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好“提示”这把“钥匙”──兼与陈新民同志商榷永登县二中袁万银现行高中语文课本,每篇课文前都有“预习提示”(讲读课文)或“自读提示”(自读课文),少则二三段,多则四五段。这些提示文字,有的重在引导启发,指出应从什么角度入手,通过认识什么来达到掌握什么...  相似文献   

2.
从“讲读”、“问读”到“自读”湖北宜昌市教科所刘光胜湖北宜昌市教育科研所开展的“构建学生课堂自读、会读新模式”专题实验,就是为了克服“讲读”、“问读”的弊端,真正让学生自能读书,迅速提高学生的自读、会读的能力。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出示“阅读提示”...  相似文献   

3.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说的是“讲”的重要,好的“讲”,可以振聋发聩,使人茅塞顿开;不好的“讲”,则会弄得人昏昏欲睡,如堕五里雾中,“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是“读”的重要。得法的读,可以使人学富五车,文笔惊人;不得法的读,则如“小和尚念经”,浮光掠影,收效甚微。因此,认真研究“讲”的技巧、“读”的方法,对中学语文教师,是十分重要的。近十年来,中学语文课本将课文分成讲读、自读两部分,以讲读课文为主干,为脊梁,以自读课文为枝叶,为皮内,这一基本构架是既符合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法,又符合现代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的,从孔夫子杏坛讲学,这个“讲”字已有近三千年历史,从颜渊等七十二  相似文献   

4.
经过数次改革,语文教学质量确有显著的提高,但语文教学仍旧存在着“少慢差费”、“高耗低效”的现象,课堂教学仍被“讲读课堂”和“串讲课堂”主宰。“讲读型”和“串讲型”可以说是语文教学传统的基础课型。  相似文献   

5.
变“串讲”为“点讲”湖北宜昌市教科所刘光胜在改革课堂教学结构的过程中,我们强调改革传统教学的弊端,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快速培养学生自读会读的能力,反对教师的“满堂讲”、“满堂问”,反对“提问加串讲”的填鸭灌输...  相似文献   

6.
“以作文为中心,组织语文教学”,这是北京景山学校引导学生攀登“作文山”的经验。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是很赞成的。如何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讨论、探索、争论了不少,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总教人得不到要领。语文教学的现状是:大部分时间用来讲授课文,每周按六课时计,设两周一次作文,那么在十二课时中,有九课时用于讲读,仅三课时(甚至更少)用于作文,而九课时的讲读教学和那三课时的作文教学几乎没有什么有机的联系,前者主要是依据《教学参考书》,介绍时代背景,扫清生字难词,划分段落,串讲,归纳中心和写作特点,布置练习,  相似文献   

7.
当前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如何呢?就大多数语文教师来说,都是因袭传统的“串讲”法,不论课文长短,不分讲读和阅读教材,不看学生对象,只要是文言文,就一“串”到底,就把整篇文章肢解得面目全非。可是这种教学方法,老师却习惯,学生却满意。如果有谁勇于改革一下这传统的“串讲”教学方法,老师中就会有人非议指责:我  相似文献   

8.
对高中语文第四册《雷雨》一课的教学,传统的教法是以“串讲”为主,大多以分析戏剧冲突为侧重点。我在教学本文时,根据戏剧文学的特点和戏剧教学的目的,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用“四三两一”四个数字为导线,指导学生思考讨论,教师给予适当点拨,从不同角度进行主体分列式综合讲读,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9.
一、讲前读   讲前读也叫感知读,就是在讲读课文之前初读课文,扫除障碍,了解文意,知道课文“写了什么”。这是学生自己进行的“尝试式读”,是从整体出发熟悉、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过程。   讲前读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默读全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借助工具书或互相讨论解决。 (2)自由小声读,想想课文写了什么 (要求说出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 (3)分段指名读,检查读得是否正确 (不加字、不丢字、不错字 )。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既是一种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训练,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读了《小学教学研究》1982年第4期《浅谈改进小学讲读教学结构与教学方法》一文,颇受启发,其中“试行初读、精读、熟读的教学程序”和“变序讲读的教学方法”,都是很可取的。但对文中提到的“教学生学会提早捕捉主题”问题,我却有些疑问,写下求教于同志们。为了说明问题,首先应该搞清什么是主题。主题就是文章的灵魂,它指的是作者在一篇文章中,通过具体材料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有的叫“主题”,有的也叫“主题思想”,还有的叫“中心思想”或“中心意思”。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教材则采用了“中心思想”的提法。按照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规定,让学生概括课文  相似文献   

