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随着我国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我国的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而林木育种学课程实践教学是培养林木实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这也使得林木育种学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实际上林木育种学是一门具有实践性的课程,但是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却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会对实践教学的质量产生不利的影响。基于此,文章主要对林木育种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森林资源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资源,然而由于目前林业管理存在一些问题,使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因此如何处理森林采伐与森林保护之间的关系已迫在眉睫.就利用森林资源林木采伐行政许可制度来解决当前出现的森林资源危机做了系统的阐述,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促进新时期林业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封建王朝为修建宫殿、陵寝、园圃等,在金沙江下游地区,大量采伐“皇木”,主要是珍贵树种桢楠、香杉等,谓之“木政”。其采伐时间之长、规模之浩大、对自然生态环境之破坏,令人震惊。本文依据历史典籍、地方史志、口碑资料,加上作者的实地考察,对这场持续近500年的“皇木”采伐活动进行了简要介绍,并着重分析了其危害。  相似文献   

4.
<正>词作为一种新的诗歌体式,产生于初盛唐时期,流行于中晚唐时期,繁荣于北宋时期,鼎盛于南宋时期。在词的发展长河中,有许多词人作出了贡献,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他们不可磨灭的一页。但是细数起来,里程碑式的人物却寥若晨星。在北宋时代,词家林立,其中独树一帜的佼佼者,公认的有两个,这就是柳永和苏轼;在他们的诸多作品之中,《雨霖铃》  相似文献   

5.
北宋时期,统治者重视马政,并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马政制度。从马政的两个主要方面——牧马和市马可以考察北宋时期的马政制度。  相似文献   

6.
推进我国林木良种化进程,是转变林业发展方式带有根本性和战略性的选择,事关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现代林业建设的成效和林农增收增效的大局,是林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我国林木良种发展既有优势和机遇、又有劣势和危机,要辩证地认识和处理好十个关系。推进我国林木良种化进程,要坚持林以种为本,种以质为先的理念,以主要用材林树种、优质木本粮油树种为重点,建设好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建立科研、生产、管理相结合的机制和林木良种补贴制度等。  相似文献   

7.
北宋时期,统治者重视马政,并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马政制度.从马政的两个主要方面--牧马和市马可以考察北宋时期的马政制度.  相似文献   

8.
司马光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史学家,在文坛上也是一位诗、文俱佳的文学家。其诗歌的风格主要体现在笔调清新和语言质朴两个方面,总体风格略与白居易、王禹傅相近。清新平淡与北宋中期的整体诗风紧密相关:语言质朴又深受司马光诚心自然性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DNA分子标记在林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及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DNA分子标记是目前林木遗传育种研究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分子标记技术,本文综述了分子标记的发展过程,介绍了DNA分子标记在林木育种上应用情况,认为RAPD分子标记技术更适用于林木辅助选择育种。  相似文献   

10.
以林木种子革命为主题,论述了选育优良品种与林业现代化的关系;介绍了林木品种改良的意义、途径及生物技术在林木种子革命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赵宋一代,共有包括理学诗派在内的11个诗派。由于北宋与南宋表现在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而使致这两个时期诗派诞生与形成的原因也就各有所别。北宋立国之初,由于其典章制度、文化学术等方面均与李唐关系密切,因而"宗唐"的文学史现实,即催生了活跃于这一时期的诸诗派。而南宋诸诗派,因"靖康耻"等时局的重要变化而形成。介入两宋之间的理学诗派,则是因传统儒学一变而为"道家"的结果所致。  相似文献   

12.
宝元至庆历年间是北宋的多事之秋,与夏战事纷争,与辽关系紧张,内政上问题积重。朝廷启用了一批富有政治才干的官员共赴国难。其中,范仲淹、韩琦表现尤为突出,为时人所称道,尤其是范仲淹更是被推崇为国臣第一。文章将二人在此时期的作为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加深对两位北宋名臣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分两个大的历史时期即唐至北宋初年、北宋中期至南宋来论述西部自然环境变迁,以及由其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的变迁,认为唐至宋这个历史时期的气候由暖转寒起到很关键的作用.这一重大变化,对西部当时以及现在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折氏属党项族,唐末、五代、北宋时期占有府州。折氏家族利用特殊的民族认同和地理位置抗击来自外敌的入侵,为北宋立下汗马功劳。但是,注重清除割据势力的北宋政府,不断对府州加强控制,致使折家势力衰弱,最后在对外战争中走向灭亡。  相似文献   

15.
儒家伦理思想是北宋廉政思想的源泉,是北宋廉政思想得以确立和发展基础。其中仁的思想、礼的观念、义利之辨等儒家伦理思想奠定了北宋廉政思想理论基础。北宋廉政思想中仁义爱民、德治礼教、重义轻利思想皆由儒家伦理思想发展而来。  相似文献   

16.
在宋代史料与地理总志的记载中,关于弓门寨的记载有歧义,经过对相关史料的记载对比分析后,可以得知宋代史料记载中的弓门堡与小弓门寨以及弓门寨并不是一座堡寨;通过对《读史方舆纪要》的记载与宋代史料的记载对比分析后,可以得知《读史方舆纪要》中的弓川寨与北宋时期的弓门寨实为一个堡寨。弓门寨为北宋初期于西北缘边区域所进筑的一座堡寨,弓门寨的进筑对于安抚大小陇山区域秦仪两州的蕃部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弓门寨扼守了北宋前期重要的秦州通过仪州经陇山进入渭州的黄石河路与秦州通过小陇山分水岭过大震关至陇州的大震关路,由于北宋中后期西部疆界向西开始扩展,原有的蕃部问题不再突出与已有的交通格局发生变化导致了弓门寨地位的下降,到宋仁宗之后弓门寨几乎不见于史料记载。  相似文献   

17.
清代是词的中兴期,词的创作和理论都呈现出繁荣的局面。清初的宋荦,在清代词坛占有重要地位,其词学创作大概以康熙十六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法北宋、尚婉约,后期师南宋、主醇雅。梳理宋荦词学的创作历程,探讨其词风转变的特点与原因,对全面认识清代词学的发展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8.
韶州岑水场为宋代著名矿产地,盛产铜、铅、矾等矿产,其中尤以铜产量最为瞩目,是国家坑冶业、铸钱业的重要原料基地。两宋时期岑水场的发展存在两个较为明显的变化,其一为劳动力主体的转变,由北宋时期的自由坑户转变为南宋时期的配隶犯人及厢兵;其二为生产技术的转变,胆铜法自北宋中后期引进后逐渐在南宋成为岑水场的主要生产技术。这两个变化,即与两宋时期韶州地方社会的发展相关,同时也受到全国坑冶业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柳永是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他不仅在思想上没有看轻看贱词,而且在创作中大大改变了从晚唐五代到北宋以来词的狭小格局和境界,在对士大夫情感的抒发和词境开拓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对苏轼等北宋中后期词人的创作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在词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以两宋之交的战争为切入点,考察岳州北宋末年战争之下的经济状况,通过对南宋岳州战后重建工作的归纳,认为尽管战争带来的创伤影响甚大,由于南宋坚持经济建设,所以较北宋仍然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