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教学与语文实践、生活实践的关系非常密切。所谓“生活处处是语文”。这就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着丰富的课外知识.能与生活接轨。从生活中学习语文,从语文学习中体验生活,语文教学就不能只局限于狭隘的课堂的教材内容.必须有着适度适当的课外延伸。  相似文献   

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可见,强调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语文,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渗透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提高学生学习  相似文献   

3.
黄朝强 《考试周刊》2009,(3):110-111
生活,永远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正如刘国正所言:“生活是整个语文教学的源头”.“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学生生活“语文化”.就是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关注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让源头活水滋润学生的心田。正如新的《课程标准》所强调的那样:“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感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教学应尽可能地面向社会,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为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教学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贴近生活,“生活的边界就是教育的边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是语文教学的活水源头,学生可以观察精彩的世界、洞察生活的秘密、领悟人生的真谛。  相似文献   

6.
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句话充分显示了语文教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因此,语文课应该是最贴近学生生活、最具有使用价值、最丰富多彩的课。教师运用多媒体可以把生活的“活水”引入课堂,为学生创设语文活动实践的机会.把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外,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指出了“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建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增强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笔者在使用新课程语文教材的一年中,根据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编排特点和“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引导学生深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重在实践 ,而非“言说”。学生语文实践能力不是在课堂“言说”过程中形成的 ,而是在学生充分的“践行”中形成的。不仅语文课堂是学生语文“践行”的场所 ,还应构建一个开放的语文学习的世界 ,打通课堂生活与社会生活联系的通道 ,以培养学生扎实的语文能力。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和认识 :一、把语文实践活动融入到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语文技能的培养之中过去的语文教学重知识的传授 ,教师努力地把自己的所知一股脑地塞给学生 ,学生靠死记硬背来学习语文 ,知识得不到内化 ,能力得不到提高 ,因此把实践活动融入其中 ,这是十…  相似文献   

9.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以下简称《语课标》)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相似文献   

10.
徐宏伟 《考试周刊》2011,(63):55-56
语文教学必须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素养。老师应从三个方面着手:丰富学生语文实践的经历,在语文中渗透生活;拓展语文实践的天地,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活用”教材,融入生活素材。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要“精选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语文素养”,应“联系学生生活,加强语文实践”,“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由此要求出发,高中语文课程应在具备相对稳定的结构系统的基础上,形成富有弹性的实施机制,以给学生尽可能多的空间和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所以实际的生活中语文的学习实践机会还是很多的,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地展开语文教学,所以在语文实践活动必须要有整体的规划发展,保证教学实践的多样化,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逐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水平。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多练,可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掌握正确而有效的学习方法等方式,不仅增加课堂互通,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进而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13.
王贺祥 《成才之路》2009,(15):94-94
研究性学习就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研究”来“学习”。丰富我们的生活体验,养成运用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倾向,掌握初步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研究性学习对学生成长的作用是语文、数学等其他学科不能够代替的。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是知识的系统性强,学习的过程主要在课堂里完成,而研究的过程需要在社会完成,要求学生逐渐接触社会,适应社会。作为学生,他们的活动范围主要包括校园、家庭和社区。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所以我们说,研究性学习是给了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在学校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和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机会。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经验,谈谈政治课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调查、了解、体验、感悟社会.是学生学习语文,积累真实写作素材来反映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是解决学生作文“无病呻吟”或“为无米之炊”而困扰的最佳之路,是培养学生作文与做人能力的最佳教学途径。  相似文献   

15.
宋楚主 《江西教育》2001,(11):39-41
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观,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生命的主体,教学活动应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轨道,以学生为主、自主学习。可传统教学的惯性仍主导着我们,“学为主”还是“教为主”,却一直困扰着我们。小学语文教学新大纲,回应了时代的呼唤,给我们指明了小语教学改革的方向:“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为他们的终生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这里,学生是“主人”、要“自主”、要“主动”…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沟通课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教学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的语文实践的机会。”语文教学既要立足课堂,又要拓展空间、延伸触角,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让学生综合地学习语文、用语文。“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生活中处处是语文”这些理念和意识早已深入人心,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操作的时候往往迷失了方向,只注重在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这些东西只是作为一种意识而存在,  相似文献   

17.
重视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结合教学实际从“让语文教学生活化”和“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两方面进行探索。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和参照,同时让学生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去关注生活,获得各色人生经验,品味各色别样人生。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木有,叶圣陶先生说:“作文是我们生活中的_件事情。”整个教学过程也是学生生活化的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19.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积极推进教学的开放,强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开展拓展性的学习活动,增强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诚然,语文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现代语文教学更是呼唤语文教学走向生活、走向社会。  相似文献   

20.
开展语文的综合实践活动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教育理念之一。综观《语文课程标准》第一部分“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和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的“总目标”、“阶段目标”以及第三部分“教学建议”,都有较多篇幅关于综合性学习的阐述,并且已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为语文教学的五大组成部分之一。如果作一分析梳理,《语文课程标准》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定性、定位是:目的: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要求:“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