11.
“选择式”讲读法是指教每篇课文时,不是从头到尾地讲读,而是有选择地讲读。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哪些地方是关键,就从哪里开始启发学生阅读思考。“一课一讲”,“一课一得”,把大量时间省出来让学生自读、自练、自学。“选择式”讲读法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 1.从解题入手。譬如教《黄山奇石》一课抓住中心词“奇”。启发学生:“奇”是什么意思?“奇石”又怎么理解?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课题想想黄山的石头到底“奇”在什么地方呢?学起于思,此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质量不高、效率不高的问题至今仍相当严重。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讲风太盛”。滋长如此盛的“讲风”,是不是跟大纲上“讲读教学”、“讲读课文”之类的提法有关呢?如果有关的话,我们能不能改“讲读”为“练读”呢?本文即想就此话题发表一点不成熟的看法。先说说为什么要把“讲读”改为“练读”。改“讲读”为“练读”是有多方面意义的。1.理论意义。“讲读”的意思是讲讲读读,“讲”是教师的事,“读”才是学生的事,但正因为要“讲”,所以教师就容  相似文献   

13.
“寓理于物”是《落花生》一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难就难在为何寓理于此物而不寓理于彼物,且又是怎样寓理于此物的。对此,笔者认为,宜采用分步走、分点学,设计先预习、后讲读,讲读中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读、思、议,再解决重点训练项目的课堂教学结构。  相似文献   

14.
语文阅读教学的“流行语”有五种类型:串讲评点式(这个字写得好不好?好在哪里?有什么深刻含义?)、文学分析式(这句话体现了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写作特点是什么?)、文章解析式(共有几个自然段?分几个部分?先写什么?再写什么?)、个性体验式(找出你最喜欢的句段,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和言语形式解读式(从“怎么写”的角度,你发现了什么?)。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的传统模式是“讲读”。讲读,是一个内涵不确定的概念:““讲”,究竟是谁讲?为什么讲?讲什么?怎样讲?“读”,又是谁读?为什么读?怎样读?“讲”和“读”的关系又是如何?……这一连串的问题,都是讲读模式所无法回答的。“讲读”概念的模糊性,根源于人们对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模糊认识。从本质上说,“讲读”的理论基础是“教师中心”论,所谓“讲”,实际上指的是教师的讲授。许多年来,虽然反复强调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但学生始终无法摆脱受动者的地位,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就在于讲读模式造成的思维定势,使我们不可能从根本上调整传统的师生关  相似文献   

16.
笔者有幸参加了杭州天地实验小学举办的第十一届“天地之星”名优骨干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聆听了特级教师沈大安老师对三堂语文课的评点:“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要读好文本,立足生本,提高效率。”“要以人为本,顺其自然;‘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相似文献   

17.
《曼谷的小象》是一篇讲读课文,文章的字里行间,饱蕴着丰富的思想感情,读来感人至深。在讲读课文时,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呢?我提出可比因素,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我先以《曼谷的小象》写什么?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少同学不加思索在回答:“当然是写曼谷的小象。”“是这样吗?”我再次提出疑问:“请小朋友再读一读,想一想,曼谷的小象后面还有谁?”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提高学生驾驶语言、感悟语言的能力 ,就必须加强训练的力度 ,培养其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在训练过程中 ,要培养学生“读、画、评”的习惯 ,其中心是“评”。“评”就是评点文章 ,可按评点字词、评点句子、评点语段、评点篇章结构这种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而评点的方法则可采用圈画、批注 (眉批、旁批、夹批、总批 )等。这种作法 ,对刚进入中学的初一学生很不适应。因为在小学里 ,学生照抄老师板书 ,老师板书多少 ,学生记下多少。现在要变老师写为学生写 ,老…  相似文献   

19.
<正> 语文单元教学中怎样处理好讲读课、课内自读课和课外自读课的关系呢?对这个问题的确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采用“教”、“扶”、“放”三个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提高课堂效率,使教学各环节组合达到最优化.“教”,指讲读课教学.讲读课的教学是教读示范,授以知识,教给方法,属教、练结合阶段.它具有基础性和示范性的特点,对自读、写作和听说等方面起举一反三的作用.在此阶段应重点突出以下几个主要环节:①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②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认知规律性  相似文献   

20.
目前,语课堂教学的常见模式是“讲读”,“讲读”最大的特点是能在较短时间里传授较多的书本知识。在行为取向上侧重“教”的分析,而疏于“读”的探讨;重“教”的原发性、策略性研究;而忽视“学”的主体性、发展性探讨。因而改变这种“读”、“教”分离的传统格局成了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