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郭沫若与郁达夫的友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沫若同志在《望远镜中看敌人》中,是这样评价郁达夫一生的:他不仅是“一位有才华、有学识、有良心的作家”,而且“一直在反抗旧社会,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毕竟是一位倔强的战士。”在《再谈郁达夫》一文中,郭沫若同志以赞颂的口吻说:“达夫是完成了一个有光辉的特异的人格的。鲁迅的韧,闻一多的刚,郁达夫的卑己自牧,我认为是文坛的三绝。”(《沫若文集》第十三卷第500页)  相似文献   

2.
对郁达夫,作为创造社同人的郭沫若是深知的。在谈到达夫时,郭沫若曾经作过这样的评价,“鲁迅的韧,闻一多的刚,郁达夫的卑己自牧,我认为是文坛的三绝。”被称为文坛一绝的郁达夫的卑己自牧,是诗人郁达夫所有的,也是一个有光辉、特异人格的人所特有的,它在内容上既非那种谦谦君子的修身养性,又同独善其身的形式相去甚远。郭沫若说达夫“做事情往往……过子冲动,而且他往往过分自贱自卑”,也曾说过“自我暴露,在达夫仿佛是成为一种病态了”,这当是郁达夫作为一个作家的主要特点吧。达夫曾经说,“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人们也说,他笔下的“零余者”,则是在勾划他自己的思想轨迹。由此,我们对郁达夫文学作品的考察,就更有必要连带着对作家本人个性形成诸因素的考察。  相似文献   

3.
《当代学生》2011,(10):2
郁达夫,中国作家,诗人。名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通日语、英语、德语、法语、马来西亚语等五门外语。早年留学日本。1921年出版我国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与郭沫若等发起组织创造社。回国后从事新文学创作,主编《创造季刊》《洪水》等文学刊物,并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大学、中山大学等  相似文献   

4.
“达夫一生可以说不得志的一个人,在北大没有当到教授,后来(一九二四年初)同石瑛先生到武大去曾经担任过教授”。这是郭沫若同志在《历史人物·论郁达夫》中的话,提到了郁达夫赴武昌就职的时间。冯雪峰同志在《郁达夫生平事略》(载《新文学史料》第一辑)中则说:郁达夫“一九二五年春初赴武昌任武昌师范大学文科教授”。在《新文学史料》第五辑上所载的于陶同志的《创造社与郁达夫》一文中,也称:“一九二五年初,郁达夫离开北京大学,随石瑛去武昌担任武昌师范大学文科教授”。郭说、冯说,于说这三种说法,何者准确?在三十多年来的一些研究郁达夫的论著和文学史教材中,都没有提出质疑或加以辨正,有的索性回避。近期,笔者查找到了郁达夫的《说几句话》一文,这是为郁达夫著作的各种集子、本子所未收的散佚的一篇通信,载于《现代评论》四十六期。郁的这篇通信写于一九二五年十月十七日,内中追述到他离北京南下武昌的时间时这样说:“从今年的阴历正月起,我在武昌的狗洞里住了半年”。  相似文献   

5.
一郁达夫,名文,达夫是他的字。一八九六年十二月生,浙江富阳县人。郭沫若说:“他的故乡富阳是风光明媚的地方,……达夫是生在这样地方的人,我相信他的诗文清丽是受了这种客观环境的影响。”少年时代,他就涉猎了不少古典文学作品,也写了许多歌颂家乡山水的旧体诗。一九一三年九月,到日本求学;一九一八年秋,考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经济学科,这期间阅读大量中外文学名著和政治、哲学著作。一九二一年七月,与郭沫若、  相似文献   

