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教师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核心因素。本文从教师课程实施的历史沿革角度考察教师在课程实施中从"缺席"到"登场"的转变,探讨教师课程实施层次、教师课程实施行为和教师课程实施程度,分析教师课程实施研究的理论转向,反思教师课程实施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正>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立足于学校课程规划,明晰课程实施目标,规划课程实施路径,突出课程实施重点,化解课程实施难点,创新课程实施亮点,逐步实现着校长从"行政领导"向"学术领导"、教研组从"学科管理"向"学科建设"、教师从"教学技能"向"课程能力"、学生从"要我发展"向"我要发展"的转型,有效地推动了学校课程文化建设,使课程成为学校发展、教师进步、学生学习的发动机。  相似文献   

3.
分析"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为例,从教学内容、教学实施及课程评价3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本课程的建设和实施效果来看,这套实施方案是行之有效的,对"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的建设和实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实施"亲情德育"课程一体化,需要从"目标"入手,在"大德育""全课程"观念及前瞻性视角引领下,进行学校课程综合化建构、协同化靶标性实施、均衡化发展,探寻课程一体化的顶层设计、总体路径以及与各学段、各领域、各学科课程相互牵连式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5.
课程实施(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是课程发展中的重要过程,也是课程研究的重要主题,但它的概念一直未被深究。Aoki(2005)质疑一向未被质疑的根本问题:"如何理解课程实施?"并从现象学、批判理论和后结构主义的观点,企图将"课程实施"再概念化,将它从"工具性的行动"转变为"情境的实践",并强调教师叙说在课程实施上的重要性。本文依据这些理念探讨课程实施的研究方法,并阐述教师叙说在课程实施研究上的意义。全文分为三部分:首先以 Aoki(2005)的课程理论为中心,检讨课程实施为研究;其次分析课程实施的叙说性质,以及教师叙说在课程实施上的应用;最后则邀请教师一起说故事,想像课程实施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课程实施是学校德育课程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环节和决定性因素。从德育实践来看,学校德育课程的实施存在着"忠实性"价值取向、"适应性"价值取向和"创生性"价值取向三种基本价值取向;而主体因素、文化背景、资源条件和理论基础等,则是影响学校德育课程实施的几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从校企合作课程实施问题剖析出发,阐述了"CST三元互动"校企合作课程教学实施理念和要点,总结了"CST三元互动"课程实施的成果。  相似文献   

8.
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评价是检验课程思政效果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以导游业务课程为例,构建学生、教师和专家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从学生"学"和教师"教"两个方面检验德育目标的达成程度.教师从学生内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外在的行为表现两个方面评价学生"学"的效果;学生从对"课程思政"满意度和自我认知的教育效果两个方面评价教师"教"的效果;专家考核课程思政实施全过程,以评价教师"教"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幼儿园在课程构建过程中,开始重视本土文化资源、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文章试从生活教育理念出发,联系"布艺"园本课程的构建实践,尝试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阐述如何在园本课程构建过程中厘清核心价值取向、厘清资源与幼儿学习的契合点、厘清行动推进的实施路径、厘清评价载体的操作,从而为教师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幼儿园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着"得过且过"、领域活动实施过程中的学科化、主题活动实施过程中的"高结构化"等问题,促进新课程的有效实施必须做到:幼儿园要从课程管理走向课程领导;职后教育要从经院式培训走向田野式培训;课程实施要从线性模式走向循环模式.  相似文献   

11.
李山  贺晓蓉  郭燕 《高教论坛》2011,(7):12-14,54
结合我国工程教育的实际,针对高校教育中专业设置过细过窄、学生工程训练严重不足等主要问题,以"大基础、大工程"的教育理念为指导,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电气信息类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即"2+1+1"分段培养模式。文章详细论述了"大基础、大工程"的教育理念以及"2+1+1"分段培养模式的含义,并重点就该方案中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校企合作模式等几个主要内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党学宏 《天津教育》2021,(6):36-37,50
新的课标理念积极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互助”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得知识,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自主性的培养,切实解决合作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坚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积极构建“自主—互助”课堂,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3.
新建本科院校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重大教学改革项目,在首批和第二批进入该计划的高校中有新建本科院校17所。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基本切入点是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缺乏特色,存在着不少薄弱点以及与形势不相适应的问题。为此,需要积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明确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面向工程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是前提、依照"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设面向工程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工程型师资队伍、面向工程人才培养改革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加强与国外同类院校合作与交流等,从而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自贸区外语类复合型人才培养离不开课程思政,文章从四个方面探讨外语类复合型人才课程思政培养模式。内部培养特色模式从外语类复合型人才i+1+课程思政培养模式、培养外语类双师型教师+思政、外语教学中讲好中国故事来体现龙江四大精神作为理论教学培养,外部辅助培养特色模式从校企等地方机构合作共同推动课程思政发展作为实践教学培养。黑龙江自贸区外语类复合型人才课程思政培养模式,为黑龙江自贸区的发展和国家建设,培养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5.
教育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一直备受关注。"三岗五习"人才培养模式以教育心理学家Wallace的教师成长反思模式为理论依据,基于高职英语教育专业的构建实践,针对三个就业岗位进行差异化培养,突出岗位对接、分类指导、校校协同、双元育人和五段式学习过程特色,较好实现了校内学习、校外实践、从事岗位的有机融合与精准对接,提高了教育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6.
为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顺应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方向,教育部增设了"大数据技术与应用"高职专业。文章主要针对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中存在的数据领域岗位多、技术区别大、技术更新快等特殊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基于"三维度"的精准课程教学模式方案,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动力,促进课证融合,提高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动性,为企业提供急需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7.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与英国驻广州领事馆文化教育处合作,对广东省珠海市、梅州市小学英语教师进行顶岗支教、置换培训,通过教师访谈、问卷调查、课堂观察等方式收集数据从而发现问题,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设置课程和培训模式以解决问题,探究出"以问题为中心",学、研、用一体的培训模式,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及加强高校科研与教学的产学结合。  相似文献   

18.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与要素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既是时代发展的强烈呼唤,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近年来,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概念的界定见仁见智,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构成要素的表述也莫衷一是,从而影响了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理性认识和改革创新。界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从分析"模式"和"人才培养"的内涵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入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主体为了实现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和一定的培养制度保障下设计的,由若干要素构成的具有系统性、目的性、中介性、开放性、多样性与可仿效性等特征的有关人才培养过程的运作模型与组织样式。它主要由人才培养理念、专业设置模式、课程设置方式、教学制度体系、教学组织形式、隐性课程形式、教学管理模式与教育评价方式八大要素构成。  相似文献   

19.
黄传集 《成才之路》2020,(11):58-59
新课程标准下,传统历史知识教育模式中的大专题复习形式已无法满足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需求。教师可以借助“微专题”这一新型模式来提高学生历史知识复习效果。教师要立足教材基础,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科学拟定微专题;要采取整合课程内容和构建知识体系等策略开展“微专题”复习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20.
基于“立德树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和新医科人才培养理论,从顶层设计、组织机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评价和师资保障等六个方面构建高职医学专业“六位一体”通识教育体系。体系以“三修养、三精神”为教育目标,以具有高职特色的“通识教育学院”为机构保障,以“三层次、四模块”为课程体系,以“三结合”为教学模式,以“多元化”为评价标准,以“教师共同体”为师资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