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王东问:《与朱元思书》是怎样描写奇山异水的? 《与朱元思书》的二、三两节描绘了富春江的奇山异水。那么,作者是怎样描绘奇山异水的呢? 在第2节,作者抓住了“异水”“清”、“急”的特点来描写。作者先写水之清澈的静态:“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你看看,水是那么晶莹透彻,可以一眼望到底。连那倏忽来往的游鱼、累累细石,都看得清清楚楚。这里,作者用“缥碧”写江水之色。用“千丈”写江水之深,用“见底”写江水之清。用游鱼可数,衬江水之明净;用细石可见,衬江水之清澈。所以,前两句写出了富春江江  相似文献   

2.
教学《小石潭记》可从标题入手。提两个主问题。1.“说”标题。先说标题中的“石”字。说说从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个小小的“石”潭?明确:①出现“石”字的句子:a.全石以为底(潭水清澈见底);b.卷石底以出;c.影布石上……②没出现“石”字的句子,如“凄神寒骨”。柳宗元为何神骨凄寒?除作者心境忧伤、悲凉外,还因作者是坐在阳光少见(“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石”潭上。又如“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鱼儿历历可数,说明潭水清澈;水之所以清澈,就因为这潭是石潭,不是泥潭。如果是泥潭,鱼儿们在受惊之后,有些就会往泥层里钻,…  相似文献   

3.
东坡赤壁     
“东坡赤壁”座落在长江之滨的黄州赤鼻矶上。《黄州府志》记载:“崖石屹立如壁,其色赤,亦称赤壁。”从前江水流经矶头。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作过形象的描绘:“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迄今崖石上还留有篙点和冲洗的痕迹。唐代前后,赤壁就是游览胜地。  相似文献   

4.
九年制义务教材小学语文第四册(人教社编)“归类识字”(一)中有这样一句:“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我们的祖国山青水秀。”笔者翻阅了好几表辞书。在《现代汉语词典》上只列有“水清水秀”,在释文“形容风景优美”之后注明“也说山明水秀”。在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的  相似文献   

5.
一、形近换用(一)作为声符的“耍”、“需”、“(而而)”《名义》P5:“{瓀}瑌,如兗反。(王而而),同上。”(为便利排版,本文凡《名义》篆文均以{}内隶定字表示)这一条中,撇开书体差别,实际上字头楷字“项”统领了两个异体。三个字《说文》都没有。《玉篇》:“瑌,如兗切?渡胶>吩?‘状(月者)之山,其上多瑌石。’”今本《中山经》文作“礝石”。关於“瑌”、“礝”等字的通用关系,可能要从《说文》的“碝”说起。《说文》、《广雅·释地》均以“石之次玉者”训  相似文献   

6.
用“清澈”而不用“清彻”《现汉》:“[清澈]清而透明:湖水一见底。也作清彻。”《新华》只收“清澈”。《大词典》均收,未分主次。词频统计:清澈443,清彻4。宜以“清澈”为规范词形。(参见“彻底”条) 用“情愫”而不用“情素”《现汉》:“[情愫]<书>①感情:朝夕相处,增加了他们之间的~。②本心:真情实意:互倾~。‖也作情素。”《新华》《大词典》均以“情素”为主条。《辞海》只收“情素”,注  相似文献   

7.
东坡赤壁位于湖北黄州,原是长江边上的一座小山,崖石赭赤,状如悬鼻。《水经注》称之为“赤鼻山”。“矶头赤壁当天倚,下有山根插江底”(明李东阳:《赤壁图》),因又名“赤鼻矶”。《大明一统志》说:赤鼻山“屹立江滨,截然如壁而有赤色,亦称赤  相似文献   

8.
下面两段话中黑体字的成语均用错了:(1)其实,在《泰坦尼克号》真正进入影院之前,林立街头、地铁灯箱的美轮美奂、飘在大街小巷的《我心依旧》的清澈旋律已经足够让人心旌摇曳。——《中国青年报》(2)据了解,新措施推出一周,而“半途”提出退票的则凤毛麟角。目前有一些影院考虑效尤,以期新的一年更上台阶。——《羊城晚报》例(1)便用了“美轮美奂”这一成语,由于作者未能明了这个成语的含义及适用对象,用错了。“美轮美奂”现用来形容房屋高大华丽。轮,轮囷(qǖn)的简说,形容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阿房宫赋》有一句“钉头磷磷”,编者在课本222页注释为:“[磷磷]水中石头突立的样子。这里形容突出的钉头。”该注的依据,大概是来自刘桢《赠从弟三首》:“泛泛东流水,磷磷水中石。”《辞海》注:磷磷,水中见石貌。音为阳平(línlín)。课本注者以为是石头突立水面之貌。其实,“水中见石”是言水澄澈,石可见,不是水中石头突立的样子。刘诗亦有所本,《文选》此句李善引《毛诗》曰:“杨之水,白头磷磷。”毛苌传曰:“清澈也。”由此可见,把“磷磷”释为“水中石头突立的样子”似不妥。“磷磷”…  相似文献   

10.
南朝梁代刘勰在《文心雕龙·事类》篇中说:“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这里所说的“事”,指材料,“义”指文章的主旨,“据事以类义”,即用材料来表现主旨。宋代的魏庆之在《诗人玉屑》中说:“杜少陵(即杜甫)云:‘作诗用事,要如禅家语,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此说,诗家密藏也。”这句话是说材料和主旨应如盐和水一样相溶,达到妙合无痕。清代的魏际端在《伯子论文》中说:“用故事须如讼人告(?)证,又如一花一石偶然安放。否则穷人补衣,但贴上一块而已。”材料和主旨不能很好的融合,就像在衣服上打补丁,看起来不协调。  相似文献   

