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成 《华章》2011,(10)
笔者认为,对鲁迅的研究,应该以人的生命本身为基点,以人本身为基点,把鲁迅对人的关怀内在于学术研究中,内在于我们当下的时代精神中,引发对如何建设人的思考,展开建设人这个漫长的事业,而不只是轻描淡写地指出鲁迅具有人道主义精神,这才是对"鲁迅精神"的真正的继承.这是时代赋予的责任.  相似文献   

2.
关于生产力的内在本质理解,长期以来国内多数教科书、论著都是从单一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去论述的,这种单一的"关系"解释混淆或等同为人的实践的对象性活动关系的其中方面.这不符合马克思的经典原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早就指出了人的"共同活动方式就是'生产力'"的论断.实际上,在现实生产的实践关系上,马克思是从"人与人的关系"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有机统一的总体关联上去理解生产力的,并且强调人的实践的矢量性,必须把生产力作为人--主体发展的能动表现和展开出来的本质(社会)力量的规定去理解,即从"人与自然的关系" 表现为"人与人的关系"这样一种人的本质规定去理解,而不是单一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不断改革和创新是高校"两课"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内在规定性。在新的历史时期,增强"两课"教育的实效性仍然是"两课"教育改革的重点问题。要切实增强"两课"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把以人为本的要求贯彻到"两课"教育中去,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树立新的"两课"教育理念,建立新的"两课"教育模式,采用新的"两课"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4.
"以人为本"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物"的关系.西方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在回答"人"与"物"的关系时都有其局限性.科学发展观科学地回答了"人"与"物"的关系.当前教育无论从微观还是宏观来讲都还未做到真正的"以人为本".因此,新时期以人为本教育要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发展中的个人自主性与社会规范性的矛盾关系、学生发展中现实生活与未来生活等诸多关系.  相似文献   

5.
人们总是骄傲地将21世纪定义为知识经济的世纪、数字化的世纪、竞争全球化的世纪,却每每忘了它首先是"人的世纪",是要求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世纪。人被教育所"奴役",人在教育中"消失",这也许是当今教育的最大悲哀。直面21世纪的教育,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最首要的都是把被"奴役"的人解放出来,把失落的人找回来,让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  相似文献   

6.
救救孩子”是鲁迅对改变受传统封建礼教压迫的孩子命运的呐喊,家庭教育思想是鲁迅教育思想中的一笔宝贵财富。本文从鲁迅家庭教育思想中的儿童观、目的观、教育的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并针对当前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和误区,谈谈鲁迅家庭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相似文献   

7.
大美术是对美术界定的修正,其外在尺度体现在视觉艺术范围的把握,其内在尺度在于更符合"人"的规定,具体实施体现为艺术的生活化或生活的艺术化.大美术教育主张视觉艺术课程统整、与生活相关联,要求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教师的人文需求,倡导"人的中心论",改革美术教育诸环节,把"全人"作为最高的教育目标,从而构建和谐的社会和具有意义的人生.  相似文献   

8.
"生活教育"学说是陶行知教育思想最核心的内容,"以人为本"和"以生活为本"成为这一学说最显著的特征;为了"人"的教育反映了陶行知先生的高尚人生境界和教育家情怀,其饱满的激情与丰富的内涵,其前瞻性、科学性和本土性、实践性特点,不仅成为中国教育史的重要精神财富和理论宝库,并且对于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现代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战略更具有指导性、应用性意义.  相似文献   

9.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发展。但在实践过程中,教育却把人异化为知识的容器和经济发展的工具,背离了其关注人的发展之目标。为了改变教育异化人的现状并促进人充分、自由地发展",教育即游戏"理论范式应运而生。"教育即游戏"的理论范式具有生成性的课程观,平等、信任的师生观",对话式"的教学观,多元、发展性的评价观,它不仅引导人关注人的发展,而且从范式的高度规范了教育应该以人的发展为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0.
"为什么孩子们作文中的母亲都是一个模式?别让孩子从作文开始'第一次撒谎'!" "小学习作教育形式陈旧,多年如一日的'审题'选材'立意'组材'评改'训练机械、乏味、无趣,作文教育的'解剖主义暴力美学'正在无情地摧残着孩子的天性!"  相似文献   

