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马艳 《出版广角》2019,(10):64-66
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可知,受众可以主动选择媒介。随着社会的进步,媒介的类型越来越多,这为受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文章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研究“项城模式”如何让受众在媒体使用过程中实现使用与满足,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县级融媒体的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2.
于茜 《东南传播》2010,(6):91-95
SNS网站是目前Web2.0媒介社会化总趋势下,网络虚拟社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产物。世界第一个SNS网站MySpace的成功出现,使得SNS网站具备区别与传统虚拟社区的交友、建构自我、游戏组件等功能成为吸引受众使用这种媒介的主要原因。使用与满足理论作为研究媒介效果的经典理论,认为受众具有选择使用媒介的主动性,以满足由于自身心理和社会环境影响产生的各种需求。从这一理论最初研究受众对于广播、报纸、电视等媒介的使用需求和动机来看,当今SNS网站所呈现出的发展态势也可以运用使用与满足理论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系统论、控制论、媒介使用与满足理论、议程设置等传播学理论,对电视台利用微博作为宣传工具来加强自身传播效果的策略进行了有效性分析。  相似文献   

4.
"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的心理动机和心理需求角度出发,结合心理学和社会学相关知识,解释了人们使用媒介以得到满足的行为,提出了受众接受媒介的社会原因和心理动机.在对传统的受众理论进行回顾的基础上,着重对"使用与满足"理论在网络聊天模式中的适应性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5.
张佳  王雪莲 《青年记者》2017,(26):41-42
近年来,网络直播平台迅猛发展,手机直播APP呈井喷之势.其中,聚集了众多帅哥美女、草根偶像、才艺达人的秀场类直播尤其受到年轻人追捧,用户数量大、黏性高.用户通过购买虚拟礼物赠送主播,创造了网络直播的“吸金神话”.“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众是有特定“需求”的人,他们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本文对观看网络秀场直播用户的需求进行剖析,并揭示掩藏在狂欢体验下的不良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6.
孙悦  郭聪 《东南传播》2018,(4):121-123
随着技术的发展,新媒体以其独特的传播优势成为人们广泛运用的健康传播教育平台.媒介场景理论认为,媒介技术是通过构建新的媒介场景来促使社会行为的变化,这一理论同样可以用来论证新媒体如何替代传统媒体成为人们使用最广泛的健康传播教育平台.基于场景理论的视角,本文以微信公众号"浙江名医馆"为例,分析新媒体如何构建满足受众需求的新场景来参与健康传播,并对新媒体参与健康传播的现状进行总结与思考,为相关组织和机构进行有效健康传播和推进新型医疗服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路鹃  杨宁  陈洪梅 《青年记者》2016,(23):25-26
理论背景与研究问题 媒介依赖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桑德拉·鲍尔一洛基奇和梅尔文·德弗勒提出的,该理论认为:社会环境存在的变动和冲突越多,个人所面临的不确定性也越多.不确定性促使人们搜寻多种信息,来了解社会生活正在发生些什么.个体需求的满足和自身目标的实现依赖于社会提供的资源,而受众对资源的获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媒介.①1989年,二人进一步拓展了媒介依赖论,将媒介系统、受众系统、社会系统看作相互影响和制约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8.
刘兢 《当代传播》2013,(1):30-31,35
本文试图以《媒介规范理论》为视角,反映当代西方媒介规范理论的若干变化.该书先回顾《报刊的四种理论》以来媒介规范理论的变迁,再提出规范理论具应然性、其主要功能是“合法化”公共传播等观点,并从规范传统、政治制度、媒介角色等层面对媒介规范理论作了系统剖析,还将重建公共传播对民主意义的希望寄于受众的自发传播.该书给我们的启示是,媒介规范理论不仅与大众媒介相关,更与社会媒介相关.  相似文献   

9.
任晖 《新闻世界》2013,(6):311-312
“使用与满足”理论是着重从受众的角度对传播效果进行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该理论认为,受众接触媒介是基于个人心理和社会需要以期获得满足的选择性活动。微博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生活的既有形态,也颠覆了过去以传播者为中心的传播方式,与传统媒体不同,微博用户不但是信息的接受者,更是信息的采集者和传播者,受众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本文从“使用与满足”理论出发,在分析微博爱众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微博受众的“使用与满足”诉求。  相似文献   

10.
“馆校结合”在全国实施已有10年了,但各地大多处于“馆热校冷”的状态。重庆科技馆运用“使用与满足”理论和市场营销思维进行分析,认为目前“馆校结合”的最大问题是未能找准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用户并推出其真正需要的产品。在此基础上,重庆科技馆将自身科学教育资源特点与学校课程内容相结合,开发了多样化、系列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用“产品+服务”的方法满足了各方用户的需求,彻底改变了“馆热校冷”的局面,为“馆校结合”的有效实施提供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不同领域的学者均对以社会建构论为基础的“表征”产生了质疑,提出了“非表征”的理论取向,这与传播学前沿的物质性研究相交汇。本文尝试对非表征理论进行溯源,讨论其地理学、现象学哲学和人类学的源流以及它们的交集。此外,文章总结了非表征理论的方法论,并尝试探微不同取向的非表征理论对“行动”、“地方”与“关系”等关键概念的征用方式,以期廓清非表征可能的理论与实践进路。高度跨学科和现实化导向的非表征理论给传播学带来了更多的想象力,对于理解媒介在传播过程之外的社会意义颇有帮助。  相似文献   