11.
鱼翔浅底吴均《与朱元思书》有“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句,直状水清之景。郦道元《水经注·洧水》:“绿水平潭,清洁澄深,俯视游鱼,类若乘空矣”,又《水经注·夷水》:  相似文献   

12.
简帛文字考释札记(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阜阳汉简《万物》”有如下二条: 石番之令弱(溺)不遗也。(W003) 石番,彘膏已囗囗。(W021)阜阳汉简整理组注释(4)说:石番,《神农本草经》有“石帆”,主治石淋。 捷按:“石帆”主治石淋,与W003简的“石番”用以“令溺不遗”功用主治并不密合,且古音“帆”在侵部, “番”在元部,虽同为双唇音,但韵部相隔,因此简文“石番”未必就是《神农本草经》的“石帆”。今谓”石番”应读为“石礬”,疑即“礬石”(亦作“樊石”)异称。“礬石”,马王堆汉墓帛书《养生  相似文献   

13.
《石钟山记》(中师《文选和写作》第四册)是苏轼散文名篇,长期作为中等学校的传统教材。《石钟山记》是一篇具有考察性质的游记。在考察过程中和文章的结尾作者一连用了三个“笑”字。这三个“笑”字笔者认为各有妙用,是值得研究的。第一“笑”是作者和同游者初到石钟山访问寺僧时出现的。文中写道:“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在此之前,对石钟山命名主要有两说:一是北魏郦道元的“水石相  相似文献   

14.
石船山考     
石船山历来被认为是王夫之晚年隐居的地方,但它的确切位置在许多有名的图籍中都没有记载,求之地方志也众说不一,如乾隆《衡州府志》(光绪补刊本)卷6《山川》说:“船山在(衡阳)县西一百二十里。”嘉庆《衡阳县志》卷5《山川》说:“舡山,在城西一百二十里,山有石似船,乡贤王夫之筑室其下,颜曰‘湘西草堂’”;卷25《古迹》则说:“湘西草堂,在金兰乡九都石舡山下二里许,王薑斋(王夫之别号)著书  相似文献   

15.
一、绪论何谓伦理?《说文解字》说:“伦,辈也。从人,仑声。一曰:道也。”“理,治玉也。从玉,里声。”《毛传》说:“伦,道。”(《诗·小雅·正月》)“理,分地理也。”(《诗·小雅·信南山》)《汉语大词典》说:“人伦道德之理,指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中文大辞典》说:“伦类理分也。人伦道德之原理。”由此看来,伦理就是人与人相处中的行为准则以及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指南录)后序》一课的课后练习,要求给“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一句中的“间”注音,教学参考书所给答案是jiàn,这是错误的。“有间”的“间”有两读,一读jiàn,一读jiàn。先说“有间(jiān)”。表时间,意思是有顷,有一段时间。《庄子·达生》:“扁子入,坐有间,仰天而叹。”《史记·五帝本纪论》:“《书》缺有间  相似文献   

17.
“盗泉”一语,最早见于《尸子》(战国尸佼著)一书,据该书的记载:“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后来《水经·洙水注》(郦道元著)亦记载:“盗泉……仲尼不漱,即斯泉也。”特别是《后汉书·列女传》(范晔著)中的《乐羊子妻》有“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因被选入初中教材更是尽人皆知。因为“盗  相似文献   

18.
词律简说     
词本是配乐的歌词,《旧唐书·音乐志》称为“胡夷里巷之曲”。《梦溪笔谈》说唐代天宝年间“乐奏全失古法”,除了保留汉魏以前的古乐外,还将汉魏以来的民间乐曲与西域音乐(即我国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的音乐以及从中亚细亚和印度传入的音乐)交融而成一种新的乐曲。为了配合乐曲的谱子来填作歌词,于是渐渐产生了词的创作。有人考证,词最早来源于隋代。《碧鸡漫志》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词源》也说:“粤自隋唐以来,声诗间为长短句。”《乐府诗集·近代曲辞》首先列入隋炀帝和王胄作的《记辽东》,句式声韵就是词。《隋书·音乐志》也  相似文献   

19.
《小石潭记》中有“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句。关于“清洌”的注释,很多版本都释为“清澈”。①统编教材初中语文第四册,注为:“清澈”。②教育部委托五省(区)编写的教学参考书中译为:“清澈明亮”。③《中学古诗文对照注释》(广西民族出版社)注为:“清澈”。我以为以上注释不够全面,“洌”在通常情况下当“清”讲。《说文解字》释“洌”为:  相似文献   

20.
一请看《小石潭记》的一个教学设计片断:请同学们各自选择下面的话题”,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根据课文内容准备一段话,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小石潭”的“小”·“小石潭”的“石”·“小石潭”的“潭”·“小石潭”的“水”·“小石潭”的“清”·“小石潭”的“秀”·《小石潭记》中的“近与远”·《小石潭记》中的“色与光”·《小石潭记》中的“动与静”·《小石潭记》中的“虚与实”·《小石潭记》中的“景与情”·《小石潭记》中的“乐与凄”·《小石潭记》中的“镜头与画面”·《小石潭记》中的“对比与烘托”·《小石潭记》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