11.
学校教育主要以集体教育为主,因此班级里"听话的孩子"相对较多."听话的孩子"乖巧懂事,个体数量占班级人数的比重较大,这样的学生往往在集体教育中容易被忽视,其潜在的个性没有得到更好地发展.文章主要针对"听话的孩子"的个性特点,分析他们的缺陷,充分挖掘他们的优点,以探究有效的教育策略,帮助"听话的孩子"更好地成长.  相似文献   

12.
一个"差生"辍学也许算不上什么新鲜的故事,但是,他那句绝望的呐喊--"你就把我当道错题叉叉了吧!"--多么让人揪心和惊惧!一个在"教育"面前丧失了自我价值感的孩子,他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还能找回自己的价值么?也许,他本来就没有价值?学习差、纪律差就是明证?!那么,什么是价值呢?"从生命的角度看'价值','价值'是与'可能'密不可分的,是某种或者某些内在的、蕴藏着的'可能',被人所发现,被人所开发、被人所利用,进而增强了人的生命力量、带来更好生活的'可能'……价值就是优化生命存在、增  相似文献   

13.
教育学中“具体的人”——现象学的视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抽象的人”是概念中的人,而“具体的人”是生活中、活动中的人,传统教育学仅仅把人当作概念对象来把握,因而是抽象的;教育现象学把人理解为生活世界中的感性存在,因而是具体的。关注“具体的人”即关注具体人的生存、生活与生命;研究“具体的人”强调指向教育生活体验,解释教育生活“文本”,面对教育事实写作。构建以“具体的人”为基础的教育学意在追求教育实践智慧,重视教育生活体验,珍视师生生命创造。  相似文献   

14.
人性关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意,是考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立足点.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强调的人性教化,西方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人神之争,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点"现实的人",都把人性作为一个重要的考察依据.  相似文献   

15.
教育感悟521:所有不把孩子当人的教育,无论多么花枝招展,都是坏的教育,因为教育的核心永远是人的发展。如教育家陶西平所说,在任何情况下都把人作为教育的目的而不是手段。你只有把人当成目的,他才可能有尊严。学生的发展永远是教育活动的目的,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鲁迅早在"五四"前夕,就发出了振聋发聩的"救救孩子"的呼声,到他逝世前二十天在《立此存照七》里再次呼吁"真的要'救救孩子',这'于我们民族前途的关系是极大的'!"这充分表现了他关心民族前途和国家命运的伟大而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鲁迅的一生,始终关怀儿童教育,尤其重视儿童文学.鲁迅可以说是我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开拓者、奠基者和建设者.他不仅猛烈地向一切残害儿童的反动势力、反动读物掷出了投枪而且亲自翻译介绍外国儿童文学作品,非常关注我国儿童文学创作的发展,为我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发生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人是教育的核心和旨归。教育的旨趣即在“成人”,所成之“人”即是“半岛似的人”、“整体的人”,而不是“岛屿似的人”。教育视界中人的生成,一则在于“人的解放”,二则在于人作为主体而生成,三则在于人与自然协调生成。  相似文献   

18.
'幸福'是人之生命价值理想状态的呈现,包含着道德与自由等意义关系。在传统伦理学框架中,对幸福的理解,主要是围绕'德福一致'展开的,它所认定的幸福就是最高的善,即一种依赖于德性的人性状态。启蒙运动以来,幸福逐渐被认为是基于人的内在需要和生命权利的追求,这种追求实际上体现了人之为'人'的价值特性,而且标志着人重返'人'自身...  相似文献   

19.
孩子的被吃与吃人是《狂人日记》揭露礼教制度弊害这一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刻揭示了"礼教吃人"的普遍性和残酷性。除此之外,它也是鲁迅先生将"礼教吃人"这一概念体验化、形象化的手段,使文化意义上的吃人化为具体可感的故事。"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这一设问显示出鲁迅先生对于启蒙前景的疑虑。但这种疑虑并非是对启蒙本身的否定,而是鲁迅先生对启蒙超出同人的深远认识:吃人的礼教制度不是靠一次急促的新文化运动就能完全颠覆,需要长期的韧性战斗。  相似文献   

20.
德育,从根本上说是育人.我们的德育工作要确定"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人作为主体和根本,把人的发展作为德育的根本出发点,充分认识和把握人的本性,从而理解并赢得人心,取得人的信任和教育的主动权,真正实现"通其情、达其理、导其行"的目的.因而,重视人文关怀,在中学德育工作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