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和目标,为此,人们必须首先在思想上树立生命共同体意识。生态真善美教育是培养人们生命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通过生态认知教育,改变人们对自然的机械工具论认知,从有机整体的生态认知维度培养生命共同体意识;通过生态伦理教育,改变人们对自然的功利主义看法,从“推己及物”的生态伦理维度培养生命共同体意识;通过生态审美教育,改变人们对自然的狭隘审美,从“天地大美”“自然全美”的生态审美维度培养生命共同体意识。生态真善美相统一的教育,培养出人们真善美相融合的生命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2.
王琴 《辽宁教育》2012,(1):44-45
“生态”,在辞典上通常指生物的生活状态,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生态伦理观”指人与自然之间整体协调发展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人对自然界应遵守的行为准则。“生态伦理观教育”即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教育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改变人们不恰当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3.
全球生态伦理在国家关系中有其特定的内涵,它是一种进步的全球主义规范伦理。然而,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下,全球生态伦理又往往陷入“公用地悲剧”、“逐鹿困境”、“责任困境”中。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下走出全球生态伦理的困境,需要加强国际环境法、国际环境机制、全球公民社会的作用,从而在理性主义的指引下在道德与现实之间达成妥协。  相似文献   

4.
论生态伦理与“两型”社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生态伦理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要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从分析生态伦理与“两型”社会建设的关系入手,对“两型”社会建设面临的挑战进行多维视角的立体化分析,从而找到科学构建适应两型社会建设要求的生态伦理体系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5.
生态危机的背后是一种价值危机,是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误置。生态伦理学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一种拓展意义上的伦理关系。生态伦理学思想在价值诉求上,从二元对峙到共生共荣,达到一种人与自然休戚与共的生存状态;在价值基点上,将道德关怀从人际领域扩展到自然领域,强调对一切自然存在物的道德责任与义务。在教育活动中关注生态伦理价值信念的养成,一方面要遵循自然,防止理性的“滥用”;另一方面要敬畏生命,警惕盲目的“崇高”。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传承与超越的三重意涵体现在:第一,习近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论是对传统生态文明自然观的全面继承和吸收,强调人对自然的温情和敬意,同时又从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高度出发,彰显对传统生态文明、西方式现代化等生态文明形态的全面超越;第二,习近平“生命共同体”论是具有人民性、世界性和开放性的生态伦理主张,继承了传统生态文明中人对自然的道德伦理责任,拓展了传统生态文明对自然道德伦理责任的主体,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导和引领作用,强调人对自然的道德伦理兼及政治建设的双重责任;第三,习近平“红线”论、“福祉”论是对传统生态思想“取物以时”生态保护原则及其民本关怀的吸收和继承,扬弃了传统生态伦理中的灾异谴责说。  相似文献   

7.
随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逐步渗透,“生态”不仅是一个自然学科术语,亦成为一种文明观、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生态”概念在道德哲学领域所形成的“伦理生态”思维,为我们重新审视高校学术道德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文章以伦理生态价值观为基础,结合当前我国高校学术道德建设的实际需求,提出构建包括“学术伦理-经济生态”、“学术伦理-政治生态”、“学术伦理-文化生态”的高校学术伦理生态系统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任何一种文明都蕴含着特定的伦理精神.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价值诉求的生态文明的伦理精神是尊重自然、环境责任、生态公正等.尊重自然的伦理精神是人类从内心对大自然的认可、关爱和善待的意识和观念,意味着人类要认可自然、关爱自然、善待生命;环境责任的伦理精神是人类要为自己对大自然采取的各种行动所造成的后果负责的意识和观念,是个体责任与整体责任、“近距离”责任与“远距离”责任、过错责任与无过错责任的统一;生态公正的伦理精神是人与人之间在环境权益与环境义务上的合理分配和恰切负担的意识和观念,包括保护环境人权、代际公正和代内公正等内容.  相似文献   

9.
“伦理”一词,在古代汉语中,首先是指“人伦物理”,其次是指“行为规范”。所谓“人伦”,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客观关系。即通常所说的“伦常”;“物”所指的就是“事物”;所谓“理”,即“道理”,是指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事之间,事与事之间客观关系所要求的规范与准则,也就是要求人们遵循的一定的行为规范。后勤伦理,是指在后勤保障、服务和经营活动中,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所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这些关系包括:一,提供保障、服务和经营与接受  相似文献   

