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语方言作为吴文化的重要载体,代代相传,见证了吴地社会、历史和民族的发展和流变。吴歌地方色彩的研究必须与吴语方言的研究相结合才能揭示其真正的内涵。吴歌的地方色彩是汉族民歌基本风格与吴歌地域风格特征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民歌因地域文化的不同,表现出的风格特色也不尽相同。常州民歌是吴越民歌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吴越民歌又是中国民歌大系中的重要分支,从地域文化的角度研究常州民歌的风格特色对研究中国民歌的区域色彩及民歌文化有参考借鉴的价值。本研究以常州民歌的音乐及唱词为切入点,分析江南地域文化对常州民歌特色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皖西民歌具有独特的地域风格,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皖西民歌歌词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和《楚辞》的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它反映了皖西区域社会生活的本质,表现了皖西人民的爱情婚姻、生活习俗、思想感情等,它朴素亲切而新奇的语言风格,以及内容所富含的客观生活事相,形成具有皖西特色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分析其创作方法,对更好的传承与发展皖西民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诗经》民歌能在房县千古流传,除了房县与尹吉甫的历史渊源以外,靠近周代文化中心的地理因素和房县人民自古好歌的的习俗也是重要原因。《诗经》民歌在房县流传地域广泛,形式多样。现在流传的《诗经》民歌不仅内容丰富,"后缀式"、"嵌入式"的形式创新也使其展现出独特的生命力,"意义相同式"是房县《诗经》民歌传承的一种特殊现象。《诗经》民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文化意义对房县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吴歌是江南吴文化的精华、民间艺术的结晶,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其自身的流变中,形成了更加完善的、具有江南地域特色的文化特征,对江南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诗经》民歌能在房县千古流传,除了房县与尹吉甫的历史渊源以外,靠近周代文化中心的地理因素和房县人民自古好歌的的习俗也是重要原因.《诗经》民歌在房县流传地域广泛,形式多样.现在流传的《诗经》民歌不仅内容丰富,“后缀式”、“嵌入式”的形式创新也使其展现出独特的生命力,“意义相同式”是房县《诗经》民歌传承的一种特殊现象.《诗经》民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文化意义对房县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课题:《长江之旅》 教材分析:本课为自选课题。以长江为线,沿江而上,去欣赏和分析长江沿岸的民歌和采用了民歌音乐素材创作的音乐作品。同时将作品的风格特点与其产生的地域特点结合起来,去初探长江之旅的相关音乐文化。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选取了樊祖荫先生具有代表性的一部钢琴小品集《小花鼓??——民歌儿童钢琴小曲61首》的前十首作文本简析与研究。这部儿童钢琴小品集出版于2001年,包含了不同地域的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民歌旋律音调,共61首。本论文以前十首钢琴小品为例,对其原民歌的背景以及曲式结构进行文字阐述,来探求不同民族、不同调式民歌旋律风格相适应、相发展的手法。  相似文献   

9.
李白一生遍游天下,广习民歌,但他对民歌的学习运用不同于一般作者的单纯模拟或整理修改,而是对民歌的革新、发展,避免了模拟所带来的僵化和雷同,主张推陈出新。他具有民歌特点的作品“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新、质朴,以妙造自然、风韵天成取胜。由华趋实,由朴返真,是其诗歌的一贯主张。在《泽畔吟序》中,还提出了“微而彰,婉而丽”的要求,可见他对民歌学习的态度。下面我就以他的《长干行》《静夜思》《子夜吴歌》《荆州歌》等诗为例,来谈谈自己对李白这类诗歌的一点认识。首先,在表现手法上,李白学习民歌,取得了很大成就。与整齐韵律…  相似文献   

10.
马奇 《河南教育》2004,(9):38-38
一、利用教材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1.从学唱民歌入手,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一个民族民歌风格各有不同。如内蒙民歌辽阔、豪放,新疆民歌活泼、欢快,江南民歌婉转、秀丽,陕北民歌高亢、奔放,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教师应该选择合适的民歌教唱,如江西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江苏民歌《茉莉花》,等等,并为学生分析歌曲创作的背景、歌曲表达的内容与情感,使学生了解不同地区民歌的不同特色,以及民歌的不同题材和特色。  相似文献   

