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剑 《江苏教育》2014,(15):9-10
<正>说起对孩子的期望,我一下子能想到的首先是我们老祖宗那句"成龙成凤",其次就是"光宗耀祖"了。仔细想想,父母对孩子寄予什么期望确实蛮重要的,它决定了接下来家庭教育的方针、决策。有时父母的期望对孩子有激励作用——期望不足,孩子缺少来自父母的动力,家庭教育失之盲目;期望过高,拔苗助长,容易转化为负能量。我一直在学着调整对儿女的期望,怀孕时,我最大的期望是生一个健康的宝宝,接下来不能免俗地把孩子当作自己生命、理想的延续,为孩子无怨无悔地付出一切。孩子小的时候,还能按照我们的期望成长,越大就越有个性了,特别是出国留学以后,孩子们有了独立  相似文献   

2.
高剑 《江苏教育》2014,(4):9-10
说起对孩子的期望,我一下子能想到的首先是我们老祖宗那句“成龙成凤”,其次就是“光宗耀祖”了。仔细想想,父母对孩子寄予什么期望确实蛮重要的,它决定了接下来家庭教育的方针、决策。有时父母的期望对孩子有激励作用--期望不足,孩子缺少来自父母的动力,家庭教育失之盲目;期望过高,拔苗助长,容易转化为负能量。我一直在学着调整对儿女的期望,怀孕时,我最大的期望是生一个健康的宝宝,接下来不能免俗地把孩子当作自己生命、理想的延续,为孩子无怨无悔地付出一切。孩子小的时候,还能按照我们的期望成长,越大就越有个性了,特别是出国留学以后,孩子们有了独立的思想和自己的规划,我的期望就变得实际了院希望他们的一生能幸福而有尊严地生活,能创造幸福、享受幸福、感恩幸福。  相似文献   

3.
訾非: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心理系主任,硕士生导师。父母关心孩子无可厚非。但过于密切的关注能给孩子带来什么?是孩子更顺利的成长还是事与愿违阻碍了孩子的发展?为此我们采访了心理学家訾非老师。父母对孩子紧盯的做法最大的负面影响是孩子难以成为他们自己。他们长期在父母的关注、期待和控制之下,只知道别人期望他做什么,却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这些孩  相似文献   

4.
提及孩子的性教育,通常是父母在发现孩子有这样或那样的与性有关的行为问题时,才开始真正关注孩子的性教育。研究表明,父母在孩子的性意识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绝大多数有性行为发展问题的孩子多与父母对孩子的性教育有关,那么怎样才算是好的性教育呢?遇到孩子性教育中的问题,父母应该怎么做呢?首先,父母要树立性别平等的价值观念不管是女孩还是男孩都一样,父母尤其不要有“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假若孩子的性别与父母的期望有冲突,父母不要固执地、一厢情愿地按照自己对孩子的性别期望去塑造孩子的性别特征,否则容易造成孩子…  相似文献   

5.
孩子在学校,会学习很多门课程,但孩子最喜欢上什么课?他们喜欢的科目是否和父母所希望的一致呢?为此我们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孩子有自己的喜好,他们有时会与父母的期望有矛盾,但他们对父母是理解的。也有的孩子与父母的期望很接近,他们的喜好遵从了父母的愿望,但前提是他从这门课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希望做父母的在看了孩子的心里话后,能得到这样的认识:对孩子的兴趣要尊重,也要培养。当孩子从兴趣中得到了成功和满足,他自然会与父母的步调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6.
俗话说“行行出状元”,对孩子的期望要实事求是,因势利导,顺其自然,要设身处地为孩子分忧解难,而不要硬逼孩子,不要无休止地对孩子要求这个那个,不切实际地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只会事与愿违。当我们无休止的对孩子期望要求时,我们首先想想给了他多少实际的帮助。我们不妨换位思考一下,如果孩子天天这样不切实际的要求我们,结果又会如何呢?我接触过一位家长,他曾经和孩子试着换个位置,孩子当父亲,父亲做孩子,孩子向父亲提问题:“人家挣1000元,你怎么挣800元呢?人家住三居室,你怎么住筒子  相似文献   

7.
父母心     
看,椰子树笔直的树干,多好看!"孩子,你一定要长成这样!"小树苗的枝叶已被父亲的剪刀修剪了一地。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何其殷切,用心多么良苦!但是,孩子是哪种"树苗",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将往哪方面发展?父母可曾想清  相似文献   

8.
搭梯子     
常常有人问我们:“你们的儿子5岁入小学,13岁入高中,16岁考上大学,20岁考取中科院硕士研究生,今年23又考取博士研究生,你们是怎样教育孩子成才的?”孩子的成长,父母的作用确实非常重要。做父母的都望子成龙,我们对孩子也抱有很高的期望,但  相似文献   

9.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独生子女比率的增大,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早期家庭教育,但有些家长在孩子身上投入不少的精力和物力而效果却并不好,这是为什么呢?据了解,重要的原因是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步入了误区。下面仅谈谈早期家教中普遍存在的三个误区。 误区一 过高的期望 望子成才是普天下做父母的正常心态,尤其是现在,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寄予着很大的期望,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有些  相似文献   

