是治理技术与治理体制的危机,更是乡村生态、文明与文化的危机,呈现出“复合性危机”趋势.这些在不同层面所体现的多重危机已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形成互为因果的循环.这种危机所反映出来的,既有现代化进程中乡村常见的普遍性问题,更有当下中国乡村社会的特殊性问题,即当下国内所特有的“中国式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乡村治理体制的深入改革与完善.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乡文化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乡村文化正面临着现代性危机,如文化价值危机及传承危机等。重塑乡村文化生态,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之一。乡村教师作为乡村社会主要的知识群体,应自觉肩负起乡村文化秩序重建的历史使命,即“尽心”传承乡土文化,“尽职”守护乡村课堂,“尽力”传播文明乡风。在乡村文化秩序重建中,乡村教师要敢于作为,积极参与乡村社会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3.
乡村教师在接受城市化教育的过程中具备了城市人的基本素质,但他们的工作环境与生活水平环境仍然是被乡土文化所包围着的乡村学校。在城市文化和乡土文化间非此即彼的选择无法解决他们的文化困惑。  相似文献   

4.
重建乡村文化:追寻乡村教育的文化之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乡村少年的生活场域和精神家园,作为乡村教育独特个性形成的重要背景,乡村文化在当今乡村社会变迁中的凋敞必然会导致乡村教育与乡村少年生活经验的脱离,导致乡村教育的“城市化”取向。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乃是人们所持有的功用性、获得性的文化价值观,尽管这一文化价值现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但是我们可以超越它,重建一种以人的自然和谐自由发展为旨趣、而不仅仅是追逐物质生活享乐的文化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诸多具体途径,重建乡村社会浓郁的文化氛围。文章重申了乡村文化对于乡村教育的重要性,并针对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化边缘化的问题及其给乡村教育带来的困境,提出重建乡村文化的使命。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一所乡村幼儿园的生活体验研究,发现乡村幼儿教师的日常生活闲散、单调且乏味,乡村幼儿教师精神文化生活和专业生活空乏。管理者的无知与无奈,家长的期盼与牵引,教师的期待与失望并存。乡村社会生存条件艰苦,与城市舒适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幼儿教师对乡村社会归属感缺失,离职倾向明显;乡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停滞不前,导致自我价值危机。  相似文献   

6.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涉及很多方面和问题,其中振兴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题中应有之义。乡村文化赋予了村民生活以意义、乡村社会以秩序,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文化支撑与精神动力。城镇化和全球化的进程对信阳乡村传统文化的冲击与消解,使乡村文化建设面临两难困境。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信阳乡村文化发展路径:一是形成政府、社会、村民三方合力,共推乡村文化振兴;二是推进信阳乡村文化价值重建,实现历史价值、当代价值、未来价值的连通;三是挖掘信阳乡村文化精神内涵,提升乡村文化的自信与自尊;四是推动信阳乡村文化现代转型,做到保护与利用并举。  相似文献   

7.
袁媛  谢计 《教学与管理》2022,(33):30-34
乡村教师阅读生活是乡村教师闲暇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改善与提升乡村教师整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基于对入选“M乡村教育人才计划”学员的调研,发现当下乡村教师的阅读意愿性高,但阅读的执行力弱,尚未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生活的支持条件薄弱,以致乡村教师阅读生活的质量不高。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需要从组织与个体协同推进、自主引领以及强化统筹等方面着力,努力改善乡村教师阅读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以期让乡村教师享受美好的阅读生活。  相似文献   

8.
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精神源泉和根本命脉。然而,乡村文化在当代转型中面临着物质文化美学凋敝、组织制度文化公性衰落以及精神文化内涵贫瘠的问题,给乡村振兴带来文化能量受限与精神支撑不足的障碍。作为重塑乡村文化的重要场域,乡村教育对乡村文化当代转型负有不可推卸的文化责任。因此,通过审美教育提升乡村文化的文化品质、公德教育重塑乡村文化的文化秩序以及精神教育丰富乡村文化的文化内涵,成为新时代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教育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9.
乡村教师主要接受的是城市化教育,具备了城市人的基本素质。但他们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是被乡土文化包围着的乡村学校。而在城市文化和乡土文化间非此即彼的选择根本无法解决他们的文化困惑。乡村教师摆脱文化困境的出路不是对某一种文化价值的简单认同,而应当是立足于多元文化观念的跨文化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立足于乡村现实的文化创造。  相似文献   

10.
乡村教师阶层分化及其社会文化后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现有的一些区分社会阶层的标志和特征来看,作为整体的乡村教师正经历着一次社会分层,具体表现为乡村教师的农民化和市民化。他们的消费行为、文化品位与生活方式差异逐渐拉大,从而强化了这种阶层差异。同时,随着乡村社会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农民化教师为市民化教师所取代的趋势更加明显。这一趋势所带来的社会文化后果是,市民化乡村教师乡村精英的身份焦虑与文化危机并未消除反而有所加剧;同时,乡村学校的文化走向完全意义的一元化不可避免,而市民统治的实现将最终宣告乡村教育的终结。  相似文献   

