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件小事     
1927年到1931年间,我在杭州教书,寒暑假中得空,就到上海去看望鲁迅先生。1929年8月底,我又到了上海。这时候鲁迅先生住在横滨路景云里。28日那一天,因为鲁迅先生约我晚上去吃便饭,所以我是单人去的。我到鲁迅先生  相似文献   

2.
世上关于鲁迅先生的文字可谓多矣,评价也言人人殊,极不相同,甚至有天壤之别。就拿忆念鲁迅先生的文章来说吧,那些亲历者所谈及的种种事实,单单从表面上看,就往往给人以矛盾之感。有人举例说鲁迅先生天真、宽厚、看重感情,有人举例说鲁迅先生多疑、刻毒、不讲友情,且所举之例又都是真实可考的。举个手边的例子吧,唐先生在《琐忆》中讲了一个鲁迅先生帮助一个并不太熟的青年人补靴子的故事,让你觉得鲁迅先生对青年人热情得简直到了发傻的地步。但王晓明先生在《鲁迅传》中也讲了一个鲁迅对待青年人的细节:“一位旧日的学生去拜访他…  相似文献   

3.
学期之初,因为又要学习鲁迅先生的作品,我让学生以“我心目中的鲁迅”为题,写写自己的真实感受和看法。毕竟学生和鲁迅先生的接触已有多年,鲁迅先生又是中学课本上入选作品最多的现代作家,大家心目中都会有一个鲁迅在。  相似文献   

4.
燃烧的生命     
从小学到中学,我读过鲁迅先生的许多篇文章,每篇都可称为“精品”,每篇都有着跃动的生命力,都显示着鲁迅先生那倔强的性格。今天我又读到了——《鲁迅的遗嘱》,发现我又读懂了许多许多……  相似文献   

5.
孔乙己,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经典人物。在其身上,凝聚了作者复杂的感情,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今天读来,我们亦能够体会到鲁迅先生心中的这份情愫。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同郁达夫的交往甚早。据《鲁迅日记》,一九二三年二月,郁达夫就在北京认识了鲁迅。同年秋,郁达夫到北京大学教书,又去砖塔胡同会见鲁迅先生。郁达夫在一九三八年作的《回忆鲁迅》中,记述了他第一次会见鲁迅以及尔后与鲁迅交友的种种情景。鲁迅在《伪自由书·前记》里也约略提到他与郁达夫的友好往来。一九二七  相似文献   

7.
根据桂林文化城时期木犀《鲁迅氏的旧诗》和王亚平《鲁迅先生的诗及其诗论》两文提出的论点,综合提炼为鲁迅旧体诗的主要风格特点是深刻、沉郁、峭丽、含蓄、讽刺、精练。鲁迅旧体诗风格从青年到晚年既是发展的,又有相对地比较稳定的一贯性  相似文献   

8.
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在初中语文课本里占有一定的比例,尤其是鲁迅先生的小说占有一定的地位。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文学作品深受广大人们群众喜爱,广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年轻人,下面谈谈我对鲁迅小说的教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感悟鲁迅     
郑民  万金淼 《现代语文》2006,(11):125-126
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毕业,接触到鲁迅先生的作品已不算少,但遗憾的是对鲁迅先生的了解,也仅限于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与教科书的解析,只是泛泛了解,谈不上什么感悟。而当毕业之后,自已也执起教鞭,为学生们讲读鲁迅的作品,并为此而阅读了大量鲁迅的章,才真正发现我对鲁迅还是那样的陌生,  相似文献   

10.
本文的研究从鲁迅《藤野先生》一文的题目入手,以《鲁迅手稿丛编》中的《藤野先生》原稿和前人对手稿的研究为依托,对由"吾师"到"先生"这一称谓语的修改进行了原因分析.又从原稿修改的角度对两种题目修改可能性进行探究,指出原题目为"吾师藤野"而非"吾师藤野先生".最后分析鲁迅先生在修改题目时的思路以及进而探求鲁迅《藤野先生》这...  相似文献   

11.
鲁迅和嵇康     
<正>一、1940年,郭沫若先生写过一篇《庄子与鲁迅》;1947年,许寿裳先生写过一篇《屈原和鲁迅》;——这对于发掘鲁迅和古典文学遗产的继承关系上都是饶有意义的。很久以来,我却想写一篇《鲁迅和嵇康》,这是因为,在我看来,鲁迅对嵇康那么爱好,嵇康和鲁迅在思想上以及在风格上又有那么些相似之处,发掘发掘是尤其值得的吧。  相似文献   

