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8 毫秒
1.
抗战时期中共在敌后抗日根据地结合抗战实践,进行教育改革,在教育工作中,以成人教育为主,建立了为长期抗战服务的成人教育体制,制定了“干部教育第一,国民教育第二”的抗战教育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一为抗战培养了大批干部,二为抗战做了全面的群众动员工作,基本扫除了根据地的文盲状况。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时期,冀鲁豫边区通过各类干部学校和干部训练班,以及在职干部教育等形式解决干部缺乏,干部素质不高等问题,从而为边区培养了大批各种层次的干部,这些干部在贯彻中共抗战政策、动员人民群众积极参战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边区干部教育在教育宗旨、教学内容和教育形式等方面都体现了抗战这一特殊时期的历史特征。  相似文献   

3.
全面抗战爆发后的1937年8月,陕北公学在延安成立,李维汉是陕北公学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在陕北公学工作期间,始终坚持统一战线、抗战建国以及党性办校的管理理念,同时贯彻民主教育、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及学员间应同步学习等教育思想。李维汉管理理念和教育思想在陕北公学的贯彻,培养了一大批抗战干部,丰富了干部教育的内涵,不仅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奠定了中共干部教育的基调。  相似文献   

4.
淮北抗日根据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鉴于根据地初创期干部短缺的情况及动员群众全面抗日、坚持与维护统一战线的需要,干部教育成为根据地教育工作的核心。在中共中央和淮北区党委的领导下,根据地开展整风运动整顿干部思想、创建干部学校、融入具体项目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促进干部教育。通过以上实践,淮北抗日根据地干部教育取得明显成效:干部政治觉悟提高,根据地得到巩固;干部文化素养提升,根据地各项工作向纵深发展;迎合了抗战需要,培养出众多抗战人才。  相似文献   

5.
20世纪30年代诞生于江西的特种教育,本是国民党用来对苏区进行"文化围剿"的利器.抗战军兴后,在"抗战救亡"这一时代主题的感召下,特种教育的工作重心由"文化剿共"转变为"抗战救国",这一时期的特种教育对民众进行了比较成功的政治动员,为抗战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特种教育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民众对国民党政权的认同.  相似文献   

6.
正当"电化教育"正式成为官方确定的包括电影教育与播音教育的专用术语,在全国普遍推广之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这一时期的电化教育首先承担了动员民众、唤起全民族"抗战救亡"的重任,在极端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坚持工作并得到了发展。中华教育电影制片厂的建立,为教育电影的生产增添了力量;金陵大学理学院教育电影部的卓越工作,为电影教育谱写了新的篇章;学校电化教育和民众电化教育在抗战中和抗战胜利后得到了迅速发展;解放区广播和电影机构的建立和活动的开展,为新中国广播事业和电影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抗战时期我国研究生教育在"战时须作平时看"教育方针指导下,教育部门及各高校都制订了系列政策和措施,积极恢复和发展因战争而打乱了进程的研究生教育。留学教育政策的紧缩也为国内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在八年抗战中,研究生教育历经了恢复调整、发展壮大和巩固提高三个阶段,研究所数量、招生人数以及专业分布,都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各高校根据时代的需要及所属地的实际,探索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模式,形成了鲜明的特色:研究生教育制度化的发展,以专业模式进行,适应国家战时需要。抗战时期的研究生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抗战建国及新中国的建设提供了可贵的人力支撑。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时期,我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在坚持全面抗战、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抗战团结、进步方针等方面取得巨大胜利的同时,开展了对根据地在职干部的教育活动,该教育历经兴起、繁盛和巩固发展等几个阶段,培养、提高了干部全面素质,为抗日战争输送了大量中坚力量,为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作出了贡献。在职干部教育集中体现了党的先进性、学习性、前瞻性、原则性、灵活性,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党的成熟,显示着党的活力与生命力。干部学习与干部教育是保持党的独有的政治优势的关键之一。抗日根据地的干部教育为当今乃至今后的干部教育、干部队伍建设提供了多方面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9.
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教育,随着抗日战争发展的不同阶段,经历了恢复、发展、巩固、整顿与提高的过程。在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指导下,在根据地党委和民主政府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下,根据地的教育事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培养了大批干部和各种专业人才,对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和促进抗战的最终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干部教育制度建设,结合实际采取有力措施,逐步实现干部教育制度的系统化和规范化,构建了党的干部教育机制的总体框架和基本内容,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认真回顾抗战时期干部教育制度建设的历史经验,对新时期干部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坚持南方三年游南击战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各游击队制定了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树立了坚定的革命信念,依靠广大人民群众,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原则才在艰难困苦中生存下来,保存了革命火种,并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力量。  相似文献   