11.
陈志刚 《教师》2008,(14):40-42
本文从乡村文化建设的角度来关注农村的教育问题,提出了乡村教育的意义和乡村文化的危机所在,重点解决乡村教育怎样促进农村文化发展的问题。文章中论述的观点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自然村落存在一种乡村法律秩序,而这些乡村法律秩序是怎样形成的,一直为法律界所关注。文章认为,乡村法律秩序的生成过程是乡村精英通过乡村风俗思想的宣教、乡间邻里矛盾纠纷的调处和乡村维权运动而重构乡村秩序的过程,是乡村精英与国家权威争夺乡村治理权的一个反复博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所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在历史上只存在了三年多即遭查封,但它所培养的两百多名学生却将晓庄的薪火传遍了祖国大地,从而也将生活教育的种子播撒到广袤的中华大地。在晓庄学校被查封前,晓庄的师生即在南京、淮安创办了数所乡村小学和乡村幼稚园,也协助浙江同仁创办了湘湖乡村师范;学校被查封后,晓庄师生的身影即活跃在近如苏浙沪皖鲁豫冀赣、远如陕甘黔闽粤桂渝港甚至台湾和泰国……他们在这些地方或办学,或从事其他教育活动,用他们的生命续写着从晓庄开始的乡村教育诗篇。这既是晓庄历史的延续,也是生活教育试验的延续。  相似文献   

14.
农村流动儿童道德成长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注农村流动儿童的道德成长在当今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他们的道德成长处于都市与乡村两种生活方式的冲突或紧张关系之下,面临着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价值冲突,有着一种别的同龄人没有的困惑、茫然和矛盾。这是这一群体特有的道德困境,但这一道德困境是社会现代性变迁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乡土文化是乡村教育的素材来源,乡村学校教育是乡土文化的重要传承方式,千百年来乡村学校教育与乡土文化互哺共生。但如今在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结构下,乡村学校、乡村教师队伍以及乡村学生与学生家长偏颇的教育价值观使得乡村学校教育与乡土文化的关系渐渐疏离。基于对当前乡村学校教育与乡土文化传承危机的反思,乡村学校应当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目标,开发优秀乡土文化课程;转变乡村教师离农化倾向,增强乡土文化自觉;转变乡村学生及家长的观念,深化乡土情感,以此改变乡村学校教育与乡土文化逐渐疏离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生命的故事     
当有些人走进你生活,你立刻就会发现他们是注定要出现的,他们带着这样或那样的目的,或是给你上一课,或是帮助你领会到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自己希望成为怎样的人。你不知道这些人可能会是谁(也许是你的室友、邻居、同事、久未谋面的挚友或恋人,甚至只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但是当你的目光锁定他们的那一刻,顷刻间便会知道他们将深深地影响你到的生活。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九大报告勾画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的宏伟蓝图。让振兴战略落地生根,走出一条彰显乡村特色、实现乡村文明和谐发展的路子,使村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让村民共建共享美好幸福新农村,是一项集生活、文化、经济发展等多元化的系统工程。发挥孝文化的现代治理功能,培育当下乡村孝道文化秩序,是建设美丽乡村、共享美好新生活的抓手,是推进创新式治理的基础,有助于重塑乡村社会形态,实现"乡风文明和谐美"的真正发展。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社会转型,乡村社会的生活基础、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乡村忌讳的出场频率和作用效果已发生转变,但熟悉社会仍然是乡村社会治理的最大基础。需要重新认识乡村忌讳在乡村生活中的三个面相,挖掘其在安全教育、道德规范、社会行为等方面的文化治理功能,探寻乡土与现代、制度与文化交织互促下的乡村社会秩序力量,让"记忆"在推进乡村社会治理中被记住。  相似文献   

19.
《考试周刊》2020,(2):13-14
现如今,乡村儿童的教育问题是我国当前教育工作中的重要问题。由于很多乡村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很多乡村儿童的父母不得不外出打工赚钱来增加家庭的收入来源,使得很多乡村儿童逐渐成为留守儿童,他们长时间缺乏父母的培养与爱护,在身体、心理等方面都会出现一些问题。本文主要对乡村儿童生活与教育现状进行具体的研究,通过对乡村儿童学习现状的具体分析,引导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关注乡村儿童的生活和教育,共同努力来帮助乡村儿童更好地学习和成长,为乡村儿童的成长与成才塑造良好的环境,切实推动农村孩子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20.
是对理想的追逐?是对生活的抗拒?迁徙、跳槽,从乡村到都市,从异乡到异乡,一个教师用行走来写他的人生.也许,他的人生与你的大相径庭;也许,他的人生就有你的影子.希望这份真实的人生会引起你深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