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天是幸福的脉搏,是生命的晨钟……如果你去问未满学龄的孩子,为什么喜欢春天,他会天真地告诉你:“春天有花、有草,还有小鸟,真好玩。”如果你去问田间耕作的老农,他会语重心长地告诉你:“春天是播种的季节,它能播种秋天的丰收。”如果你去向城里的人打听春天,他们会异口同声地回答:“一年之计在于春。在春天,我们新的蓝图又打开了。”春天为什么会受到如此的青睐?我常带着这样的疑问去思索,去探求,希望能有所发现,尤其是希望能找到春天对我们这代人所具有更深的意义所在。我常徜徉在人流中,寻觅在山野间,我也常常静静地…  相似文献   

2.
秋天的校园     
你去过塔寺小学吗?你知道塔寺小学在哪里吗?还是让我来告诉你吧。在丹阳中路中段路北,有一所学校,就是我们的塔寺小学。你走到我们学校门口,首先看到的是一个非常别致的不锈钢电动伸缩大门,进了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扇形的大花坛。秋天到了,花坛里盛开着五颜六色的花。黄绿相间的彩叶海棠像给这把大扇子镶了一道美丽的花边。紫罗兰布满了整个扇面,火红的一串红把扇面分成四份每份中间都有一两朵金黄色的朝鲜菊点缀,远远望去就像一把五彩洒金的大扇子。在鲜花的理石铺成的升旗台,旗台中央是一根十几米高的不锈钢旗杆,杆顶上鲜艳…  相似文献   

3.
宴无好宴     
自从革命与请客吃饭挂上钩后,宴请的频率日渐高起来,特别是城市的大街上,三步一饭店,五步一酒店便是明证。 笼统地讲,宴可分为公宴与私宴。具体地讲,公宴和私宴叉都有数不清的名堂。公宴有接风宴、饯行宴、庆功宴、贺官宴、答谢宴、会议宴,等等。至于私人宴请,总不外乎围绕着私事、私情、私人关系,等等,可谓无私无利不请宴。 宴无好宴,决非故作惊人之语。不说时下的公款吃喝被巧立了种种名目,私人宴请也正在大行其道。诸如入学、入党、提干、评职称、做手术、打官司等,不搞个酒宴是断  相似文献   

4.
烧好“家乡菜”办出“特色宴”江苏《射阳报》周如福新闻界前辈赵超构有过这样一段精譬的论述:“本地人爱读本地的人与事,可亲可信。地方性是别的报纸拿不去的东西,是本地特有的,是独家新闻,是绝对特色。”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甜不甜,家乡水;亲不亲,...  相似文献   

5.
春天让人们想到绿色和生命。而此刻,南斯拉夫的春天,中国人的鲜血染红了贝尔格莱德的天空,热泪浸透了神州大地。三个如花的生命在北约导弹的轰鸣声中被击得粉碎,其中许杏虎31岁,朱颖28岁,生命之花才刚刚绽放,就凋落在最黑暗的午夜。 初识“虎子” 认识许杏虎是在一个春天的上午。办公室里走进一位高个子的年轻人,瘦瘦的,戴着眼镜,说话轻声细语,给人一种文弱的感觉,他轻轻地自我介绍说,“我叫许杏虎,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是学塞尔维亚语的,小语种。”  相似文献   

6.
河北日报的言论专栏“杨柳青”已经坚持了17年之久,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和信赖。“杨柳青”的主笔储瑞耕关于评论创作有一个形象的说法:“到现实生活中去,撷取一朵又一朵、一片又一片带着露珠的鲜花和嫩叶,编织成理性的花环,再献给读者。”此说法简称“花环论”。“花环论”是储瑞耕在评论创作方面的独到理念,也是储瑞耕主持“杨柳青”专栏17年来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一朵鲜花.一朵绚丽的鲜花.绽放在一个被萋萋荒草掩没的坟头上.收集在一个因地震而失去母爱的15岁女孩的QQ空间里… 电脑前的我,每次凝视着这张相片,都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  相似文献   

8.
秀人 《新闻三昧》2005,(3):28-28
《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11月1日刊登新华社哈尔滨电说,据《新晚报》报道,1O月20日晚记来到哈尔滨南岗区一家饭店,这里开办了“胎盘宴”,胎盘是花钱从医院买的。对此,一些市民认为如今是市场经济了,人们越来越追求营养美味,饭店之举无可厚非;另有一些市民则认为,胎盘毕竟来自人体,让它上餐桌总觉得不是那么回事儿。有关专家认为,胎盘没有神奇的大补功能,因其所含激素不同,盲目“进补”反而会带来不良结果。  相似文献   

9.
情人节卖花     
情人节的第二天,一个同学的MSN的名字改成了“地铁里挤满了情侣和鲜花”。鲜花与师哥美眉交相辉映,这样的场景非常感人。我突然想起了七八年前我在南方上大学的时候,寝室里的姐妹们“遭遇”情人节。  相似文献   

