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在报上有不少新闻,署名作者有两三个人。合作采写新闻,有时候是必要的,但“合作”的办法流行起来,未必很好。合作采写新闻有几种情况,都有某些弊端。一种是本单位的两三名记者合作,并不是报社派出的记者组,就有“窝工”。两三名记者顶一人用,是人力浪费,不利于广开稿源。一种是领导带上  相似文献   

2.
经常有年轻的记者和新闻院校的学生向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名记者?这使我很自然地联想到中外军界有一句名言: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按此推论,套用到新闻界.应该是不想当名记者的记者不是好记者。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名记者呢?根据笔者对中外名记者的研究.我认为要想成为一名名记者,不是一朝一夕在短时间内能修炼成的,它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新闻实践的磨炼过程。在名记者身上有如下几个特征是可以看得到的。  相似文献   

3.
迟晓龙 《新闻传播》2010,(8):128-128
品牌记者就像品牌主持人一样,首先在于记者本身对事业的不断追求,其次才是媒体给予的各类包装。做记者工作六年多来,我深知,凡从事新闻工作的记者,没有人不想当名记者。目前很少有新闻单位有意识地去评“名记者”,而仅仅靠一些发稿数量等一些硬指标,短期内评选出一些首席记者。那么,怎样才能成为名记者呢?我认为,  相似文献   

4.
《新闻前哨》2009,(2):8-8
吴廷俊在2008年12期《新闻爱好者》中谈到如何认定名记者.说—— 名记者的“名”不仅是指“名气”.也不仅是对记者的知名度的一种评价,而主要是对其工作业绩、现实贡献和历史地位的一种评价。名记者不是自诩的,也不是由某个组织评选,  相似文献   

5.
王立方 《青年记者》2007,(16):137-137
作为一名记者,牢牢地把握新闻的客观性是一种基本的职业素养,但在记者的实际工作中,不应该只是置身于事件之外,要针对事件的性质加以区别对待,用最佳的视角来审视新闻事件,用最适当的方式来报道新闻事件,用最合理的形式来表现事件,具体地来说要做到“远事”、“近事”和“入事”。先说“远事”,这里所说的“远”,不是站得远远地观望,而是置身于事件之外,  相似文献   

6.
《新闻前哨》2002,(7):47-47
薛振嘉在《中华新闻报》上撰文说,新闻边角,可称新闻边角模式或新闻边角效应,它是在新闻界已经或正在进行的并被证明是成功的实践模式,只不过有人能够自觉地运用并获得成果,有人没有意识到、不那么自觉,没有把它上升到理念罢了。受众对边角陌生的东西永远充满着好奇。新闻偏爱边角,边角蕴藏新闻。边角是新闻富矿。中外凡有成就的名记者大多是“新闻边角模式”的实践者,之所以成名大多是缘于其足迹走到了“边角”之地,向受众传播了应知、欲知而又未知的事物,满足了人们的新闻求知欲望。美国著名记者斯诺走边角写出了《西行漫记》;…  相似文献   

7.
凡从事新闻工作的记者,没有人不想当名记者。那么,怎样才能成为名记者呢?笔者认为,名记者是个人、媒体、社会互动的结果.而就个人角度来讲,首要的是塑造好“名记者”心态。  相似文献   

8.
去年当国内媒体报道发现了食人鱼的消息之后,西安一家报纸也报道说西安发现食人鱼,紧跟着另一家报纸立即安排记跟进“截获”。应该说快速反应当即跟进不是坏事,可后面的一系列举动却显示出被动做新闻的弊端。依据定式思维方式,先人为主地认为你说有我就认为有,没有也得想方设法地寻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名记者,不仅要有敏锐的新闻触角去找新闻,而且还要根据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通过亲身的“体验”去挖掘新闻,在“体验”中发现新闻源,采写精彩的新闻稿件。  相似文献   

10.
俞益 《传媒观察》2005,(12):53-54
会议新闻,是大多数媒体的必有新闻。如何报道好会议新闻,又是各媒体深感棘手的难题。在新闻改革中,如何把会议新闻做成精品似乎成了常有话题。会议的“新闻点”在哪里?是会议本身还是会议上某人的发言,或者是会议的决定,或者是参加会议的人员?有入会说,这些都是新闻。在很多情况下确实是。但是,每个会议(笔者指的是确有一定价值的会议)总有那么一个最亮的“新闻点”,把这个“点”及时地捕捉到,无疑是会议报道成功的关键。一些媒体和名记者、名编辑在探索这一问题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新闻职业化的萌芽——重读黄远生的新闻实践与新闻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洁 《新闻大学》2006,(3):28-33
黄远生作为一位体现了新闻职业化思想萌芽的名记者,其新闻实践与思想表现在三方面:首先,他是近代鲜有的一位自弃功名投身新闻业的名记者,身体力行地倡导了独立职业和新闻职业的“公共性”;其二,他反思政论,开创通讯时代,重视采访,追求新闻的真实、客观、全面、公正,这展示了他对新闻职业行为模式与准则的摸索:其三,他在忏悔中强调了记者职业化的“四能”素养,这是他新闻职业自律精神觉醒的明证。  相似文献   

