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庭僚 《新闻知识》2001,(11):23-25
新闻报道是写给读者看的,是让读者获得信息、增长知识的。一般说,一篇报道发布出去就完了,因为信息已经传播出去,“作用”已经发挥了。可有一种报道不同一般,它可以“引出”新的报道,产生连锁反应,引出一连串的新闻事实和故事。我们应该关注这一现象,研究其特点和规律,因为它关系着提高报纸质量、增强报纸的公信力和感召力。连锁反应:由新闻引出的新闻有的新闻报道推出后,又引出一篇或多篇新闻报道。这种由新闻引出的新闻,由报道引出的报道,似乎可以称为新闻衍生物。2000年1月20日,《深圳晚报》在一版通栏发布一条新闻…  相似文献   

2.
赵成亮 《记者摇篮》2005,(3):39-44,26
今日一版版式编排很有特点,《要闻宽带》栏目发了四篇短新闻。使一版的信息量更加大了。一版包括图片新闻总共发了14篇稿件。让人有一种贴近感。两篇省领导活动报道写的短小精悍,各有特点,更增加了一版的生气。看过十二版《要闻》《钢都荒漠变绿洲》的报道。使人确有气爽神清之感,这篇报道与今日的《新辽沈战役》配合起来刊发很有一番特别意味。  相似文献   

3.
在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刊登在浙江日报2001年12月18日一版上的《开天辟地第一回浙江贫困农民依法享有最低生活保障》一稿,被评为消息一等奖。这是一篇上乘的新闻佳作。一、它是一篇独家新闻。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这是新闻工作这个职业的最大特点。新闻贵在新,不甘平庸,不步人后尘,不写千人一面。这篇消息从报道题材、内容、事实来看,都是“独家”所具有的。它报道的是中国农村社会发展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一件大事。浙江省以法规形式,将贫困农民列入社会保障的范围,这一做法在全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它充分体现了党…  相似文献   

4.
新闻角度,就是报告新闻事实所选取的不同的侧面。其中又分为选题角度:即同一新闻事件和人物,从不同方面予以报道;取材角度:即同一新闻主题,选取不同的材料予以报道;写作角度:同一主题同一材料,表达手法不一样。我们说,一篇报道可以有多种角度。这是因为客观事实有许多不同的侧面。取材的侧面用以报道的角度也势必有多种。新闻角度的选择是否得当,对一篇新闻报道的新闻价值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一篇具有新闻价值的  相似文献   

5.
本报第六届武警好新闻评选已经揭晓了。从1993年本报所刊登的作品中,经过评委们反复筛选、评议,终于评选出了35篇(幅)获奖作品。从这次获奖作品的情况来看,其主要特点是:一、问题报道有突破。抓部队带有倾向性、普遍性的问题,是新闻作品能否“打响”的关键。所以写新闻的人无不高度重视抓“带响”的问题报道。这届武警好新闻的许多问题报道不但所提出的问题有较强的针对性,而且有深度,有力度。二、典型宣传有气势。从本届评选出的好新闻作品看,典型宣传不但很成功,而且在报道上也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如《正义之剑斩妖魔》,这篇…  相似文献   

6.
笔者手头保留了新华社记者发自国内外关于暖冬的三篇气象报道。这三篇作品的新闻事件地点不同,相距遥远;时间也各异,按报道日期先后,一篇是反映我国新疆边远县富蕴今冬异常温暖,另一篇报道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深冬温暖如春,再一篇反映平壤出现近百年未见的冬暖。而且,又并非出自一人之手,但三篇报道却有异曲同工之妙。近年来,由于气候异常,因而,反映气候异常的气象报道较  相似文献   

7.
1984年1月24日,江西日报刊载了一篇题为《鄱阳湖出现世界上最大的白鹤群》的消息,后来被评为第六届全国好新闻一等奖,江西省1984年度好新闻特等奖。据作者介绍,这篇新闻的线索来源于本省一家新闻单位的一则“一般动态性报道。”在我们许多新闻工作者中(包括业余通讯员),由于受新闻是“易碎品”的影响,往往把一经报道的新闻就看成“明日黄花”,成为过眼烟云,都忘了“今朝黄花虽调色,来日旧枝绽新蕾”这一生活、新闻之史实。实践证明,从旧新闻中发掘新新闻,这是发现新闻时一个渠道,有的人甚至于此道而名扬天下。美国的H·G·比辛格,就因27岁时写了全美获奖优秀新闻《坠落中的客机》而成为世界知名记者。然而,这篇通讯的线索,就来源于他自己和别人两年前合写的一篇未遂空难动态稿。国内外有经验的记者对“从新闻  相似文献   

8.
王霖 《声屏世界》2007,(1):44-45
录音报道是广播新闻中常见的一种报道体裁,它以生动、真实、现场感强等特点被频繁地运用于广播节目当中,深受听众的喜爱。一篇成功的录音报道能够让听众更真切地感受现场的情景,接触事件的实质,引发听众的思索;较之于单纯的文字报道,它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事实说服力。以江西人民广播电台综合新闻频率两档重点新闻节目《早间新闻》和《全省新闻联播》为例,每天都有两到三篇录音报道,甚至更多。  相似文献   

9.
获2002年中国广播电视短新闻消息一等奖的《省长热线电话在泰来被封锁》是一篇批评性报道。这篇报道选材巧妙,以小见大,反映出记者敏锐的政治嗅觉的同时,这篇报道更突出的特点是和典型音响取舍的精当。报道从省长热线电话被封锁这一点开掘,以纪实性表现手法和选择极具说服力且令哪些小官僚汗颜和恐惧的典型音响,反映了某些地方官员为堵塞百姓言路无所不用其极的一个重大主题。  相似文献   

