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利用组织透明法、石蜡切片法及薄切片法对木兰科10属82种1亚种植物叶片的结构和油细胞的 分布密度、结构及其在叶肉中的分布进行了比较研究。鹅掌楸亚科和木兰亚科在叶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鹅掌楸亚科两种植物叶的部分下表皮细胞乳突状,且整个细胞外壁只形成一个乳突,而在木兰亚科植物中有单列多细胞或单细胞的表皮毛,却未发现乳突;鹅掌楸亚科植物叶主脉维管组织环分隔呈束状,且其外包被的纤维也排列成束状,而木兰亚科的80种1亚种植物中,叶主脉维管组织连成轮状,其外面也由一圈连续的纤维环所包围。从而支持木兰科中木兰亚科和鹅掌楸亚科两个亚科的划分。并且,从叶主脉的演化趋势来看,鹅掌楸亚科较木兰亚科进化。另外,木莲属植物叶片的结构与木兰属具有明显差异,因而进一步证明木莲属是不同于木兰属的一个独立的属。油细胞是木兰科植物叶片解剖的显著特征,在叶肉中的分布可划分为3种类型:(A)主要分布于栅栏组织;(B)主要分布于海绵组织;(c)均匀散布于整个叶肉中。油细胞的大小及其在叶中的分布与叶厚、栅栏组织层数、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厚度间的比值以及下皮层的有无、表皮毛的类型、叶脉的结构等特征相结合,可作为属、甚至种的鉴别特征。  相似文献   

2.
经扫描电镜观察,我国常绿栎类的叶表皮共发现有10种不同类型的毛,它们分别是:单列毛、单   分枝毛、泡状毛、莲座毛、单毛、束毛、短柄束毛、多出毛、星状毛和并合星状毛。  不同的分类单位有不同   毛类型的组合。所有常绿栎类的叶表皮上都出现有非腺毛类型的毛,而腺毛则仅限于某些分类单位   中。这两种基本类型的毛在结构和功能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分别代表了物种的生存适应方式和进化途   径。按叶表皮毛的基本类型将我国常绿栎类划分为腺毛类群和非腺毛类群两个类群,支持将常绿栎类   分成高山栎组(Sect.Suber(Reichenb.)Spach)和巴东栎组(Sect.Englerianae(A. Camus)Hsu et   Jen)的分组处理。综合叶表皮毛的类型、密度以及分枝特征提出了我国常绿栎类各分类单位之间的亲  缘关系图。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稻属Oryza L. 23种植物叶片表皮的结构特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叶表皮的某 些性状,如在叶片脉带之间长细胞中乳突的大小和分布以及叶表皮气孔器上小乳突的数目和着生位置 在稻属的各种之间有着一定的变异规律,这在稻属各种的分类和其系统关系的研究中有一定的价值。 综合这些性状的变异特征,按照叶片下表皮脉间长细胞中乳突的大小和分布特征以及气孔器中小乳突 的数目和着生位置可将稻属这23个物种分为3组。第一组包括长颖野稻、马来野稻、疣粒野稻和颗粒 野稻,这些种的叶表皮脉间长细胞中没有大乳突和中乳突,仅偶见极稀疏分布的小乳突,气孔器中均无 小乳突。第二组包括短药野稻、二倍体和四倍体药用野稻、小粒野稻、紧穗野稻、斑点野稻、阔叶野稻、高 株野稻、大颖野稻、根茎野稻和澳洲野稻,这些种的叶表皮脉间长细胞中通常没有大、中乳突,但密布小 乳突,且大多数种的气孔器保卫细胞的近两端各有2个小乳突。第三组包括栽培稻、一年生普通野稻、 多年生普通野稻、长雄蕊野稻、展颖野稻、南方野稻、矮舌野稻、非洲栽培稻和希来特野稻,这些种的叶 表皮脉间的长细胞中常有大乳突、中乳突和小乳突,而气孔器保卫细胞的近两端各有2个明显的小乳 突,并同时常在气孔器副卫细胞的近内缘还有2~4个小乳突。  相似文献   