11.
清代的民歌继初步繁荣发展的明代民歌之后,又进入了一个新的繁盛时期。然而,这一客观事实却至今尚未得到公认。之所以如此,除了研究得不够深入、对清代民歌没有引起重视之外,也与明人卓人月的影响有关。卓人月在《古今词统序》中云:“我明诗让唐,词让宋,曲又让元,庶几《吴歌》、《挂枝儿》、《罗江怨》、《打枣竿》、《银绞丝》之类,为我明一绝耳。”这一论述是符合当时实际的;但也给后来的民歌研究提供了褒明抑清的根据。如有的论者就以此肯定:“文学史上之绝则可排列为唐诗、宋词、元曲、明歌了”(张紫晨《歌谣小史》);并进而提出了清代民歌“它在思  相似文献   

12.
歌曲《兰花花》是一首地域风格浓郁的陕北民歌,王志信以他独特的视角进行改编,把故事梗概融入作品,结合中国传统的戏曲与民歌等元素,为歌曲《兰花花》注入新的生命。本文主要从兰花花故事背景出发,并根据作品五段体的曲式结构,逐段分析情感表现在歌唱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民歌作为民族音乐的代表,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江苏民歌体现了江南地域文化特色。青少年学习本土民歌能够更好地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热爱本土文化。学生通过学唱江苏民歌能进而关注民歌文化、感受民歌音乐特点(曲调、语言、节奏等)、体验民歌的自然与纯朴。  相似文献   

14.
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底蕴,民歌的特点与风格不同,演唱技巧各异,只有了解地域文化特征,掌握民歌演唱的要领才能领唱民歌。  相似文献   

15.
《中国教师》2014,(Z1):91-92
<正>教学内容:1.欣赏"江南风光"2.聆听丝弦五重奏《欢乐的夜晚》3.学唱歌曲《忆江南》4.拓展欣赏教材分析:本课教学内容选自省编版四年级(下)第六单元《甜甜江南》。歌曲《忆江南》的歌词取自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词《忆江南》,是诗人晚年回忆江南风景时所作。原作有三首,此曲是第一首。诗词的风格清新,语调轻松活泼,像一首动人的民歌。曲作者为该诗配上了优美婉转、富有江南音韵的旋律,更真切地表达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蒙古族长调民歌是与鄂尔多斯蒙古族短调民歌共存的一种声乐形式,这种蕴含时代特征的艺术通过千百年的传承成为了蒙古族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对鄂尔多斯蒙古族长调民歌传承中的地域与风格进行研究,首先对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形成与特征进行了简单的阐述,然后对鄂尔多斯蒙古族长调民歌在传承中的地域风格形成进行了分析,最后阐述了长调民歌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及一些建议,希望能对蒙古族长调民歌的研究和发展贡献微薄的力量。  相似文献   

17.
南北朝时代是我国文学史上乐府民歌又一次繁荣灿烂的时代,其上承《诗经》和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下启唐代及以后的新乐府创作。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叙事长诗《木兰诗》,分别代表着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本文试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方面分析比较南北朝乐府民歌呈现出的不同情调与风格.初探其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秦妍妍 《考试周刊》2010,(28):43-43
《绣荷包》作为一首传统的民间小调,其分布范围很广泛,几乎遍布全中国。本文从该民歌的曲调特征、歌词风格与衬腔特点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分析了鲁南民歌《绣荷包》的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19.
<正>悠久的中华文明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为不同地区音乐艺术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文化生态。南海“水上民歌”作为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省、海南省及周边地区的民间音乐,其地域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传承历史悠久,是中国民歌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袁玥、揭俐和蔡际洲联合编著的《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Chinese Folk Songs》(《中国民歌地理分布》)一书,通过对海洋音乐文化区的地理环境进行分析,指出南海地区地理环境特色与当地民歌形成之间的具体关系;通过对海洋地区民歌的题材内容、音乐特征和演唱方式进行全面解析,指出其民歌特色的形成离不开当地独特的地域环境与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20.
民歌《茉莉花》是我国众多优秀民歌作品中的典范之作,它的传播与分布地区极为广泛。但在传唱过程中,由于地域环境、音调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了诸多《茉莉花》的"变体"形态,如山西、河北等不同形态的《茉莉花》。它们与江苏的《茉莉花》形成了一个主题相同的民歌"家庭",即在同宗下产生了嬗变。本文即围绕江苏《茉莉花》的基本形态以及其在不同地区的不同变体形态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