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情感是道德的卫士”,这句话说明了情感教育对于人的思想品德发展的重要作用。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从心理结构上分析,包含有知、情、意、形的培养过程。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德,就是要使他们形成思想品德的心理成分都要得到相应的发展。心理学家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还认识到人的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多开端性,也就是说思想品德教育可以从知、情、意、形的任何一种心理要素上发展,展开全面的教育。道德情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动机、言论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而生产的内心体验,是人所特有的一种高级情感,是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  相似文献   

2.
道德楷模作为品德培育的重要载体在个体道德品质培育过程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士绅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地方道德楷模,体现着传统儒家道德品质和理想人格气质,比任何道德学说更深刻地影响和规范人们的行为,成为民间道德秩序的主要维护者,在个体品德塑造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体育(指狭义的体育范畴)是全面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一种行动的教育。体育过程中的各种行为表现,有利于培养组织性、纪律性、集体主义等道德品质。在体育活动中,常常要求克服困难,勇敢奋斗,这就有利于培养一个人勇敢、坚毅、果断、机智等意志。因此,许多国家在制定学校体育目的任务中,都提到注意发挥体育的教育作用,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原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的决议(1966年)曾指出:“体育是形成人的道德和精神面貌的积极社会手段,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发展……。”美国确认“学校体育是一种潜力巨大的教育力量。”芬兰提出体育“在道德和社…  相似文献   

4.
体育运动与人的发育与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运动形态,是与人类相生相伴,促进人类自身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人类生存、发展和提升的重要条件。体育促进人的发育和培育,是人作为一种生命形态不断发展和提升的重要动力,它与人的生命自我更新、自我调节和自我复制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在推动社会现代化、科学化、信息化过程中,体育运动将成为人类生活的“第一需要”。  相似文献   

5.
道德个性是社会生活中的人在精神和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独特的道德品质。大学教师应有的道德个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大爱于心、学术在诚、师友有亲。其中"爱"是核心;"诚"是基础;"亲"是原则。  相似文献   

6.
民主与关心:良好学校道德氛围的双重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良好的学校道德氛围是学生道德成长的重要精神环境。它首先应以“民主”为基础,在课堂教学和学校管理中采取民主的方式以体现民主的精神;它还应当以“关心”为基础,使学生感受到来自学校教育、教育者以及同伴的爱与关心。以民主和关心为基础的道德氛围体现着“以学生为中心”的道德教育精神,有助于学生道德主体性与积极性的发挥,有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人道新探     
所谓人道,作为人道主义道德原则,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就其广义来说,人道是基于人是最高价值的博爱行为,是视人本身为最高价值而善待一切人、爱一切人、把任何人都当人看待的行为,简言之,就是“把人当人看”的行为:“把人当人看”是衡量一切行为是否人道的广义的、浅层的、初级的总原则。就其狭义来说,人道是视人本身的完善为最高价值而使人成为可能成为的完善的人的行为,也就是视人的创造性潜能的实现为最高价值而使人实现自己的创造性潜能的行为,也就是视人的自我实现为最高价值而使人自我实现的行为,简言之,就是“使人成为人”的行为:“使人成为人”是衡量一切行为是否人道的狭义的、深层的、高级的总原则。人道固然是一种应该如何善待他人的最高道德原则;但就其实质来说,乃是统治者应该如何善待被统治者的最高道德原则,是统治者应该如何治理社会的最高道德原则,是社会治理的最高道德原则。相应地,人道主义固然是一种关于道德原则的理论;但就其实质来说,乃是一种关于理想社会的理论,是一种关于人道社会的理论,是一种将人道奉为社会治理最高原则的社会的理论,是一种关于社会治理最高道德原则的理论。  相似文献   

8.
实证证明,在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中,道德品质的形成并不是像理论上证实那样有条不紊地进行的.在训练过程中,青少年存在着道德和体育的不平衡,因此,在体育活动中,不能孤立地进行教育工作.研究结果表明:为了确定在专门性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中,道德品质形成的方法和形式,通过强加他们的道德观点、社会规范和道德原则来完善青少年道德水平是不可能的.首先,唤起他们良好的善意,揭示出积极的道德品质是非常重要的.其次,要有意识地影响他们确定正确的心灵自我完善和解脱.所有这些都为青少年自我教育的实现、获取心灵体验来完善自我奠定了基础.学生在不同类型的社会活动中的创造性参与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通过意识和自我意识来转变社会价值,掌握个人品质.  相似文献   

