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和晋文公称霸的事,你可以讲给我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没有谈到齐桓公和晋文公称霸的事的,因此后代没有传闻,我没有听说过。大王如果一定要我说,那就谈谈王道吧!”齐宣王问:“要有怎样的道德才可以实行王道呢?”  相似文献   

2.
孟子是战国时期有名的雄辩家,文章笔锋犀利,善于诱敌深入,让对手在二元之中做选择,就是一个重要的手段,这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可窥一斑。试看第一道选择题:齐宣王欲称霸天下,想向孟子请教些强国之道。孟子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孟子所出的选择题是:我不知道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之事,我只明白用王道治国的道理,您看,我可以替您讲点什么呢?对于想强国称霸的齐宣王,很想得到孟子这样的智者的辅助,他自然只能选择后者。如何行王道呢?首先要有基础,那就是一颗仁爱之心。孟子出了第二题:“臣闻之…  相似文献   

3.
孟子的论辩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桓晋文之事》以对话的形式记述了孟子说服齐宣王放弃霸图而施行仁政的过程,但实则是作为臣子的孟子和作为国君的齐宣王进行的一场辩论。我们知道,古代的君臣关系是“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没有是非可辩,没有道理可讲,君王的话是金口玉言,就是真理,所以孟子想在论辩中取胜绝非易事。但他终以如簧巧舌使齐宣王打消了称霸的念头,接受了孟子的主张,这足以证明孟子的论辩艺术多么高超。下面我们就来品味一下孟子的论辩艺术。一、巧转话题,以抒己见文章一开头,齐宣王就提出想听听齐桓公和晋文公称霸的事,孟子敏锐地意识到宣王想效法齐桓公而…  相似文献   

4.
本文据《左传》《国语》《孟子》《史记》等古籍 ,朱熹《四书集注》、焦循《孟子正义》注疏以及今人杨伯峻《孟子译注》、董洪利《孟子研究》等著作 ,为高中第五册“孟子专辑”五章内容提供相关简明背景材料 ,以期于教学有助。桓文霸业《齐桓晋文之事》关涉齐桓公、晋文公 ,他们是春秋时代两个最著名的霸主。齐桓公名小白 ,公元前 685—前643年在位 ,在春秋政治舞台上活动时间为 43年。齐桓公的霸业主要表现在 :第一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论语·宪问》)。很长一段时间内 ,齐桓公以东方集团国家盟主的资格 ,多次主持会盟。这些会盟以…  相似文献   

5.
背景链接 春秋时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群雄并起。继齐桓公之后,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相继称霸。秦、晋与楚国之间的长期征战让双方及中原地区的各个诸侯国都疲惫不堪。位于东夷之地的吴国趁机壮大起来.并有了称霸诸侯的野心。  相似文献   

6.
《齐桓晋文之事》以对话的形式记述了孟子说服齐宣王放弃霸图而施行仁政的过程,但实则是作为臣子的孟子和作为国君的齐宣王进行的一场辩论。我们知道,古代的君臣关系是“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没有是非可辩,没有道理可讲,君王的话是金V口玉言,就是真理.所以孟子想在论辩中取胜绝非易事。但他终以如簧巧舌使齐宣王打消了称霸的念头,接受了孟子的主张,这足以证明孟子的论辩艺术多么高超。下面我们就来品味一下孟子的论辩艺术。  相似文献   

7.
一《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梁惠王上》当中的一章。这篇文章充分显示了孟子的辩才,是《孟子》中很有代表性的、脍炙人口的篇章。孟子要说服齐宣王放弃霸业,以王道统一天下,难度是很大的。因为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本来就是诸侯之间争战不息、兼并不已的时期,而齐宣王即位的第二年,就大败魏军,杀庞涓,俘魏太子申,韩、赵、魏的国君都朝齐于博望。此时的齐国,已是东方的强国。齐宣王一心想要效法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称霸于诸侯。而孟子是这一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主张的是行仁政,以“德”服人,反对兼并战争,用王道…  相似文献   

8.
孟子以人与禽兽之别、同类意识为理论依据,阐发了他的性善说,与此同时.他也强调了加强后天道德修养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孟子的性善说所蕴含的思想对今天的道德对建设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天命观是孟子学说的重要内容。孟子的天命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形成的物或事,以及其后的某种力量,具有超越性和不可把握性,人只能顺应之。具体来说,天命论包括道德形上学、命定论和民本思想等三方面。孟子通过天命论建构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道德宗教,使儒家学说具有了超越性,为社会朝良性发展指明了道路,他的民意为天命的思想也构成了中国民主思想的来源。  相似文献   

10.
齐桓公和晋文公皆非嫡长子,而晋文公的经历更坎坷;齐桓公假王命号令诸侯,晋文公则既要行霸王之实,还要行霸王之名;两位霸主征服诸侯都靠武力,但齐桓公则比晋文公更摆出礼仪的姿态;两位霸主皆任人为贤、心胸豁达,但齐桓公晚年却不听管仲之言,致使有惨死之祸。  相似文献   