6.
作家一般都是以编辑或教学作为副业的。而教学却非郁达夫所擅长,因此编辑工作便伴随他走上文坛,并在上面播种耕耘。 早在一九二○年达夫就曾萌生过办刊物的想法。那还是在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的时候,达夫曾和四位同学,计划于十月间创办一种日文文艺性刊物,并拟名为《寂光》。他的胎死腹中的处女作,日文小说《圆明园之一夜》原准备在创刊号上发表,但不知什么原因。杂志一直未见出版,那篇日文小说也一直未见发表。 《创造》季刊是达夫着手编辑的第一个刊物。那是一九二一年,郭沫若等商得泰东书局代为出版发行的允诺后,便到日本找达夫商议具体措施。时达夫由于外受国内“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影响,内感“国外对弱国子民的欺凌和侮  相似文献   

7.
1932年,郭沫若在《创造十年》中论及创造社的组织机构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其实像创造社的那一批“天才”,除掉以友情为联系之外,绝没有任何人能以“领袖”的资格来统率的。初看这一段话,很有点疑惑不解,心想,像创造社这样一个在新文学史上有着特殊贡献的大型文学社团,怎么会除掉“友情”之外,没有任何人能以“领袖”的资格来统率它呢? 近读《郁达夫文集》及郑伯奇的《忆创造社及其他》等著作,方领悟到郭沫若这段话的真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同学们一致认为,达夫的嘴巴很不会说话。几乎所有的朋友都被达夫得罪过。辛普森是达夫的好朋友,他来劝达夫:"你的嘴巴真要改改了,再这么不会说话,你会一个朋友也没有的。""我怎么不会说话了?"达夫不服气地反驳,"是你们不会听话吧?你们才需要检查一下耳朵呢!"  相似文献   

9.
《屈原》写于一九四二年一月,是郭沫若历史剧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代表作。关于《屈原》的创作,作者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屈原的悲剧身世太长。在楚怀王时代做左徒时未满三十,在楚襄王二十一年郢都陷落而殉国时,年已六十有二。三十多年的悲剧历史,怎样可以使它搬上舞台呢?我为这问题考虑了相当长的时间,因不易解决使我不能执笔者有三个星期之久。”后  相似文献   

10.
郁风同志在《新文学史料》第五辑上,发表了《郁达夫的出生家庭和他的少年时期》,并附录了两幅难得的照片,为研究作家的生平活动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但在一幅集体照下,郁风同志注云:“1933年摄于富阳。……”笔者以为,这幅照片该摄于一九三五年九月。可能是年代久远,郁风同志没能记住准确的年份。要确定照片拍摄的年月,先要搞清楚本事,何以会有这么多人聚游在一起? 原来,一九三五年夏天,郁达夫与其长兄曼陀约定,暑中去庐山一游。兄弟俩本来一在上海,一在杭州,能借此作一聚会,倒也是一次雅举。但临期时,尽管他的曼兄频频写信,促他同去,而郁达夫终于爽约。原因是那时他的心情不快,仍处在丧子之痛中;他又不愿在庐山有趋炎之嫌。在郁华先生去庐山后,郁达夫则因有事,从杭州到了上海。郁华在庐山知悉后,写信给郁达夫,叫他多呆几天,待从庐山返沪,兄弟俩作一  相似文献   

11.
一郁达夫的生前挚友刘海粟先生,在《论郁达夫》一文中这样评价郁达夫:“达夫是中华大地母亲孕育出来的骄子,是本世纪最有才华最有民族气节的诗人之一,爱国是他一生言行中最突出的倾向……他憎恨无爱的人生,犹如厌弃无花的沙漠。在黑沉沉的铁屋里他带着觉醒后的悲愤和惶惑,大喊过爱的饥饿,反抗压在青年们头上的封建层岩,反抗冷漠、愚昧、狡诈、贫困的旧时代。他从不同流合污,只是面对严酷的现实,在看不到光明的时候,绝望颓唐之情不断来冲袭他。然而,作为抗菌素的现实主义精神又不断地诱导他。达夫很真诚,也坦率得惊  相似文献   