10.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和终身教师,孩子能否健康成长,以及长大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很大程度是由父母所营造的家庭教育环境所决定的。本文主要从父母的道德观念、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家庭氛围及父母对孩子的期望等方面谈淡我们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期望是一个人对事物或目标的寄托或希望。期望的力度影响着一个人的情感、认识和思维。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是深厚的,真挚的,充满爱的成份,一直追随着子女,陪伴着父母的一生。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是有层次的。生理性的期望,是父母的一种本能,比如希望孩子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等。社会性的期望,就是父母希望孩子能立足于社会,同时也能被社会所承认,成为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那么,父母怎样利  相似文献   

12.
现实生活中存在期望效应现象,这种现象存在心理机制。父母对儿童的期望影响 父母与儿童之间的关系,从而影响儿童学习和进取的动力;父母的期望也对儿童自我期望的形 成有重要影响。因此,父母给孩子设定的目标要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要考虑孩子的个别 差异,并始终保持对孩子良好的期望和鼓励。  相似文献   

13.
前不久,著名作家刘墉的新书《靠自己去成功》在北京举行首发式。没想到的是,这一场首发式成为了著名作家王蒙、周国平以及“知心姐姐”卢勤等人的教育反思会。长期从事教育研究工作的“知心姐姐”卢勤深感目前“当父母的问题非常多”,她总结出孩子和成人世界的五大冲突:期望值过高带来孩子的无望;过度保护导致孩子的无能;溺爱带来孩子的无情;过度干预带给孩子交往冲突,孩子想逃避父母;对孩子过多指责,带来的评价冲突,让孩子没成就感。的确,父母关心孩子是理所当然的,可谁曾想过,作为“受爱者”的孩子们,每天生活在父母铺设好的圈子里,过着父母设计好的程序化的生活,他们幼小的心灵又是否能够分辨和承受这份沉重的期待和关爱呢? 在新年的第一期,我们做的是一个关于“爱”的专题,但是,这份“爱”有些沉重,需要我们好好思索……  相似文献   

14.
王金平 《教育艺术》2007,(10):66-67
人们常说:"哪一个父母不望子成龙?哪一个父母不望女成凤?"是啊,年轻人,无论他从事什么职业,无论经济状况如何,也无论文化程度、社会背景怎样,一旦做了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却是相同的,那就是期望"他"或"她"的未来是成功的、幸福的.这种潜在的无法抑制的美好期待被孩子的降生激发出来,表现为他们对孩子进行呵护、教育的无限热情.然而在最初的这种期望里,尽管洋溢着年轻父母对孩子最无私、最纯洁的爱,却也表现出初为人母和初为人父的茫然.  相似文献   

15.
你对孩子说过“不”吗?你知道怎样对孩子“说不”吗?有许多父母由于非常喜爱自己的孩子,所以从来不会也不忍心对孩子的请求说一声“不”;而有一些父母由于没有掌握拒绝孩子请求的技巧,因此他们生硬、冰冷的话语往往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针对0~3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家长要采用何种方法,才能既拒绝了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又能避免对他造成情感上的伤害呢?  相似文献   

16.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们有时会感到不解:为什么他们对孩子的关心却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为什么他们认为孩子还太小,而孩子们却认为自己已经长大?这些父母可能会产生这样的困惑:难道孩子们真的不需要我们“保护”吗?在我们眼里他们还没长大呢。父母对孩子具有一定的过度保护的趋同,常常是出于认为孩子没有能力做事情,害怕孩子受到伤害,认为孩子不够成熟等原因。可是,在很多情况下,  相似文献   

17.
提高学习能力的奥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曾做的一项调查研究发现,当代几乎所有父母都对孩子寄予了很高的期望,都希望孩子考试分数越高越好,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上大学,但却很少有家长从孩子的智力水平、学习能力等实际情况出发,为孩子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能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长远规划,并帮助孩子逐步提高其学习能力,最终实现既定目标.  相似文献   

18.
现实生活中存在期望效应现象,这种现象存在心理机制。父母对儿童的期望影响平与儿童之间的关系,从而影响儿童学习和进取的动力;父母的期望也对儿童自我期望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因此,父母给孩子设定的目标要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要考虑孩子的个别差异,并始终保持对孩子良好的期望和鼓励。  相似文献   

19.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的地位如同“众星拱月”一般,父母的纵容和溺爱往往造成了孩子的任性和以自我为中心。面对孩子越来越多的要求和日渐叛逆的性格,父母到了拿出威信来对他说“不”的时候了。你对孩子说过“不”吗?你知道怎样对孩子说“不”吗?有许多父母由于非常喜爱自己的孩子,从来不会也不忍心对他们的请求说一声“不”。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每个家庭只有一两个孩子.所以他们对孩子的期望较以前更高、更苛刻。大部分父母并没有让孩子自由地成长,却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教育孩子。他们总认为“我为你们付出这么多,你们就应该好好听父母的话”.大部分父母希望孩子们以“好好听话”的方式回报父母为孩子的付出。换句话说.父母并没有理解孩子的特性和成长速度.一味地认为自己对孩子的期待和想法绝对正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