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译论影响下的口译训练模式多以文本为中心,鲜少关注译员。近年来,随着社会对译员在真实工作场景中的转换能力需求不断提高,生态翻译学的“译者中心”观点应运而生,强调发挥译员在口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建立译员中心地位,这对口译培养模式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启示。文章研究生态翻译学在口译训练模式中的诠释,探索通过口译生态环境模拟课堂提高译员在真实口译环境的适应能力和选择能力的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2.
本文选取了2017年习近平达沃斯开幕式演讲为研究对象,在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的框架下分析译员口译过程中的显化策略应用。根据生态翻译学的翻译方法,作者分别从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视角对语料进行剖析,以期对汉英口译中显化策略运用起到理论上的指引作用,同时对口译实践中生态翻译学的重要作用进行证明。  相似文献   

3.
作为近年来的新兴翻译理论,生态翻译学给翻译实践提供了丰厚的理论土壤,指导译员在实践中进行了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使译文最终达到最佳整合适应度。在生态翻译学中,翻译活动可分为两部分,即译者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转换。这一理据同样适用于口译活动中口译员所进行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转换行为。  相似文献   

4.
范星星 《考试周刊》2013,(56):79-79
生态翻译学从生态的角度解读翻译研究,为翻译研究提供了独特的全新的视角,特别强调了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同样,口译作为翻译的一种形式,生态翻译学对其也具有特殊的指导意义。本文着重探讨了口译的生态环境及对口译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视角,以张家界导游口译为例,通过对口译过程、口译原则、口译方法以及译评标准的分析,探求导游口译中口译者应具有的素质、最有效的口译技巧与方法、口译时应遵循的符合生态和谐统一的原则以及如何对导游口译者的口译质量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评估。  相似文献   

6.
口译模式研究,就是对口译过程中的某些特定问题的指导原则、解决手段和方式所进行的研究。生态理论视角下的口译研究,就是研究在整个口译过程中,语言、文化以及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本文依据生态翻译学理论、口译生态圈的指导,提出口译的"新三角模式"。  相似文献   

7.
口译评估对译员自我提升与译员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通过尝试建立动态评估体系,多维度、多层次地对口译学习者的在口译活动各个环节的译员能力评估,以探讨动态评估体系在译员意识培养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在会议交传过程中,由于时间紧迫,通常需要译员对于所接收信息进行整合。而塞莱斯科维奇口译三角模式并没有将译员对于信息的处理列为口译活动中的重要一步。因此,在此基础上,本文以李克强总理答记者问译员口译记录为案例,探究译员在处理信息的心理过程及策略,试图对上述模式进行补充。  相似文献   

9.
汪小祥 《考试周刊》2012,(17):81-83
对北京、上海、广州、南京120家翻译公司网站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商务英语口译服务领域、口译类别、译员薪资水平、口译译员能力及素质要求。研究表明。商务英语口译属于高薪岗位、涉及广泛的服务领域。商务英语口译岗位对合格的口译译员在语言素质、专业知识、口译经验、心理素质、沟通能力等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施巧  严静 《英语广场》2023,(23):61-65
本文结合已有学者以学生译员或职业译员为实验对象进行的实证研究,总结并分析已有研究中汉英和英汉口译实践所使用的语块数量和类型对译文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积累不同类型的正确语块对于提升口译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但语块的不断积累并不总能促进口译质量的提升,语块的使用也会阻碍口译水平的持续提高。职业译员使用大量语块且选择稳定,学生译员和口译初学者则语块意识较弱,对译文产出的监控意识和能力也较薄弱,因此培养和增强语块意识、加强语块类型训练是提高译员口译能力的重要手段。本文旨在为口译学习者提供帮助,为日后开展有关实证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17,(7):147-148
作为口译大类中运用范围更广的联络口译,其在人类交际过程中有着不容小觑的地位,而关于联络口译领域的研究愈加趋向于对译员角色的定位。这是毋庸置疑的,脱离译员的双语活动完全无进行的可能性。学者的研究将翻译界对译员原先的偏浅错误认知逐渐转向为正确方向,即译员绝不仅仅是语言传输的工具,更是活动交流的参与调节者。本文将通过对不同场合案例下源语和译语的对比分析阐述口译译员的相关主体性意识及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口译中的数字使译员产生压力。数字的准确快速传译是口译中的一项基本技能。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对于口译中英汉数字互译提出了不同的口译方法,而对于数字口译中的笔记方法也有不同阐述。经过认真分析一些主要的方法,可以总结和提取出适合不同类型译员和不同情况下使用的方法。使用恰当的数字口译笔记方法,加上译员平时大量针对性的训练,有助于译员成功的完成相关任务。  相似文献   

13.
应变能力是口译译员专业素质的重要方面之一,译员应该有很好的应变能力,否则难以胜任工作。良好的应变能力不仅跟个人日常的反应灵敏程度相关,更多是由口译译员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的积累决定的。应用型本科口译人才的培养应该尽可能靠近专业译员,因此,在本科口译教学中教师应从多方面着手对学生应变能力进行培养和提高。  相似文献   

14.
王巍 《海外英语》2016,(4):114-115
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是口译的两大主要形式。随着经济发展,交替传译的应用范围和规模与日俱增。交替传译具有即时性,要求译员在有限的规定时间内进行双语之间的转换。传统上经典的翻译学理论和技巧往往是以笔译文本为基础,进行研究和分析。但由于口译的即时性,译员的思考和反应时间极其有限,这就使得传统的翻译理论对于具体交替传译的实际指导意义十分有限。因此本文的分析主要是在技巧层面,更多的是对交替传译经验的总结。而句子重构技巧又比较有代表性,所以在此予以总结和归纳。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基于Krashen的情感过滤假说,通过实证研究,探讨听力理解焦虑与口译受训者的英汉交替传译质量的关系,旨在帮助译员了解口译过程中导致听力理解焦虑的主要因素,以及其对口译质量的影响,为译员更好地完成口译任务提供针对性帮助。  相似文献   

16.
联络译员角色模糊不清,阻碍了其主体性的发挥,在译学研究经历社会转向的背景下,论证了联络译员角色的多重性和立体性,并论述译员角色的重新定位对口译教学和培训、口译规范的制订、口译职业化等带来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两套调查问卷出发,旨在较为准确、客观地了解中国口译市场对口译工作和译员素质的要求以及大学本科层次翻译专业学生对口译工作和译员素质的现有认知,从而根据调查结果和分析对大学本科层次翻译专业的口译教学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以求提高本科层次的口译教学质量,为中国口译市场输送更高质量的口译人才。  相似文献   

18.
口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动态的双语交际活动.利用关联理论及关联翻译理论的强大解释力阐述口译的过程,分析译员在口译过程中讲话者和受话者的双重角色,并进一步针对译员如何成功塑造其双重角色及改善自身认知环境提出一些有效的建议,如必要的口译预期,谙习文化差异,积累图式知识等,从而使译员能够较充分地发挥其在口译活动中的主观能动作用,这对译员成功地完成口译交际活动将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口译过程是一个以译员为中心,在原话语发言人、译员和听众三者之间进行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从译员的角度来说,口译是一个在关联-顺应原则指导下的动态的顺应推理和明示的过程。译员做出选择的过程具有变异性、协商性和关联-顺应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职业口译员对口译市场现状看法的问卷调查,分析了传统口译教学主要在心理压力和言外知识的培训方面与市场需求脱节,提出了以培养"职业译员"为目的的口译教学模式,以期培养合格的面向市场的"准译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