10.
7月10日央视经济频道暑期“播出季”正式登场。届时,两场大型的电视选秀活动《全家总动员》和《梦想中国》将宛如两朵鲜花在这一“季”尽情绽放。  相似文献   

11.
“宴友思”产品一面世,即以它方便、营养、美味的品质,在陕西、在大半个中国卷起了一股“宴友思”潮。 最能反映这潮势的,莫过于下面这些看来枯燥,却咀嚼有味,使人振奋的数字了。 第一组数字是年销售收入:1993年5700万元,1994年突破亿元大关,1995年超过两亿元,1996年一季度已达一亿元,预计年底将冲破3亿元的堤坝。 第二组数字是热制品的日加工量:1993年1000袋,1994年1万袋,1995年3万袋,1996年6万袋。 即就是这样的增长速度,仍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销售一直呈现旺势,至今成品库无存货。  相似文献   

12.
“梅破知春近”,春临草木新。已是桃花绽蕾时,自有踏春人。 1985年3月,暖风融融,梅破草绿。古城西安像一片初醒的桃林,株株新芽吐翠,枝枝含苞待放,预示着未来是一派叶茂果繁的丰收景象。观一花之淑姿,知百花之争艳。在那春意盎然的桃林里,我兴致勃勃地欣赏了陕西重型机器厂这株蓓蕾初绽的桃花,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还是在人们“摸着石头过河”的日子里,陕重厂和广州、昆明重机厂成立了“中国三城公司”,迈出了横向联合的第一步。筹建了年产八千吨的啤酒厂,试  相似文献   

13.
风雨送春归     
1979年1月2日,“文革”结束未久,在刚恢复工作的文联举行的迎新茶话会上,十年浩劫中受到残酷迫害的相声演员侯宝林听完甫任中宣部部长胡耀邦的讲话后,兴奋地说:“党的宣传部要做我们的‘服务站’了,我诗兴大发。诌了四句打油诗:‘春天又来到,鲜花需水浇。既要施肥料,也要施农药。’”  相似文献   

14.
我对佛许愿你永远快乐,佛说不行,只能四天,我说春天夏天秋天冬走佛愣:两天,我笑:黑天白天;佛惊:一天,我大笑:生命中的每一天!新春快乐!  相似文献   

15.
当人们进入梦乡的时候,他不知疲倦地在书谷中跋涉。他坚信“只要攀登,山总在脚下”。去年,中国新闻出版社推出他撰著的《新闻编辑的功能》,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前所长商恺为书作序说,“这一研究成果,为繁茂的新闻学苑又增开了一朵鲜花”。今年,武汉大学出版社又出版他的新著《新闻采写新思维》。中国地市报研究会顾问向村在“序”中说他是“地市县报中勇于实践并结合理论研究的佼佼者”。  相似文献   

16.
特点要鲜明     
我跟“老报道”们写稿件,发现他们都有一个职业习惯就是抓特点、写特点。这大概也是他们的稿件源源上报的一个诀窍。一大片绿草中的一棵草很难引起人们的注意,但这片绿草中冒出了一朵红艳艳的鲜花,就令人心驰神往。原因就在于鲜花和草的对比中显示出了鲜明特点。写稿的道理也一样,例如,一个战士犯了错误,班长程小强从排告到营里,按  相似文献   

17.
泉州,我们祖国有名的侨乡,我终于见到她了。进入泉州城,映入眼帘的是花,宽阔的公路快车道两边,火红,火红,鲜艳的花,比暮春三月江南的杜鹃更红的花,是扶桑,也有“牡丹”,泉州人叫它“牡丹”,是花象牡丹。在泉州的办公楼前,在开元寺,在街道上,满眼是扶桑,“牡丹”,还有三角梅,上海见不到的可爱的小红花——三角梅。深秋季节,泉州正是春天哩! 在厦门,人们送给我一份刚刚出版的《厦门釆  相似文献   

18.
1940年冬。一架银燕,腾空而起,冲破重庆的沉沉迷雾,越过乌蒙山的群山之巅,沿着牛拦江河谷,降落在昆明的机场上。春城的冬景,仍然如春天般的秀丽多姿。天空碧蓝,阳光明亮;气候温暖,鲜花似锦。“啊!多么宜人的气候。”范长江走下飞机的舷梯,向迎接他的友人,感叹地说:“如果重庆的政治气候也象这般宜人,那多好啊!”友人们点头同意他的话。接着,大家相对大  相似文献   

19.
自九年前的春天;看到她那张如花的笑靥,就开始紧紧牵住了她的手,再也没有松开。那是一个月光如洗的晚上。汽车经过大半天的巅簸几乎巅散了我的架子骨。一进招待所、我连洗漱都懒得动,便使劲把自己摔在了床上。咦!背下像是一块比床垫要硬些的物件,抽出一看,是一本《新闻与成才》。我信手打开,漫不经心地一页一页地翻将下来,一页、两页、五页过去了,书里那一页一页的内容像一朵朵绽开在纯情少女脸上的花儿,紧紧地扯住了我的月光。当时我清晰地听到了自己胸腔里咚咚的心跳声。“采写体会”里,一条条的心得体会闪现着理性的光辉;“…  相似文献   

20.
刘心武在人们印象中首先是个著名作家.并且在“红学”研究、建筑评论以及散文方面也有所造诣.他曾把这四个领域比喻为自己在后花园栽的四棵树:小说树、随笔树、红学树、建筑评论树。“我亲眼看到我栽下的这四棵树,它们在我的侍弄下茁壮成长.使我得以春天嗅着花香入睡,秋天品着果实赏月,惬意之至。”其实,除了“侍弄这四棵树”之外,刘心武还有长达十几年的编辑生涯.其中尤以与《人民文学》的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