12.
《柳州师专学报》2022,(1):32-38
郁达夫以其独特的语言优势广泛地吸收外国文学的养料,在海纳百川的同时,又有他出于自身气质和性情进行的审美选择。其中,郁达夫对德国文学的偏嗜显得尤为特殊。本研究以他于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达夫所译短篇集》中的三篇德国文学作品为切入点,从翻译的角度透析郁达夫与德国文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一、让学生感到"真像"在教学"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一课时,遇到了这样一类题:把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先向右移动若干位,再向左移动若干位(位数不同),结果跟原来的小数比怎样?数据小一点儿,学生还能在那里数数,数据一大,学生们便无所适从了。怎么让他们理解其中的关系呢?我灵机一动,便招呼同学们看着我,当全班同学的眼光齐刷刷地聚集在我身上时,我在地上画了几个格子。学生们  相似文献   

14.
教完《动物怎样运动》这一课后,有个学生突然提了这么一个问题:“老师,蚂蚁是怎样行走的呢?”于是我便让学生们进行讨论。有的学生认为是先走右边的3条腿,再走左边的3条腿;也有的认为是前2条腿先走,然后带动后4条腿走。讨论中,这两种设想很快都被否认了。因  相似文献   

15.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奇才作家。他的小说既有爱国主义的热情,又带有某些颓废的情绪;他的文笔优美,然而又夹杂着些许苦涩。他是一个曾几度被人争议的人物。郁达夫小说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她是一个弱女子》等,散文有《达夫散文集》等。  相似文献   

16.
1933年,郁达夫不顾鲁迅等好友的劝阻,从上海举家移居杭州。那么,郁达夫为什么执意要离开上海呢?这件事说来话长。郁达夫于1913年留学日本,与郭沫若、成  相似文献   

17.
考试     
学校通知说,明天早饭后,每班抽取一名同学到教导处,考《中学生守则》。晚自习时,整幢教学楼都是背《中学生守则》的声音。我感冒了,迷迷糊糊怎么也背不过,心想:“哪那么巧就抽到我呢?”便扒在桌上昏昏睡去。  相似文献   

18.
郭沫若在谈到郁达夫的小说集《沉沦》被当时的社会所攻击的原因时说:“他的清醒的笔调,在中国枯槁的社会里面好象吹来了一股春风,立刻吹醒了当时的无数青年的心。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万年的背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攻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为什么?就因为有这样露骨的真率,使他们感受着作假的困难。”郭沫若肯定郁达夫的人物的反封建的积极意义。 郁达夫笔下的男性形象,的确是一些以大胆地自我暴露,从而肆无忌惮地揭破封建伦理道  相似文献   

19.
郁达夫是一位有着明确艺术追求的作家。这种艺术追求的创作收效如何?时代价值如何?历史影响又如何呢?本文就此作一些分析。1 一九二一年七月,当《沉沦》等完篇的时候,郁达夫尚没有当作家的“野心”;回国之后,受了暗箭明枪之迫,才“听天由命”,“承认了这一种为千古伤心入咒诅的文字生涯”。留日学的经济,终生从事文学。既操文学之业,必有他“艺术的志趣”,这“志趣”是什么呢?即“不得不在空想的楼阁里寄我的残生”,借小说以自遣。在除旧布新的时代,靠了对中外小说的融贯,创造内容、形式具新的新小说,并以那全新的创造物取代旧小说,确又是郁达夫的高远之志。走过五、六年的小说创作历程之后,郁达夫曾分析自己初试小说时的艺术抉择:  相似文献   

20.
正一、一种令人担忧的教学套路由于工作性质的关系,我一连听了6节《合欢树》(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的课。6位教师上课,内容与程序却基本一致———先让学生自读,整体感知课文。再集体讨论课文的内容: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合欢树象征着什么?然后拓展讨论: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理解母亲?应该怎样对待她的唠叨?应该怎样热爱母亲?最后投影一篇内容相近的写母亲的课外文章,让学生说说它的主旨。听完这些课,我不禁感叹:语文阅读课是这样上的么?但这样的课又似曾相识,仔细想想,不久前连续听了多节初中课文《散步》的教学,也是这样上的。如果打开互联网,这样的教学设计也是屡见不鲜,足见这种教学程序已经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