12.
“使用与满足”理论与科学的受众研究取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使用与满足”理论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研究从考察受众对不同媒介的使用开始,受众的媒介使用行为在很大程度上由个人的需求和兴趣来加以解释。网络传播时代的到来为“使用与满足”理论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作为一种受众观,“使用与满足”理论依然有许多缺陷。麦考姆斯和韦弗曾提出,将议程设置和使用与满足学说协同起来,构建一种综合了受众中心和媒介中心的新取向。本文认为这才是比较全面、科学的受众研究取向。  相似文献   

13.
媒介系统依赖理论由鲍尔·洛基奇和梅尔文·德弗勒于1976年提出,该理论是传播学领域中媒介效果研究的重要理论之一。两位作者基于社会生态学视角和系统性观念,将媒介系统作为"受众—媒介—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必需组成部分,指出受众依赖媒介"传播信息"的职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从而实现自身目标。该理论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媒介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效果研究。笔者通过对国内外1976~2018年该理论文献的梳理,从理论内涵、研究发展、互联网新语境下理论发展以及总结反思四个方面对该理论做出一定的描述与评析。  相似文献   

14.
媒介发展的历史告诉人们,各种媒介自诞生之时起就对受众产生着影响,而我们对媒介在社会文化、政治信仰、经济生活方式等领域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对媒介特殊作用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议程安排”理论研究诞生于七十年代,是美国大众传播理论的新发展。一、“议程安排”理论的研究概念“议程安排”理论所研究的是:大众传播媒介如何通过自身选择或强调的新闻报道,使媒介与公众之间建立起一种联系,使媒介的议程对公众的态度产生影响。所谓媒介的议程是指新闻媒介的把关人对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选择并加以突出报道,从而引起公众对某些问题重视的过程。这项研究起始于1972年。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新闻学副教授马克斯韦尔·E·麦库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的发展。在快速流变的数字化和媒介化社会中,“媒介”逐渐成为传播理论关注的焦点,媒介理论研究也成为了传播研究这10年最重要的领域之一。10年来,围绕媒介本体的重新定义、物质性研究、媒介化理论、媒介与身体以及媒介理论的其他分支方向,学者们展开了富有想象力但缺少共识的讨论。尽管新理论、新概念和新方法不断涌现,传播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但媒介理论仍然需要更多经典的研究和深入的对话。  相似文献   

16.
王念 《新闻世界》2013,(7):346-347
【摘要】新闻事件报道中,媒介起着再现事实本真和重塑现实,引导舆论的功能,并影响着受众对现实社会的认识。本文运用媒介框架理论,探究分析兰考县“袁厉害事件”始末背后所隐藏的社会问题,从而探讨媒介的框架建构在社会事件报道中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大众传播学研究史上,媒介与社会及其成员(受众)的关系问题历来深受众多学者的关注。大众传播学中开拓最深、成果积累最多的效果研究领域的各种理论,包括关于媒介效果的力度的理论如“有限效果论”、“适度效果论”等,以及从不同角度解释媒介效果的理论如“劝服模式”、“使用与满足模式”、“议题设置作用论”等,无一不涉及有关媒介与社会及受众的关系之假设。此外,其他部类的大众传播研究,无论是探索具体的媒介内容对受众群体及个人的影响之研究,还是以媒介本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2022年近30种中文学术期刊(包括港台地区)遴选出在研究问题、观点视角以及论证方式等方面较为创新的传播学论文,并从元宇宙、疫情与健康传播、传播思想史、媒介理论、媒介物质性、算法、平台劳动、媒介与空间、媒介文化、媒介记忆、手机/社交媒体的使用与交往等十一个话题勾勒过去一年中国传播学的知识版图。研究发现,2022年中国传播学研究的主要特点呈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传播学研究注重与来自跨学科的经典理论对话,并对“何为媒介”等基本问题持续反思;其次,研究者兼顾新现象与日常性议题,注重新旧问题、理论之间的对话;最后,传播学者将研究视野放置于更多元的行动者、更丰富的研究场景之上,使得学界对空间、物等研究对象的认识愈发深入和全面。  相似文献   

19.
在媒介融入受众生活,对社会影响越来越深入的当下,媒介化逐渐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论文在对媒介和媒介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媒介化的形成及条件、媒介在媒介化中的角色和媒介化对媒介的影响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建构出了媒介与媒介化的互动机制.文章认为,媒介与媒介化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改变与被改变的直线性关系,而是媒介与社会互动意涵的进一步彰显,是媒介传播理论在地化实践的一次尝试.在媒介与媒介化的互动过程中,媒介的传播行为渐渐带有一定的社会性, “媒介”也成为社会变迁和社会关系形式中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0.
钱佳庆 《青年记者》2012,(18):52-53
在如今这个多媒体时代,媒介与媒体、多媒体与新媒体等学术概念使用较为频繁,其中意见多样,观点不一. 首先要解决的一个理论问题在于辨析媒介与媒体概念以及厘清新媒体、多媒体等不同媒介形态之间的关系. 媒介的出现让有价值的信息能够方便、快捷、低成本地生产、复制和大规模传播.施拉姆指出,“媒介就是插入传播过程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作为传播渠道,媒介具有一种物质实体、工具或技术手段的概念,如广播.作为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的发达程度决定着社会的传播速度、范围和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