11.
一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开头一处,用的是歪曲事实,制造论据的诡辩方法。当时,孟子去见齐宣王。齐宣王开口就问:"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为求在列国竞争中脱颖而出,齐宣王向往霸道,想向齐桓公、晋文公学习,希望能用法家学说来富国强兵,这也是情理中的事。但这一问对孟  相似文献   

12.
一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开头一处,用的是歪曲事实,制造论据的诡辩方法。当时,孟子去见齐宣王。齐宣王开口就问:"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为求在列国竞争中脱颖而出,齐宣王向往霸道,想向齐桓公、晋文公学习,希望能用法家学说来富国强兵,这也是情理中的事。但这一问对孟  相似文献   

13.
背景链接 春秋时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群雄并起。继齐桓公之后,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相继称霸。秦、晋与楚国之间的长期征战让双方及中原地区的各个诸侯国都疲惫不堪。位于东夷之地的吴国趁机壮大起来,并有了称霸诸侯的野心。于是,吴国向天下招揽人才。孙武本是齐人,到吴国之后成为大将,为吴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把...  相似文献   

14.
晋文公即位前曾有过十九年的政治流亡生涯,饱尝颠沛流离之苦,但是,由于他身边始终有一批忠实且颇具能力的追随者,所以他历难弥坚,流亡生涯反而成为他政治磨练的课堂,为他最终归国即位、称霸诸侯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其追随者中,为后世史家津津乐道的是“五贤士”,他们的忠贞、才干不仅成就了晋文公对君位的追求,而且还塑造了春秋一代霸主。  相似文献   

15.
春秋时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群雄并起。继齐桓公之后,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相继称霸。秦、晋与楚国之间的长期征战让双方及中原地区的各个诸侯国都疲惫不堪。位于东夷之地的昊国趁机壮大起来,并有了称霸诸侯的野心。于是,吴国向天下招揽人才。孙武本是齐人,到吴国之后成为大将,  相似文献   

16.
据说古代孟子的母亲倪氏.很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孟子从小丧父,家里很穷,住在郊外的乱坟岗子附近。看见人家祭祀,他就学着祭祀玩,看见人家埋坟.他也学着挖坑埋坟玩。孟子的母亲发现孩子的模仿力很强.但是这种环境不利于孩子成长,于是决定搬家。他们离开荒郊,搬到闹市去住。市场上人来人往.小商小贩沿街叫卖,孟子也学着小贩子的叫卖声吆喝着。孟母觉得这个环境也不利于孩子的教育.于是又搬家了。第三次搬到了学校附近。学校里读书、行礼,孟子也学读书、行礼。倪氏高兴地说:“这才是适合我们居住的地方。”母子俩便在这里定居下来。后来孟子成为古代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这与他从小接受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7.
“躺下睡不着.坐着直打盹:近事记不得,远事忘不了。”这段对老年人的形象经典概括出自王炳照先生之口.提到王炳照先生,如果你是北京师范大学的,你一定知道。他身材魁伟.面容慈祥,就像一本厚重的书籍,即使不说不笑,也刻绵长。我们有幸听过他的中国教育史课,他对经典教育著作的熟悉程度让人吃惊,出口就是一大段《论语》、《孟子》或是别的经典作品中的篇章,你翻开书对去,绝对是一个字都不差.  相似文献   

18.
历史上讨论孟子的师承,因为史料的缺乏,而始终没有定论。不过相对而言,子游、曾子、子思显然是孟子师承一事上之关系重大者。《孟子》一书,作为孟子研究中最重要、最可信的文献,对这三人俱有引述。通过对这些文字的具体分析,可以发现《孟子》书中对曾子的引述最多,涉及的内容多与儒家的重要思想观念相关联;而引述子思,孟子多是借其君师的地位来谈重士尊贤的问题;至于子游,至少在《孟子》这本书中,孟子对他缺乏认可。  相似文献   

19.
西汉中期,董仲舒在批判地继承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的基础上,阐明了自己对人性的认识:性未善;教而后善;性三品之分;义重于利。他的人性论观点是对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的综合,它的提出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对后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0.
孟子(约前372—前289)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战国中期儒家学派代表,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因发展孔子学说,曾被尊为"亚圣"。孟子论"乐",是以"仁""义"为其内容。他说:"仁之实,事亲事也:乐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孟子·离娄章句上》)因此,孟子实际上是将伦理道德的完善与精神情感的审美体验结合在一起,从而是他的"乐之实"不仅具有伦理学的意义,同时也具有美学的意义。这同孔子一样,是将伦理道德的实现纳入"乐教"也就是美誉的轨道,寓教于乐。寓理义于情感愉悦的体验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