4.
沿阶草亚科植物的叶表皮特征及其在分类学上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观察研究了沿阶草亚科(Ophiopogonoideae)3属39种1变种叶   片远轴面的表皮特征。认为这些气孔器周围的邻近细胞和表皮细胞特征在分类上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主要是:(1)有助于沿阶草属、山麦冬属和球子草属种间和属间种类的鉴别;(2)给这些植物类群的分类提供了有用的性状;(3)对沿阶草属的归类有着比较重要的意义;(4)为探讨沿阶草亚科内3个属间的亲缘关系提供了有益的证据。并认为,这三个属的气孔器邻近细胞和表皮细胞特征的演化趋势为无气孔带类型→无角质突起类型→具角质突起类型(具气孔带)。根据这些特征和外部形态性状认为这三个属 的亲缘关系比较密切,应归属于同一个大类群—沿阶草亚科。  相似文献   

5.
桦木科植物叶表皮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利用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了桦木科6属、38种植物的叶表皮。发现该科植物成熟叶片的气孔器有四种类型:即无规型、轮列型、不典型辐射型和短平列型,叶表皮性状及性状状态对于桦木科植物属的确定和族的划分具有重要的分类学价值。在确定叶表皮性状的演化趋势时,综合了其他方面的研究成果(如Abbe,1935,1974;Brunner和Fairbrothers,1979;Hall,1952;Kikuzava,1982;Kuprianova,1963),并且发现叶表皮形态对于揭示桦木科植物的属间演化有较大的参考价值。作者认为:叶表皮特征支持将桦木科分成两个族;气孔器无规则型、气孔器外拱盖单层、气孔器在保卫细胞极区无”T”型加厚以及下表皮细胞垂周壁平直为原始的叶表面性状;下表皮细胞垂周壁具波纹和气孔器为不典型辐射型等特征仅发现于榛属、虎榛子属,铁木属和鹅耳枥属,从而将榛族与桦木族分开;桦木族包括桦木属和桤木属,由于具有较多的原始性状而比榛族原始,在榛族中,鹅耳枥属最为特化(见图1)。  相似文献   

6.
中国猕猴桃属植物叶表皮毛微形态特征及数量分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国产猕猴桃35个分类群的代表植株,应用光学显微镜对其新鲜叶表皮毛的微形态特征、形体大小、细胞结构、分布和密度等多态性状和数量性状进行了观察和测量。该属植物的叶表皮毛微形态特征可归纳为6个类型:1)单细胞毛;2)单列多细胞毛,包括线形单列毛、泡状单列毛、扭曲毛、直壁单列毛、曲壁单列毛;3)多列渐尖毛和急尖毛,包括多列曲壁渐尖毛和急尖毛、多列直壁渐尖毛和急尖毛; 4)多列粗毛,包括柱状毛、多列渐尖粗毛、多列急尖粗毛;5)星状毛,包括薄壁星状毛、厚壁星状毛(分正常状况和莲座毛、盾形星状毛、叠生星状毛等特殊状况);6)二歧分枝毛。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数据矩阵,并选择猕猴桃科藤山柳lematoclethra lasioclada作为外类群,应用Wagner法和UPGMA聚类法对中国猕猴桃属植物进行了分支分析和表征分析。分支分析结果表明:梁畴芬在1984年发表的分类系统中的净果组为单系类群,而其它3个组(斑果组、糙毛组和星毛组)均不构成单系类群。表征分析反映了猕猴桃属分类群间的表征亲缘关系,特别是反映了中华猕猴桃与美味猕猴桃两个物种间关系较近,而与硬齿猕猴桃两个变种间的关系较远。叶表皮毛微形态特征及数量分类分析方法对研究猕猴桃属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和亲缘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梅花草属Parnassia 30种植物的叶表皮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气孔器普遍存在于叶的下表皮,少数种的上表皮也有分布,均为无规则型。叶表皮细胞形状为多边形或不规则形;垂周壁式样可区分为近平直、浅波状和波状。在扫描电镜下,叶表皮气孔器外拱盖内缘为近平滑、浅波状或波状;一些种的保卫细胞两端有加厚;角质膜条纹状,有的条纹隆起,有的条纹上附有颗粒或小孔穴。气孔器类型及下表皮细胞形状的一致性表明梅花草属是一个自然分类群;sect. Saxifragastrum叶表皮特征具有多样性显示该组可能是一个复合群;突隔梅花草P. delavayi属于subsect. Xiphosandra,其气孔下陷,与其细胞学特征相似,支持独立为一组;此外,气孔器的分布、保卫细胞两端加厚、气孔器外拱盖内缘形态以及角质膜等特征对该属部分种的区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利用扫描电镜技术、叶片离析法和石蜡切片法研究了假鹰爪属Desmos 4种植物和皂帽花属Dasy-maschalon 3种植物叶片的形态结构。结果表明:假鹰爪属植物叶片近轴面表皮具大型球状含晶簇细胞和不含晶簇的表皮细胞两种类型,远轴面表皮细胞均具一较小的晶簇;叶肉组织明显分化为栅栏组织细胞和海绵组织细胞,油细胞分布于第2层的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内,单位毫米叶宽油细胞数为4~6个;主脉维管组织被薄壁细胞分隔成束状。皂帽花属植物叶片近轴面表皮细胞形状相同,均具一晶簇,远轴面表皮细胞的晶簇和近轴面表皮细胞的晶簇相似;靠近上、下表皮的叶肉组织均分化为栅栏组织细胞,在两层栅栏组织细胞之间分化为一至几层海绵组织细胞,油细胞分布于海绵组织内,单位毫米叶宽油细胞数为2~3个;主脉维管组织形成连续的环状。由此可见两属叶的结构具有明显的差异,因而支持假鹰爪属和皂帽花属为两个独立属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经研究结果表明,青冈属Cyclobalanopsis与常绿栎类花粉形态特征基本上是一致的,   如花粉的形状和大小,萌发孔的类型以及外壁的结构均很相似。作者支持将青冈属归入栎属,  作为属下等级,即青冈亚属(Subg.Cyclobalanopsis)的分类处理。  相似文献   

