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厢”故事是中国戏曲舞台上永远的经典,尤其是王实甫改编的《西厢记》使得“西厢”故事达到巅峰。《西厢记》的巨大成功根植于深厚的艺术传统之中,经过了长期的滋育和蜕变。从《莺莺传》到《董西厢》,才构成了杂剧《西厢记》的深厚艺术传统。本文拟抓住《莺莺传》到《西厢记》这条脉络,分别从世界、作者、读者、文本四要素入手,去探究和分析“西厢”故事流变的原因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补西厢弈棋》与《围棋闯局》为同一剧作,它在承接原作、文辞运用等方面都颇具特色,是一部较为成功的《西厢记》补作。  相似文献   

3.
《荀子》一书是战国时期的一部重要典籍,它所使用的语言体现了当时的语言特征。本文主要考察《荀子》中的限定范围副词,对其进行概述并指出其语义指向。  相似文献   

4.
被动句式英语和汉语都具有的语法特征,也是英语和汉语常用的句式。无论是英语学习还是汉语学习,被动句都是学生学习的重点知识。但是,由于英语和汉语的形成历史不同,所属的语言系统也不同,英语被动句和汉语被动句有着很大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语言研究者积极对英汉被动句进行分析,进而加强我们对英汉被动句的了解。研究英汉被动句对比不仅能够使我们认识到英语语言和汉语语言的不同,而且对学生的语言学习有着深刻意义。本文从表达形式、语法意义以及语用功能等方面对英汉被动句进行分比较分析,以为学生语言学习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董解元西厢记》中的第三人称代词出现频率高低悬殊.其中“他”出现频率最高,成为《董西厢》中第三人称的主要形式,主要做主语、宾语和定语.“他”主要用于单数.除了指人外,“他”还可以指人以外别的事物,还可以表虚指.但此时的“他”还没有形式上的性别的区别.“伊”和“伊家”在《董解元西厢记》中用例较少.“伊”作为第三人称代词,要比“他”早.在《董解元西厢记》中,第三人称代词仍然没有单复数的区别,要判断其表示单数还是复数,需要根据上下文才能决定.但是也出现了个别的第三人称代词后面加“(每)们”来表示复数的用法,但是在《董解元西厢记》中用例却极少.  相似文献   

6.
《格列佛游记》发表于1726年,是18世纪英国著名的讽刺小说家乔纳森.斯威夫特所写,并征服世界文坛的一部长篇小说。在《格列佛游记》中,乔纳森.斯威夫特以他独有的政治视角,严谨的写作态度,和令人钦佩的丰富想象力,用它尖锐而锋利的文笔,影射和讽刺了当时腐败的英国社会现实。在小说《格列佛游记》中,他以幽默的语言丰富了故事的道德含义,以荒诞的剧情讽刺了现实社会。乔纳森.斯威夫特的生活和个人经历中,使他了解到爱尔兰人民被剥削和奴役的事实,基于对社会现实的反思,乔纳森.斯威夫特创作的小说《格列佛游记》,成为了一部不可多得的伟大讽刺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7.
《西厢记》演出过程中,其舞台空间设计在不同的《西厢记》版本里有不同安排。关于莺莺所住的"西厢"及张生所跳的那堵"东墙"的位置,一直是研究的《西厢记》热点问题之一。本文通过《西厢记》的故事流变及不同版本探讨其舞台布景问题,以期提供其在演出时舞台空间设计的相对依据。  相似文献   

8.
《史记》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同时也是一部著名的文学著作。鲁迅先生称赞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凭借其思想的深刻、描写的生动、叙事的严谨、语言的杰出等众多特色而深刻地影响着后世文学的创作。其中有一类戏剧的创作因为《史记》而表现出了独特的色彩,作家通过对《史记》中的一些故事进行借鉴,对其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语言等进行艺术在加工,最终创造出一种虚构与史实交错,娱乐与教化融合的戏剧,人们称之为"史记戏"。对这种在原著上进行改写的"史记戏"进行研究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9.
《阅读》2005,(2)
在我们的历史中,曾经有过许多美好的童话。作家黄蓓佳对《牛郎织女》、《猎人海力布》、《渔夫和小公主》等10个长期流传的经典民间故事和传说进行艺术化的再创作,以《中国童话》为名推出。这本书语言非常优美可以作为范文来阅读。社这是一部风格独特的长篇小说。有点民间传说的味道,有点老派武侠的味道,有点历史小说的味道,有点童话的味道,还有点幽默故事的味道。这部小说总有些什么东西让你忍不住要读下去。如果你曾经读过《小布头奇遇记》、《小猪唏哩呼噜》或《怪老头儿》,一定会惊讶这居然是同一位作家的作品。这是一部充分展示孙幼军…  相似文献   