12.
鄂豫皖苏区的文化教育建设是苏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苏区人民革命斗争的产物。苏区的文化教育建设,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紧密结合苏区政治、经济、军事斗争的实际,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和红军指战员的力量,在艰苦的斗争环境中逐步建立和发展。它作为革命斗争的重要阵地,对传播革命思想,支援革命战争起到了重要作用,对后来中共领导的各个时期的文化建设都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红色理性是一整套指导中国民主革命实践的理论和原则,其核心理念即“暴力革命论”,深层内涵是以全人类为本位的人道主义。它与政治理性.和人文理性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区别和联系,对革命战争文学的文本建构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它的制导下,革命战争文学呈现出迥异于古典武侠小说的传奇特征,主要通过特定的题材、特定的故事情节和特定的人物性格传达出来,由此形成了革命战争文学文本的一个重要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4.
Talk of the rise of a global war for talent and emergence of a new global meritocracy has spread from the literature o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to shape nation‐state discourse on managed migration and immigration reform.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implications that the global war for talent have for education policy. Given that this talent war is a product of neoliberalism, it raises many of the same concerns for educators as neoliberalism in general: the embrace and promotion of social, economic and educational inequality; and a narrow, market‐based conception of education, skill and talent. This article argues, however, that the global war for talent represents a new phase in neoliberalism, as it seeks to liberalise the global movement not just of capital and commodities, but of high skill labour as well. In this, it threatens to undercut some of the founding assumptions and goals that have shaped national education policy in OECD countries throughout the post‐World War II period, and raises serious concerns for how we are to think about and pursue equality, inclusion and fairness in and through education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15.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鄂豫皖红军在失去上级党的联系、面对国民党10余万正规军的"清剿"等异常艰难的情况下,在三年游击战争中,坚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广泛开展统一战线,实行机动灵活的战术和创建党政军一体的便衣队武装,取得了鄂豫皖三年游击战争的胜利。  相似文献   

16.
抗战爆发后,中共根据新时期的战争特点,及时地作出了由运动战向游击战转变的战略决策。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华北地区兴起了汹涌澎湃的抗日游击战争。重创了敌军,建立了许多抗日根据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从核心议题、主要动力、制约政策变迁的因素3个方面入手,对英国二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的高等教育政策进行了深入剖析,为深刻认识二战后英国高等教育政策的发展变迁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孙子汲取他人对"水"的思辨认识并将之融汇到兵家学说中,形成其独立的思想观点。毛泽东在其领导中国革命战争的伟大实践和理论创建过程中,形象地以水为媒介,深刻阐述了革命战争的基本规律和人民战争独特的战略战术,其关于"水"的战争思考给后人带来深刻的思想启迪。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时期,华北日伪当局把推行奴化教育作为实施其“思想战”的主要措施,建立了系统的奴化教育网络,规定了以“亲日”、“复古”为核心的奴化教育方针,推行了一系列奴化教育措施。日伪在华北沦陷区推行的奴化教育,尽管具有渗透面广、欺骗性强等特点,但无法改变其为日本殖民侵略服务的事实。  相似文献   

20.
“文以载道”是关于文学社会作用的观点。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文学资源是盐城地区革命文化的精华,是在抗战烽火中培育和创造的思想理论、价值追求、精神品格的体现。高校是建设与教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阵地,有责任承担起传承和发扬革命文化的重要使命。因此,要挖掘华中抗日根据地文学资源的显性和隐性教育价值,通过创新其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方式、加强学校的顶层设计等途径,使其成为优秀的思政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