10.
魏明革 《新闻传播》2006,(12):45-46
在-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长沙晚.报》记者采写的消息《3.5万救命钱留给病友》获消息类一等奖。这是一篇经过精心打磨雕琢的新闻精品,也是一篇催人泪下的新闻精品。这篇消息具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11.
新闻标题是一个栏目或一个报道的题眼所在,是一篇或者一组新闻的本文之外,用来揭示新闻内容或特点,区别于正文的字体和字号的简短文字。一般放在新闻的开头,伴随着第一个画面或下面的一个系列画面出现,对于专题新闻,还会在不同段落,出现数次,以提醒观众这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它是新闻主题最简明、最有力、最好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以今日之事态,核对昨日之背景,从而说明明天之意义”,是深度报道的总体特点。经济类报道与时政报道、社会新闻不同,它追求的并不完全是“快”。一个经济现象、经济事件、经济数据,其背后往往蕴涵着国内的、国际的和历史的背景,读者也希望透过表象把握经济的未来走向。所以,一篇质量上乘的经济题材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13.
一年一度的全国地市报优秀新闻作品评选已经结束了。初、复评时,评出特等奖一篇(组),一等奖52篇(组)。但在北京定评时,只评出一等奖27篇(组)。复评和定评对比相差半数之多!原因有种种。在定评会上,有的评委认为:深度报道是指新闻的思想深度,不是一种新闻体裁,建议明年不再设置这个评选项目。有的评委认为:地市报的特点是短、新、活,要煞长风,不能提倡“一本书”式的深度报道,不能一味追求消息、通讯、言论系列化,要从办报人的自我陶醉中解脱出来。有的评  相似文献   

14.
田艳 《记者摇篮》2005,(2):24-24,45
新闻报道是一种理性的、客观的、公正的报道,这早已是广大新闻从业者的共识。至于新闻报道是否应该具有情感色彩,则是新闻界的一个敏感话题。纵观中外优秀的新闻作品,笔者以为,情感色彩是一篇新闻佳作问世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新闻写作的角度,就是指新闻写作时选取或表现新闻事实的出发点和切入点。同样一条新闻,挖掘的深浅和表现的角度不同,表达的思想意义不同,新闻价值也不同。选择角度既要求符合写作要求,又要注意写出新意,这是新闻"新"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样一条新闻,这个人写可能就枯燥无味,另一个人换个角度写就会引人入胜。那么,新闻写作的角度应该怎样去选择?抓特点,找角度特点,是一篇新闻稿件的魂,围绕特点选角度,就要注意报道对象的特征,写  相似文献   

16.
齐鲁晚报3月30日在一版头条位置发表张明采写的新闻述评《“硬件”上去了,软件要跟上——写在“4·1”提速调图之时》,是一篇时效性、可读性较强的评述性新闻。这一稿件,既报道了火车4月1日开始提速的重要信息,又及早地评述了铁路部门在火车提速后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意义。可以说,这篇报道具有一定的启示性,对广大读者,对有关部门,都有思考之益处。新闻姓“新”。新闻的“新”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时间上的新近,二是内容上的新意。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新  相似文献   

17.
通讯是比较详尽、生动地报道事件或人物的一种新闻体裁。一篇好的通讯能够反映时代的特征。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给人以理性的深层次上的思索。一篇好的通讯能够用生动具体的形象化手段去表现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因而具有较强的感染力,给人以美的享受。正是由于通讯的写作比其它新闻体裁更为复杂,所以,通讯写作的思维形式也应别具特点。  相似文献   

18.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的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钟声。它响彻环宇,向五洲四海郑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时刻到来了!这是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件百年盛事,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将永载史册。为了报道并见证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世界各大新闻传播媒体纷纷聚集香港,其阵容之大、人数之多,是世界新闻史上所罕见的。仅据香港布政司办公室交接仪式统筹处统计,截至1997年5月8日,全球有…  相似文献   

19.
作家孙梨说:“艺术家的特异功能不在反映,而在创造。”新闻记与作家从事的精神劳动虽有不同的特点,但应用创新思维是共同的。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同样一个人和一件事,在有的记眼里什么也不是,而在有的记眼里却是值得报道的好新闻;同样一个人和一件事,由这个记写出来的新闻是白开水一杯,淡而无味,而由另一个记写出来的报道却是一篇精彩的好稿。  相似文献   

20.
凌晨 《视听界》2002,(5):43-43
所谓思辨,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思考、分辨。一篇报道具有思辩性,是指该报道通过对某一事件、现象、问题、趋势的思考、分析,能提出重要的、新鲜的、有启示意义的结论。思辩性的报道,从内容上看,仍重点不在报道新闻事件的动态和过程,而在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入的理性分析,揭示出某种内在的规律、趋势。换句话说,思辨性的报道主要不是报道“这是怎么一件事”,而是揭示“这件事说明了什么?有何意义?”从形式上看,思辩性报道大多是深度报道,而不是消息或新闻通讯。从时效性看,消息或新闻通讯都要求尽快把新闻事件报道出去,时效性是它的生命,而思辨性的报道虽然也注意新闻时效,但一般都要在新闻事实报道之后,经过认真思考后才进行采写制作,有一定的滞后性。受众对思辩性报道的主要要求是能否提出新鲜、独到、深刻的观点,对时效性的要求次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