10.
《知音》杂志的标题一直为人们所欣赏称道,其标题艺术性强,感染力深,独具特色。与其他同类刊物相比较,《知音》的标题最独具特色的是文字的表达非常煽情,它用一种饱蘸情感的夸张句式触动读者的心灵,拉近与读者的心理距离。其次,标题的语言呈现具象化的特点,细腻形象生动的概括了整个故事,传递出了尽可能多的信息。再者,标题的最大亮点是多处使用陌生化的语言,通过修辞手法的运用,词语的超常搭配等形式,使读者感受到标题语言的新奇和美妙。  相似文献   

11.
《西游记》的定型经历了长期的积累演化过程。唐五代时,变文文体流行,而西游故事也在民间广为流传,但从现有考古发掘的情况看,并没有一部以西游故事为题材的变文流传下来。然而当时多种形式的西游故事流行,变文的初衷本在于敷演佛法,变文的文体、内涵与西游故事有颇多交集之处,而后来的西游故事的表达形式乃至佛教知识的错误和《取经诗话》中的声误现象,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大唐三藏取经变文》存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西厢记》的故事最早见于唐人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文中的张生是一个始乱终弃而又文过饰非的无行文人。此后至宋金,故事情节没有新的发展。至金代董解元《西厢记》出现,故事方有新突破,但艺术上尚显粗糙,感情描写尚欠纯正。直至元代王实甫《西厢记》天才创造,张生形象遂饱满感人,与董《《西厢记》有本质不同。  相似文献   

13.
主动和被动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并使用语言来描述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时所运用的两个非常重要的角度.英汉两语各有其特定的主动和被动的句式,本文选取了茅盾先生的作品<子夜>及其英译本,分别整理了其中的被动句式,比较归纳了英译汉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英汉语言在使用被动句时的特点,并且探讨造成英汉被动句使用频率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前,传统的翻译忠实伦理已向文化交际伦理发生转变。翻译伦理译学作为一个动态信息的传播过程,强调作为主体的译者与"他者"的关系,无论这个"他者"是文本,原作者,还是读者。本文从哈贝马斯的翻译伦理学角度出发,以《世界人权宣言》的英汉被动句式句式转换为例,来阐述英汉双语对比研究不仅仅限在源文和目的语文本的句式层面上,还受到权力关系,观念等社会文化的制约。  相似文献   

15.
蒙汉文学关系的研究,第一手资料的跨语言比较和考证是关键。对古代蒙古文小说《娜仁格日勒的故事》与明代戏曲《葵花记》进行逐字逐句的跨语言比较,证明《娜仁格日勒的故事》就是明代戏曲《葵花记》完整的蒙古文译本。蒙古人主要翻译了《葵花记》的对白部分,省略了词曲,并在结尾部分增加了佛教本生故事内容,从而把戏曲《葵花记》转换成了小说。  相似文献   

16.
《左传》是先秦时期的重要著作之一,对研究当时的语言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对其中的"以"字进行考察分析,对其用法进行分类研究,以展现出"以"字在《左传》中的语法面貌。  相似文献   

17.
《圣经》不仅是一部经典的宗教著作,也是西方语言文化的源泉。本文拟从语言文化的角度入手,对《圣经》典故在英语中的影响及其形成原因进行了总结与探讨。  相似文献   

18.
《幼学琼林》是在启蒙教材《三百千》向《四书》、《五经》过渡的条件下应运而生的。其书名有两重寓意;其编排有方,卷类条目清晰;内容丰富堪称蒙学教材中的“小百科”全书,兼有“成语小词典”之称;语言采用两两相对的骈句式韵语,富有节奏美。此书对后世有重大影响作用,须以现代观念审视其内容与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19.
《妾薄命叹》载于南宋笔记小说《鬼董》卷一,计2534字.其为中国古代第一长诗,但却少有学人问津,仅刘毓庆先生曾撰文对其进行了研究,认为其成诗于金代,且作者为诗歌的抒情主人公"王氏女".对于《妾薄命叹》的成诗时代,笔者同意刘说,但刘毓庆先生考证略显粗糙.笔者从诗歌所体现的时代文化特征和《鬼董》的编排体例对其成诗年代进行讨论,对刘说进行补充;从命题、传统意象、创作手法的角度对其作者进行讨论,认为是金代文臣仕途遇挫乃作,以抒发自己不平之志.  相似文献   

20.
读好寓言     
严丽 《阅读》2011,(6):17-18
《揠苗助长》《鹬蚌相争》是两则寓言,《争论的故事》中“兄弟争雁”的故事也是一则寓言。寓言,一般篇幅短小,文字简洁,语言精炼,思想性强。怎样读好寓言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