12.
认真想来,忽然感到惶惑:一头儿是鲁迅先生,一头儿是先生呐喊着要救救的孩子。诚如鲁迅研究专家孙郁所言:“鲁迅复杂的精神意象所散发出的诸种不确切性的光芒,又常常使他成为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最令人困惑的现象之谜”(所谓“不确切性”是针对读者而言,并非指鲁迅的意象)。白纸一张的孩子和他们的语文老师对于接受早已光芒耀眼的鲁迅先生多少显得勉为其难。白纸一张的孩子,还不是时候,也确实不能准确地理解先生的人生,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文学史上,鲁迅先生曾与当时的一些文化名人发生过笔战,其中有一些与这些笔战有关的文章选入了中学语文课本。而教材在涉及这些文化名人的注释中又简之又简,很不全面,基本上都是只介绍他们在与鲁迅先生笔战当时的任职等情况,致使现在的中学生对这些人的了解很大程度上就停留在鲁迅对他们的态度及注释的那些简单情况的程度上。这些学生如果将来不学人文学科———这样的学生恐怕还是大多数,那么这种情况将更加严重。于是,鲁迅先生对那些人的评价就很有可能成为他们眼中的定论,这无疑是不公平、不科学,甚至也不是鲁迅先生所愿意…  相似文献   

14.
可贵的农情意识左杨生一位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在讲《藤野先生》一课中鲁迅先生弃医从文这一史实时,通过启发诱导,让学生不但认识到鲁迅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学习鲁迅,树立热。爱家乡、立志建设新农村的好思想。由于技师引导得法,联系实际恰到好处,又充分发挥了教材...  相似文献   

15.
那寒梅 《青海教育》2005,(12):24-25
人教本高级中学语第二册第二单元的学习重点是研究探讨、深入领会,通过研究探讨深入领会,我们学习和阅读了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记念》,通过学习,我们更深刻地体验到了鲁迅先生“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的这种无法忘却的悲愤。我们更深的领悟鲁迅思想的博大精深,虽然此时的鲁迅先生更为孤独,  相似文献   

16.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学法指导设计江西吉安地区教研室刘武德一、教材分析本课通过四件具体的事例表现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文章末句既统帅全文,又照应全文。课文中写的四件事是由第一节中关键词“爱戴”引发出来。鲁迅先生为什么得到那么...  相似文献   

17.
10月19日又到了,鲁迅先生已经逝世60年了。从傍晚到子夜,静静地,一个人静坐窗前,任冷雨打着窗棂。灯下一盆吊兰淡淡地涂抹一壁翠色书柜。夜风荡起,身上微微泛起寒意。想起了鲁迅先生,泪水就滑落下来。“60年了,先生已去了60年了……”夜雨淅沥,灯色愈显昏黄。  相似文献   

18.
鲁迅日记(1933年8月1日)中曾记有以下一段文字:“……得胡今虚信,得陈光宗小画像一纸。”又,鲁迅全集》13卷108页收录鲁迅于1935年4月10日致曹聚仁信中曾说:“陈先生的漫画,望寄给我。他日印杂感集时,也许可以把它印出来,所流转的四个编辑室,并希见示为幸。”鲁迅先生文中提到的陈光宗先生乃我先父。这两段文字提到的肖像画一事,鲁迅先生情深意笃,令人神旺。往事如烟,这段故事已罕为人知,在《鲁迅全集x的注释中也语焉不详。我想就我所知,记叙如下,作为对鲁迅先生逝k60周年的纪念,并寄托对先父的哀思。先父陈光宗生于五914…  相似文献   

19.
梁君 《广东教育》2011,(7):112-112
我在讲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向学生介绍鲁迅,展示了中年鲁迅的相片,让学生就先生的照片来猜一猜先生的为人。学生一看照片,马上就不假思索地回答:“先生是一个严肃认真、不苟言笑的人。”我立即肯定了学生的说法,但同时又指出: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回家不久,北京的形势又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吴佩孚、张作霖相继率兵进京,带来了肃杀气氛。一些反动文人更乘机想方设法勾结军阀,妄图暗害鲁迅先生。形势对鲁迅先生十分不利。一九二六年七月,鲁迅先生接受了厦门大学国文系的聘请,决定离开居往了十四年的北京去南方。八月二十六日下午四时二十五分,鲁迅先生不得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