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在语文教学中以前是“讲风”过盛,现在却是“煞讲风”有些过盛。因此,不少教师怕“讲”了;不少领导也以讲多讲少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是否改革了的一个重要标准。同时,因提倡“多练”,就出现了“堂堂练”,“课课练”,“课内练”“课  相似文献   

2.
一、教师讲的多、学生练的少教师讲风太盛,用教师的讲替代了学生的学,实际上是用教师的思维活动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成了封闭的容器,任教师“灌”、“塞”,把学生思维能力的发挥降到了最低限度。学生学过的知识没有得到充分的练习,缺少了内化过程,造成学生...  相似文献   

3.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碑于其;退、哀一葬篆羲{煞篱纂风@李峤!唐  相似文献   

4.
传统印象中,教师,是靠“嘴上功夫”吃饭,而语文教师,更被要求能说会道;评价一名教师.也常常是“会不会讲”“讲得好不好”。可见,“能讲”“会讲”之于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费时多,收效微”是小语教学的陈年痼疾,而下述弊端是造成小语教学效率长期低下的主要原因。1、讲风太甚:有的教师习惯于满堂灌,上课便滔滔不绝,一讲到底。学生没有思考余地,也解决不了心头疑难,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6.
“嗜讲”析弊黑龙江省讷河市四中陈有存语文课上,不少教师迷恋于“讲”,醉心于“讲”,甚至“嗜讲”成“痞”,喋喋不休,滔滔不绝。学一篇课文两三课时,几乎全被教师“讲”去了,学生没有时间认真读课文,没有时间记一点,背一点,然而,“讲”的效果并不佳。学生能力...  相似文献   

7.
该讲就讲     
由于“启发式教育”、“自主性学习”等理念的提倡,近几年的示范课、观摩课都是向着教师“导”、学生“演”的目标改革的。如果没有用上“学生分组讨论”、“多媒体”等新教法,就被公认是不成功的一堂课。而“教师以讲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被不约而同地否决了,以至于出现很多教师“不敢多讲”的情况。对此,笔者有话要说。  相似文献   

8.
噪音的启示     
“砰!砰!砰!”我正在认真地做着暑假作业,楼上又传来这扰人的声音。我立刻皱起了眉头:这恼人的声音哟,瞧我这好好的思路,又被打断了不是?这作业可怎么做呀!唉!最近,楼上那户人家正在装修屋子,每天都会“源源不断”地给我送来这样的声音,真是“烦煞人也”!哼,他们倒是颇有“坚持不懈”的精神,“风雨无阻”,从不间断嘛!真气煞本人!看来,这美好的暑假,还有我那一项项“宏伟”的计划,都要在这噪音中化为  相似文献   

9.
目前数学课还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讲风太盛”,教师唯恐讲不够;二是“华而不实”,不能突出训练重点和教学序列,结果造成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发展,教学效果不佳。对此,我认为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进行“改革开放”,教师应给学生创造“多动”的机会。 一、提供和谐的环境,让学生动情 传统的课堂,教师唯我独尊,学生循规蹈矩,连发言后坐下来都得要教师批准才敢,这样的课  相似文献   

10.
目前 ,在不少的阅读课堂上 ,要么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 ,学生只是安安静静地听 ;要么是教师连珠炮似地问 ,学生只是反反复复地答———很少有琅琅的诵读声 ,语文教学丢弃了自己的传统特色———“读”书 ,走入了教师讲风、问风太盛和学生“听”书、“答”书的误区。对此 ,我们提出 :让读书声回到课堂。强调把对读书的指导摆在第一位 ,变“以讲为主”、“以问为主”为“以读为主” ,做到“以讲带动读 ,以问促进读 ,以议加强读 ,以练巩固读” ,从而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各种实践活动。这里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以读为主”抓熟读 ,落实语言的…  相似文献   

11.
在学校里,我们经常能听到教师对学生这样的埋怨:“这个问题我都讲过很多遍了,你们就是不会做!”我们完全可以相信,教师对某个问题的确讲了很多遍,但学生也许照样学不会。究其原因,问题很可能在教师身上。教学不仅仅是一讲一听的关系,像交付一件东西那么容易,我交给你,东西就在你手里了。教师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如果教师讲了很多,学生没有学会,  相似文献   

12.
有一次到外校听课。一进教室,我就被“震”住了。那个授课的教师和我同龄,可是比我在课堂上的表现威严多了,学生也比我的学生规矩多了。课开始后,教师一直讲得有板有眼,学生也一直坐得整整齐齐,可见平时的训练有素。尤其是下课铃响时,教师的课还没讲完,全班学生竟然没有一点诧异的表情,就像没听到铃声一样,依然稳稳当当地坐着听老师讲。我心里不由暗想:这可是上午的最后一节课呀!这要是换了我的学生,一定会以为我今天耳朵失聪了,说不定会有人站起来提醒我:“老师,下课了!放学了!“  相似文献   

13.
通过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创造能力、思维能力等。在高中 ,化学实验虽然没有独立出来 ,但它的功能并没有减弱。有的学生平时考试化学科的分数很高 ,但高考时成绩就不理想了 ,我认为这与化学教师对待化学实验的态度有很大关系 ,例如 2 0 0 1年高考理科综合试卷中有一道关于“启普发生器”的问题 ,如果学生真正“见过”、“摸过”、“用过”启普发生器 ,那么 2 6分就会轻轻松松搞到手 ,但实际情况呢 ?该题全省平均分不足 1 0分 !误区一 “讲实验”代替“做实验”有的教师胆子小怕中毒、怕被腐蚀 ;有的教师担心…  相似文献   

