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吃"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中存在着大量与"吃"有关的隐喻,当然,英语中也存在许多与"吃"有关的隐喻。本文将运用认知语言学相关知识对英汉语中与"吃"有关的隐喻进行对比。虽然,曾有人研究过英汉语中与"吃"有关的隐喻,但却很少有人分析英汉语中与"吃"有关的隐喻的主要区别及其成因。本文旨在通过对英汉语中与"吃"有关的隐喻类比及其成因分析,促进英汉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2.
"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汉语有许多由"吃"组成的词和短语。如"吃力"、"吃惊"等,早已成为日常用语,但在使用这些说法时,人们并没有意识到其中的隐喻性表达。对具有隐喻意义的"吃+X"短语进行归纳,并对吃的不同义项进行概念隐喻分析,拟刻画出"吃"的隐喻意义关系图,探索汉语"吃"的隐喻。  相似文献   

3.
李惠  曲维光 《文教资料》2009,(18):197-201
动词"吃"是一个高频性的常用词,表示动物尤其是人类的基本生理功能.本文以动词"吃"组成的短语为隐喻考察对象,通过隐喻现象的形式化描写,探求语义规律,并基于隐喻性词义生成和演变的仙人掌发展模型,尝试构建动词"吃"的隐喻体系.  相似文献   

4.
概念隐喻是人类普遍的思维和认知方式,通过对英汉语中"吃、嚼、吞或咽、消化、喂、品尝"等一系列有关消化范畴动词的思想概念隐喻进行语料库研究发现:汉语消化范畴动词的思想概念隐喻和英语一样有着丰富的表达,但"吃"的下义词在表"获得思想、观点是吃"上较英语丰富;汉语几乎不用"喂"表"传达"这一隐喻义;消化范畴动词投射到思想概念域在英汉语中都成系统性.  相似文献   

5.
自古以来,"吃"作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已经超出了它仅仅维持生存的含义。在人类发展的历程中,汉语"吃"和英语"eat"衍生出了很多其它的含义。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和认知方式,已经深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通过汉语"吃"和英语"eat"的隐喻对比分析,可以试图探究两种语言在"吃"文化方面的差异及差异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体验哲学是一种全新的非客观主义哲学思潮,它强调身体经验在认知加工和语言表达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以体验哲学为视角来研究英汉"吃"族词汇中的隐喻现象,比较并分析了英汉"吃"族词汇隐喻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7.
《滁州学院学报》2014,(4):97-98
韩金广提出在某一语料中"吃公款"搭配的转喻理据是"以食物的来源转喻食物"。本文认为这一提法不正确并分析了原因,同时指出该例中"吃公款"成立的原因在于"吃"语义的转变,其认知理据是概念隐喻。  相似文献   

8.
人类特有的"吃"文化造就了"吃+NP"构式极强的能产性。基于认知语言学原型范畴论及其核心观点:现实—认知—语言,"吃"的所有构式被分为原型义("吃+NP_f")和引申义(吃+NP_(-f))~①。所有的引申义都是以原型义为圆点,以转喻机制为其首选和核心机制,按照转喻→转喻、隐喻混合体→隐喻路径机制,由中心向四周辐射衍生而来;"吃+NP"构式的施事论元在随着原型义向引申义转换扩展中,也经历了从有生性到无生性的转换;根据"吃+NP"构式的演变机制路径之特点,我们对词典里"吃"的八种释义重新排序。  相似文献   

9.
"我是回民,我不会吃你的",这句话中蕴涵着深刻的隐喻意义。本文从隐喻意义的识别和推断,对隐喻理解过程中意义的模糊性和民族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汉语中“吃”的隐喻意义利用“人体是容器”这一概念隐喻。本文尝试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从认知角度分析汉语中与“吃”的动作有关的隐喻,力求以新的视角探讨语言与文化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