9.
利益是道德的基础 ,诚信是经济伦理与社会伦理体系的基石 ,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资本 ,它的投入 ,能促使所有投入社会过程的资本实现理性化运作 ,牵引着人们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对促成良好社会风气、道德风尚的形成有着积极而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政治经济学的兴起 ,经济学的分析边界从传统的经济领域扩展到非经济空间。在经济学意义上 ,道德是能够给人们提供“标签效用”的一种特殊产品 ;道德人是偏好于道德产品的消费者 ;社会道德状态的改善 ,可以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帕累托改进。道德人并未超越新政治经济学范例下的“新经济人”行为假设。只要通过特定的制度设计给出适当的约束条件 ,道德行为会成为人们的一种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1.
论日常道德与理想道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种种方式所形成的道德可以叫“日常道德” ,它为个人确立了基础的价值观和行为态度 ;社会所提倡的道德往往高于多数成员的水平 ,可以称为“理想道德”。个人如何接受理想道德的问题就转化为怎样将日常道德提升为理想道德的问题。对日常道德的关注也体现了伦理学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少儿道德观念的形成是一个易变、反复、缓慢的社会化过程。要使少儿形成良好健康的道德观念,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必须紧密联系“少儿的道德品质是知、情、意的凝结物,又是知与行的统一体”这一理论,弄清少儿道德观念形成的一般规律,分别研究少儿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的发展过程。再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少年儿童在这个过程中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文化建设,现阶段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社会及教育界的热点话题,它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话题。孔子认为能够带来人类幸福与光明的只有道德文化。康德认为文化就是人能够作为终极目的并且有希望不断接近这个目的的生存状态和条件,文化就是人的社会价值之所在。舍勒认为文化本质上是个精神价值的概念,文化关系到的是人格的教化和培养。  相似文献   

14.
民族特性是道德的内在特性,人类社会自有道德现象以来,道德就是某一特定民族的道德。作为道德心理现象,它表现为民族固有的思维定势;作为社会调控的规范体系,它表现为民族特有的结构模式;作为民族精神和道德人格,它表现为不同的民族个性。从根本上说,道德之所以具有民族特性,是由道德生成和发展的规律决定的。分析和研究道德的民族特性,是了解和把握道德的一个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5.
在人类社会中,利益的分配机制和取得方式直接影响和制约人的行为。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历史时期,在这个转变过程中,由于利益分配机制和利益取得方式的变化以及我国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人们的行为模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本文拟就我国计划经济条件下人的行为模式(简称“计划人”)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行为模式(简称“市场人”)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整个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1)对待教育事业的道德。教师要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要正确认识教育事业对祖国、人类和未来的巨大作用,并在从事这一伟大事业中不断提高完善自己。(2)对待学生的道德规  相似文献   

17.
在两千多年前,整个世界都没有太多的财富资本,最重要的资本是道德。而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整个世界都到处充斥着资本,但是最重要的资本依然是道德。财富的资本来源于德性与智慧的积累,我们应该从古人的著作中去寻求德性与智慧。本文首先分析了财富资本、德性、智慧三者的概念,其次,从财富的资本来源于德性的积累和智慧的积累两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看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关于“有教无类”,一般认为是孔子打破“学在官府”的框子,不分教育对象的等级贵贱、品行优劣,都对之进行教育。其实并不完全如此。“有教无类”是建立在“人之生也直”的道德基础上提出来的。虽然孔子绝少言性,但事实上他还是主张“性善论”的,“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正因为人皆希望正直无恶,追求好的道德品质,所以孔子便因此而愿意“教”任何人。但在具体的施教过程中,孔子并未墨守这一原则,他曾说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  相似文献   

19.
周恩来精神是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以为人民服务为价值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道德品质.周恩来精神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周恩来精神的当代道德价值;以民为本、关注民生是周恩来精神的当代政治价值;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是周恩来精神的当代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0.
抽象上升到具体,是马克思《资本论》特有的叙述方法,是唯物辩证法在《资本论》中的一个具体体现。这个方法不仅贯穿于《资本论》第一卷到第三卷,而且各卷之中无不如此。《资本论》的中心范畴是资本,即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在理论上的再现。整个《资本论》是从“资本一般”(第一卷)到“资本特殊”(第二卷)再到“资本个别”(第三卷),这是由抽象的资本范畴上升到具体的资本范畴的一个完整过程。《资本论》的每一卷,也都有一个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下面,我仅就《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关于资本本质的理论表述层次,来谈谈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