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画家爱马是喜爱马的矫健。为了表现马的雄姿,徐悲鸿冒着被马踢伤的危险,深入马群仔细观察揣摩,使得画上之马的神态更胜于真马。战士爱马是因为它能驰骋疆场,是勇敢和坚毅的化身。它们在战火硝烟中,与勇士同生共死,结下了深挚的情谊。诗人也爱马。他们羡慕那些能在战场上一展所长的战马。“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他们在失意之际,常借马抒怀,冀望能遇到伯乐和九方皋那样识马的人,使自己的报国之志不致被埋没。古代君王多爱马。周穆王乘八骏而游天下。李世民即帝位以后,仍不忘随他立下战功的六匹战驹,命人刻石留念,后世称之为“昭陵六骏”。  相似文献   

2.
作者对古代文学中的三个问题重新作了阐释:"李广难封"的原因是与匈奴70余战中不能"中率";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一诗,不是思妇辞,而是一首青年男女的缠绵悱恻的爱情诗;"是吝啬,还是马癖"一题,是对元曲中马致远的[般涉调·耍孩儿]《借马》套曲中人物形象的论析,认为九曲中的五曲所描绘的曲辞,是对养马人的爱马之癖的渲染,而非吝啬之讽。  相似文献   

3.
马鸣风萧萧     
我非常爱马,马是最通人性的。在野营篝火旁边,人们从闲谈中,述说着多少关于马的故事啊!其中最使我感动的,是一个骑兵,他爱马如命,马也爱他如命,在一场激烈战斗中,他负了重伤,从马背跌到地下。马那样温顺善良的,一步不离这昏迷过去的人,它回环四顾,长声嘶鸣,希望有人来援助它的朋友。  相似文献   

4.
“奚官”之设,始于晋代,《晋书·职官志》:“少府,统材官校尉,中左右三尚方,中黄左右藏,左校,甄官,平准,奚官等令。”其职守,《旧唐书·职官志》曰:“奚官令掌奚隶工役,宫官品命。丞为之贰。凡宫人有疾病则供其医药;死亡则供其衣服,各视其品命。”然近代辞书、注家则有奚官即养马官之说,如《辞源》,周予同主编的《中国历史文选》注等,并以苏轼《韩干马十四匹诗》“老鬟奚官骑且顾,前身作马通马语”为证。细揣苏轼诗意,此“奚官”固然养马,但一定要认为即养马之官却是毫无根据的。解释为  相似文献   

5.
薛昂夫,元代散曲作家,正史无传,孙楷第《元曲家专略.续编》考之生平:“薛昂夫本西域人……其汉姓马,故又称马昂夫……其号曰九皋,故又称马九皋。”从历史分期看,薛昂夫属于元后期散曲家;从元散曲发展阶段划分,薛昂夫属于元散曲鼎盛期作家。因为明人治元曲,胸中横亘着一个夷、夏之别的正统观念,所以薛昂夫很少为人提及。《录鬼簿》中不见薛昂夫的名字。明初大曲论家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将他一人的三个名字误为不同的三个作家,一曰“马九皋之词如松阴鸣鹤”,二曰“薛昂夫之词如雪窗翠竹”,三曰“马昂夫之词如秋兰独茂”,薛昂夫其人其曲就更…  相似文献   

6.
读过元散曲的人,都会对它独特的艺术追求留下深刻的印象。 首先是俗。大量元散曲作品的语言都通俗、质朴、泼辣甚至粗鄙。有的作品通篇是市井流行的口语、俗语、方言,甚至夹入了詈词和拆白道字的民间修辞法(著名的如杜仁杰之[般涉调耍孩儿]《庄家不识勾栏》、马致远同曲牌之《借马》等)。更大量的作品则是将通俗粗鄙的语言嵌进典雅庄重的诗词语中,如马致远[双调折桂令]《叹世》前几句本很典雅:“咸阳百二山河,两字功名,几阵干戈。项废东吴、刘兴西蜀、梦说南柯”,但紧接着  相似文献   

7.
散曲是继词之后兴起的一种新的歌曲.它起于金、元之间流行的民间小调,又叫“清唱.”魏良辅《曲律》说:“清唱,俗语谓之冷板凳,不比戏场借锣鼓之势.全要闲雅整肃,清俊温润.”燕南芝庵《唱论》说;“成文曰乐府,有尾声名套数,时行小令唤叶儿.”龙榆生《词曲概论》里讲得最为明确:“一般分散曲为小令和套数两种.单作一支小曲,叫作小令.联用若  相似文献   

8.
马致远的艺术才能是多方面的。元代周德清论他的散曲多“飘逸俊爽”“恬退”之作,而于冲淡萧散中包蕴了悲郁不平之气。《般涉调·要孩儿——借马》更是富有开创性,别具一格,“用了精炼的、或者简直有些夸张的笔墨,……写出一面真实  相似文献   

9.
《历史学习》2005,(12):21-21
公孙龙是战国时名家的代表人物,他最有名的名辩命题是“白马非马”论。他说:“马是指马的形状,白是指马的颜色,颜色既然不等于形状,所以白马也就不等于马。”他怕别人还不明白,又举例说:“‘买马’,当然买什么马都可以,不拘黄马、黑马。‘买白马’,那就不同了,非买白马不可,可见白马非马。”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是白马之非马,审矣。———《公孙龙子·白马论》“白马非马”  相似文献   