14.
时下因交往的需要,偶而买点烟招待客人,虽不能绝对禁止,但也绝对不能任其形成“抽风”。目前“公烟私抽”的现象愈演愈烈,群众早就有一股不平之气,确实也该煞一煞“抽风”了。 “公烟私抽”正如公车私用、公款私存、公物私有一样,名曰姓“公”,实则为私。据报载,有些单位虽然没有什么钱,但按月按级别发给干部“工作烟”却积极得很,且这烟发得从不搞平均主义、大锅饭。单位的最高“头儿”发最高档的烟,其余的等而下之,其数量亦同“乌纱帽”挂勾,对此群众极为不满。大大小小的“公仆”天天嘴上叼着“名牌”,随着烟雾的升腾,那  相似文献   

15.
在一节美术课上,教师要求学生画风吹来的情景。一个学生就画了一股龙卷风,一张白纸上只有一团自下而上盘旋着的线条。教师问:“景物上哪儿去了?”孩子打着手势说“:没有,什么都没有了!风这么猛烈,景物都吹走啦。”如果某位教师就这个小片断生发开来,写成一篇教育叙事类文章,你看到后是否会觉得眼前一亮?这样的文章往往首先是教师的理解,再是教师的表扬,最后是教师委婉地让学生再画一遍。就笔者而言,我在读完这样的文章后,不禁感叹,这位教师真是太善于发现了!我们惊叹,同时又为之迷惑的是作者的精巧。写文章的人精于叙述、又巧于安排,才促成了这样夺人眼目的文章,而在文章中应该而且必须有的教育技术和智慧恰恰被“遗漏”了。读类似的文章,除了给人一种短暂的快感之外,还能给我们留下有“分量”的东西吗?没有。既然没有,文章存在的价值就值得商榷了。类似的文章不胜枚举,也正在被各大教育媒体所采用。这样的文章之所以被“津津乐道”,可能是由于与新课程的某些理念贴得比较近。看到文章题目,你就能猜测到作者的写作意图。如《我把“班长”借给你》、《原来是我错了》等。前者先抑后扬,文中的主角肯定表现不是那么出类拔萃,“我”就把班长这个职务借给他,后生可畏,不用说,...  相似文献   

16.
我们常常能听到对一些老师的赞扬:“某某老师的课讲得真好!”“某某老师的课讲得很精彩!”这不仅让人想起很多年前听到的一个故事:某学校有两位语文老师,一位口才很好,且非常幽默,一堂课讲下来,常常是笑声不断,学生听得非常过瘾;另一位虽也是语文老师,但口才就差了不少,讲不了多少精彩的东西,学生也就不怎么爱听,索性就干脆少讲。但奇怪的是,第一位老师所教的学生就是没有第二位老师所教的学生学得好,一时间曾被传为怪事。这是课程改革前的故事,现在想来当然就不觉得奇怪了。第一位老师“讲”,是在“讲授”,就是把自己所知道、所理解、所感…  相似文献   

17.
在一节美术课上,教师要求学生画风吹来的情景。一个学生就画了一股龙卷风,一张白纸上只有一团自下而上盘旋着的线条。教师问:“景物上哪去了?”教师这一问,就引发出了一段与教育创新有关的故事。孩子打着手势说:“没有,什么都没有了!风这么猛烈,景物都吹走啦。”如果某位教师就  相似文献   

18.
有的教师在上自然课时,死搬教材上的例子进行教学,按教材上的例子去准备材料,没有相同的材料就给学生“讲实验”,在黑板上“画实验”,用手势“比划实验”。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枯燥乏味。问他们为什么不让学生做实验,亲自观察体会一下。他们往往抱怨:“农村学校条件差,没有仪器做实验,麻烦死了!”  相似文献   

19.
石砾 《新疆教育》2012,(23):169-169
1新课程真的不需要老师讲了吗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种十分普通的现象。即语文教师很“怕”讲,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尽量多让学生讲,多让学生活动。因为越来越多的老师认为,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必须做到“少讲”,甚至“不讲”。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学生泛泛而读,冠以“自读自悟”;滥用多媒体课件,名日“用好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想方设法追求课堂活动的热热闹闹,千方百计在教学形式上作文章,而不顾及教学的实效。“讲”就是“满堂灌”“填鸭式”?就是“学生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体”?不!它们之间不能简单画等号。新课程并不排斥老师讲。问题是怎样讲。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  相似文献   

20.
种子的启示     
两颗蒲公英的种子,被柔柔的风轻轻地托着。它们快活地飞呀飞,飞过田野,风没有停;飞过村庄,风没有停;飞到一块巨大的青石上,风停了。两颗种子惊呆了,哇的大哭起来。它们盼望再来一丝风儿,把它们吹走;再来一场雨,把它们冲走。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三天过去了……一滴雨没下,一丝风儿没吹。一颗种子去见了上帝,抱怨命运的不公。上帝微笑着问:“你是什么?”“我当然是种子。”种子奇怪地说。“种子应该做什么?”上帝又问,“你为什么不努力呢?”种子悲叹道:“那里的环境太恶劣了,你简直想像不到!”“你需要的是勇气,是信心。坚持下去吧,努力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