10.
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一个非常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生态环境问题自古以来在中国就有传统的伦理思想,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当今推进中国生态文明的举措中有必要探索中国传统的生态伦理思想,有必要去探究儒家的生态伦理脉络。“仁民爱物”是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命题,他们从人与自然相依存的角度,审视了“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与“仁民而爱物”的伦理精神,以及孔孟生态伦理思想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直到新中国成立,基诺山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在现代生态伦理视野中,也是“完整、稳定而美丽的”。以刀耕火种和采集狩猎为基础的基诺族传统生存方式,有其调适人与自然关系的成功经验和高超智慧,其神话传说、宗教信仰及生产生活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谐统一,蕴含着丰富深刻的生态伦理精神资源。继承弘扬这些思想,无论对其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还是对生态伦理的现代建构,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2.
迄今为止,伦理观念的历史发展可以分为传统人类伦理观念和当代生态伦理观念前后两大阶段。传统人类伦理观念以人类生命中心主义价值观为基础,当代生态伦理观念则以生物生命中心主义价值观为基础。二者都存在着虚妄性,都是一种狭隘的生命特权主义伦理观。物种伦理观念是在对传统人类伦理和当代生态伦理观念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所达到的一种全新的伦理观念。它把整个自然界中的所有存在物都纳入到道德关怀的范围内,主张建立起人类和各物种之间的全面的种际伦理关系。物种伦理观念是对传统人类伦理观念和当代生态伦理观念的双重超越,是伦理观念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3.
易灿  郭琨 《文学教育(上)》2014,(17):138-141
儒家伦理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具有独特的生态观。本文重点挖掘和梳理了儒家中的“天人合一、仁民爱物、取之有度、参赞化育”等生态伦理智慧,对于进一步增强人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自觉意识,提高人们建设“美丽中国”的积极性,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生态意识和理论支撑,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生态伦理及其实践格局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生态伦理是一种全新的伦理理念。是由于生态伦理把人与自然之间的价值关系有效地纳入人与人的利益关系中,从而深刻地揭示以自然生态环境中介了的人伦之理,亦即在现实的实践格局中曲折地协调和规范人类多极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人们对此问题的认识上的差异。归根到底反映了不同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生态危机是现代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它实质上是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危机.生态伦理学则把道德关系从人与人之间拓展到了人与自然之间.站在世纪之交深刻思考人类的生存境遇,汲取传统伦理精华,丰富和完善地球家园意识,建立当代伦理的新观念,以规范和指导人们的行为,这对于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丰富的孔学理论体系中 ,“生态伦理智慧”是其中极其宝贵的一份遗产 ,对于后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宝贵的启迪。当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困扰时 ,回望、思索、缕析孔子的生态伦理智慧 ,是十分必要和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论生态和谐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和谐伦理源于生态环境恶化。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森林危机,土壤退化,酸雨问题,物种濒危,声、电磁波污染,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是当今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引起了触目惊心的生态灾难,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一系列伦理问题。施韦兹“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学、莱奥波尔德的大地伦理学、卡逊的尊重自然伦理学、辛格的解放动物的伦理学、丸山竹秋的地球伦理学、罗尔斯顿的环境伦理学构成了和谐伦理发展链条上不可缺少的环节。苏宝梅等的《和谐伦理学宣言——为了所有生物和非生物存在的和谐发展》在梳理了生态伦理的种种形态后,明确提出了和谐伦理学。和谐伦理涵盖了自然和社会的方方面面。生态和谐伦理是和谐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和谐伦理主要包括六方面内容,而发展生态和谐伦理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中国家庭同一性解构的深层次根源是“伦”的退隐以及关于“伦”的观念的淡化,其直接原因是“理性”对“精神”的僭越.理性主义、个人主义将家庭成员解构成孤立的原子式个体,家庭成为个别性家庭成员“利益的战场”.应对家庭同一性解构的伦理路径是:以生态哲学的方法,通过中西方伦理资源的互释以及对当前中国伦理关系“新五伦”的把握,以其共同倡导的“伦理性的爱”为切入点,实现家庭伦理关系的生态整合;以精神哲学的方法,揭示“理性”对“精神”的僭越,还原家庭伦理精神而不是理性在家庭伦理观念中的地位,从而在意义世界使家庭真正成为家庭成员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9.
知识经济的本质是以知识创新为基础,以人的主体实现和超越为特征的经济。它不仅对人们的文化素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提出了挑战,而且对人们的道德观念、道德生活、道德行为也提出了挑战。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创新教育必须对传统道德观念加以变革,努力培养“创造性人格”观念、“美德即知识”的观念、“经济伦理”观念、“科技道德”观念、“生态伦理”观念、“全球伦理”观念,从而担负起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庄严使命。  相似文献   

20.
任山章 《生物学教学》2004,29(12):39-40
“伦”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是道德和规则。“伦理”就是处理人们相互关系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