12.
从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八届一次会议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新闻媒介正式被允许派记者随各代表团进京采访“两会”。他们的加盟,使每年一次的“两会”新闻竟争变得更加激烈。如果把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出动几十上百名记者的中央新闻单位比作“大兵团”的话,那么随代表分散在各住地,一般只有三两名记者的外地来京新闻单位则是一支支“小武工队”。“大”、“小”之间、“小”、“小”之间有配合、有竞争、有交流、有借鉴,虽然这次“两会”是例会,但由于事关“九五”计划及今后15年远景规划这一大事,因而从中央到地方新闻单位在报道上都不敢怠慢,一致认为这是一次“不一般的例会”。  相似文献   

13.
现在报上有不少新闻,署名作者有两三个人。合作采写新闻,有时候是必要的,但“合作”的办法流行起来,未必很好。合作采写新闻有几种情况,都有某些弊端。一种是本单位的两三名记者合作,并不是报社派出的记者组,就有“窝工”。两三名记者顶一人用,是人力浪费,不利于广开稿源。一种是领导带上一两名助手,由助手起草,其中有的领导还确是出了思想和重要点子,有的却只是修修改改,而大名却挂在前面,其实只是起了个编辑的作用。一种是不同单位的记者合写一稿,倘非联合派出的记者组,就意味着记者有“扎堆”现象,采访“撞车”了。合作固然可以解决“撞车”的矛盾,但兴师动众、“三堂会审”式的采访,被采访者未必乐意和适应,介绍情况也易粗不易细;  相似文献   

14.
凡从事并热爱新闻工作的记者,尤其是年轻的记者,对“名记者”都有一种仰慕之情。邵飘萍、邹韬奋、范长江、邓拓、赵超构、穆青、梁厚甫、斯诺、李曼……这些名垂新闻史册的中外记者,宛如一颗颗耀眼的星座,激励着后来的年轻新闻工作者。大凡有事业心的人,一般都有成名成家的愿望。这种愿望不仅这些人希望发展自己,实现自己“自我价值”的需要,也是新闻媒介发展事业的需要。试想,一家新闻单位如果没有几个在受众中叫得响的名记者,就如同一家剧团没有名演员,一支运动队没有破记录的尖子主力队员一样,这是多么平庸而遗憾的事!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讨的电视新闻“软处理”,主要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让“软新闻”真正软下来,进而使“软新闻”有一个相对宽松的发展空间;二是让“硬新闻”在不失“硬”特征的前提下,合理地保留“软”内核和深化“软”内容。“软新闻”即社会新闻。尽管学术界对社会新闻概念的表述不尽相同,但并没有影响社会新闻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软新闻”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强化,因此有必要研究一下“软新闻”和由“软新闻”引申出的“软处理”。这里的“软”是指情趣性,“硬”则是指思想性。“软”并非软绵绵,更不是追求低级庸俗的东西,而是指新闻事实的表…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总书记在今年的宣传部长会议上,提出了培养四个“一批”的要求,其中就有要培养“一批坚持正确方向、深入反映生活,受到群众喜爱的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这是一项跨世纪的巨大工程,是摆在各级新闻单位领导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 近年来,随着新闻改革的深入,加强新闻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全国新闻界先后设立了“范长江新闻奖”、“韬奋新闻奖”和“新闻百佳”奖,各省区也相继设立了评选优秀新闻工作者奖项,对优秀新闻人才脱颖而出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各级新闻单位的领导思想观念应当进一步更新,树立高度的时代责任感,理直气壮地制定和实施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为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的成长摇旗呐喊,鸣锣开道。  相似文献   

17.
顺利地进入新闻单位,成为一名记者或者编辑,几乎是所有"准新闻人"孜孜以求的梦想. 但现实告诉我们,近五年来,真正的新闻科班生,能够挤进新闻阵营就职的几率不足三成.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独家新闻 关于“独家新闻”的概念,学界可谓众说纷纭。由于对概念的理解和偏重点不同,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说法:(1)由一家新闻机构向外界发布的新闻。(甘惜分主编《新闻学大辞典》);(2)只有一家媒体报道或一家媒体率先报道的新闻。(《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3)独家新闻,就是“人无我有”的新闻,但并非任何一条“人无我有”的新闻都可成为独家新闻,它必须是影响较大能引起读者广泛关注的。  相似文献   

19.
会议新闻,是大多数媒体的必有新闻。如何报好会议新闻,又是各媒体深感棘手的难题。在新闻改革中,如何把会议新闻铸就成精品似乎成了常有话题。新闻界的一些媒体和名记者、名编辑在探索这一问题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受众意识:铸就精品的奠基石会议报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从报道形式、选题到内容上,仍嫌“老套”。为了让我们的广大普通百姓能从会议报道中快速地、清晰地、准确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我们必须树立强烈的受众意识。其中关键要抱定一个宗旨:把会议变成“新闻”,让读者一口吃到“馅”。会议不等于新闻,如果把会议比作…  相似文献   

20.
所谓“同源新闻”,是指多家媒体的多名记者面对同一新闻资源(比如会议、事件、人物等)进行采访所产生的新闻。如今媒体竞争日益激烈,新闻竞争从某种角度来说已经成了对新闻资源的竞争,作为新闻记者,碰到同源新闻是很正常的事情,特别是碰到重大事件,可能会有上百名记者聚集报道现场,压力之大可想而知。面对同样的新闻资源,媒体很容易出现相同或相近的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