10.
平时作文课,我们常常碰到如《我的××》一类的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有一篇习作《我的妹妹》,其中有一个小节是写妹妹很吝啬,她有一本小人书,邻居亮亮想看,但妹妹不肯借。小作者是这么写的:“敏敏,借我看一看好吗?”亮亮问。  相似文献   

11.
《借马》在文学中确乎是一部独特的作品。它以自己特有的风采和极强的生命力在元人散曲中占有了一个特殊的、令人注目的位置,而且一直到现在仍然那么生气勃勃,有着自己极强的生命力。这是元代曲家马致远为文学画廊描下的重重的一笔,不朽的一笔。 为什么会这样?《借马》又是怎样的一部作品?  相似文献   

12.
对于孟子的宇宙观,通行的看法“是唯心主义的”,是“儒家哲学思想向唯心主义的发展”(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145页),是“把孔子天命思想进一步主观观念化”(杨荣国主编《简明中国哲学史》第29页),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任继愈  相似文献   

13.
悖论作为思维的产物,是同人类文明的曙色一同出现的。从历史记载看,西方的古希腊和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大量的悖论。 (一) 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名家讨论名实关系时出现了悖论,其中公孙龙的某些悖论不仅广为人知,立论的方式也有代表性,故作为代表选择几则。“白马非马论”:“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形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马固有色、故有白马。使马无色,有马如己耳,安取白马?故白者非马也。白马者,马与白也,白与马也。故曰:白马非马也”。(公孙龙子《白马论》)  相似文献   

14.
关于神话产生的时代,目前我国学术界普遍使用的仍是“人类童年时代”的提法.如钟敬文主编的《民间文学概论》中说:“一切民族在自己的童年时代都产生过神话.”杨周翰等主编的《欧洲文学史》的阐述是:“马克思指出,希腊的神话和史诗是发展得最完美的人类童年的产物”.其它如《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鲁迅论神话》《神话的魅力与欣赏》等论著,也是持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5.
《黄生借书说》题解“说”是一种文体,有的是直接说明一个道理,如韩愈的《师说》;有的是就某一件事进行议论,发表见解或寓意讽谏,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袁枚这篇《黄生借书说》,就是借黄生借书这件事,写出自己对读书的看法,勉励后学;借题发挥,寓意深刻。“生”原是对人出生的泛称,如“先生”“后生”;后用  相似文献   

16.
刘汉东《囗号》文(《语文教学与研究》1982年第8期)说:“在整理古籍过程中,表示删除,也用囗号。如郑振铎主编的《新文学大系》,其中小说《金瓶梅》就有好多用‘囗囗……’来表示删除的”。这一段话有几处错误。郑振铎没有主编“《新文学大系》”。《中国新文学大系》的主编是赵家璧,其中第二集《文学论争集》才是郑振铎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第一个十年(1917—1927)理论和作品的选集,其中没  相似文献   

17.
我非常爱我的爸爸,也非常敬佩我的爸爸。小时候,我特爱玩骑马打仗的游戏,爸爸也会和我一道玩。我们轮流做“马”,轮流当“骑兵”。有一次,正当我骑在爸爸身上,挥舞“战刀”,洋洋得意的时候,爸爸一动,把我掀翻在地,我大哭起来。爸爸学着“马”的声音说:“哪有骑手不爱马的?我给你搞得好疼喔!”我很不高兴,当轮到我当“马”的时候,也乘机使劲一掀,其实爸爸也没真压在我身上,他却一下真的跌倒在地,我说:“哪有骑手不爱马的?”爸爸揉着背,肯定是真的摔疼了,说:“对,谁叫我不爱战马,该摔!”我忽然感到对不起爸爸,爸爸却说…  相似文献   

18.
鲍亚民 《科学启蒙》2015,(Z1):84-85
元代散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元散曲思想内涵丰富,艺术技巧超越前人,既典雅又通俗,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这里简单说说如何欣赏元散曲。元代散曲的思想内涵是多个方面的,其中包括:一是从多个方面对现实进行无情的批判、深刻的讽刺。如张可久的《正宫·醉太平·无题》:“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水晶环入麦糊盆,才沾粘便滚,文章糊了盛钱囤,门庭改做迷魂阵,清廉贬入睡馄饨。葫芦提倒稳。”这首小令辛辣地讽刺了不择手段追求金钱的无耻之徒,揭露了世俗风气的腐败,指出贪财是世风腐  相似文献   

19.
一、三段论一般规则的性质与作用 金岳霖主编《形式逻辑分说:“三段论的规则是三段论正确形式的充分与必要条件。”诸葛殷同等著《形式逻辑原理》说:“一个三段论形式是有效的当且仅当它满足了所有这五条规则。”其他如说规则是“三段论推理是否正确的标准。”等,这是一种说法。另一说法是,如朱志凯主编《形式逻辑基础》说:“三段论规则是任何一个形式正确的三段论的必要条件。”近似这说法的中  相似文献   

20.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新编高中《语文》第一册 (试验修订本·必修 )《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有“持其踵为之泣”句 ,对此句中的“踵” ,新编教材注释为“脚后跟”。检一些较有代表性的古诗文选注本 ,如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修订本 ,第一册 ) ,郭锡良等编《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 ,上册 ) ,徐中玉、金启华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册·散文部分 ) ,江夏等编著《初中文言文评点译释》(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1983年 6月第 1版 )也把“持其踵”的“踵”注释为“脚后跟”。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 ,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