10.
 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黄精族trib.Polygonateae 7属79种以及相关类群12属15种 的叶下表皮形态及种皮微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广义黄精族植物的叶表皮形态和种皮形态可分别 分为4种类型和6种类型。在黄精族中,鹿药属Smilacina和黄精属Polygonatum的叶表皮和种皮特征在 属内表现出一定的多样性,据此可将黄精属植物分为两类:第一类多表现为叶表皮细胞形状不规则,其垂周壁为波曲形或无皱褶但弯曲,种皮表面浅穴状;另一类叶表皮细胞形状为长方形或菱形,其垂周壁 直或无皱褶但弯曲,种皮表面具脊状突起或网状结构。其中,叶表皮细胞垂周壁无皱褶但弯曲为过渡 类型,在两类植物中均有表现。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出竹根七属Disporopsis和黄精属的互叶类以及鹿药属 同具有波状垂周壁的叶表皮细胞和穴型种皮。舞鹤草属Maianthemum和鹿药属的S.stellata,S.trifolia 等的种皮特征相似。万寿竹属Disporum的叶表皮特征在属内表现得相当一致,但种皮特征在东亚分布 的种和北美分布的种之间区别明显。扭柄花属Streptopus叶表皮和种皮特征在属内没有分化。卵叶扭 柄花S.ovalis的叶表皮和种皮特征与属内其它种之间没有区别,确证了它在本属中的位置。扭柄花属、 万寿竹属、七筋菇属Clintonia与黄精族其它类群差别较大,但前两者与Uvulariaceae科的油点草属Tricyr- tis和细钟花属Uvudaria较为接近,从而支持了Dahlgren将其移至Uvulariaceae的观点。而在与外类群的关系中,铃兰族的铃兰属Convallaria与黄精族具相近的叶表皮和种皮特征。  相似文献   

11.
从花粉形态特征试论壳斗科的系统分类及其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对中国壳斗科,包括三个亚科、6属、103种植物的花粉形态,做了较全面的研究,认为壳斗科植物花粉分为四个类型,分别归于三个亚科。根据花粉形态特征笔者支持将Cyclobalanopsis作为 Quercus的亚属处理,并对三棱栎的分类位置及壳斗科各属的亲缘关系及演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作者根据主要采自广东的壳斗科5属约93种木材标本进行了观察并试就 其宏观结构写出了分属的检索表。  从木材解剖的角度看来,作者认为:将(  )亚 属(Subgenus Cyclobalanlopsis(Oerst.)Schneid.)和石栎亚属(Subgenus Pasania (Miq.)A.Camus)分别从栎属(Quercus L.)和柯属(Lithocarpus Bl.)分出独立成属是没有充分理由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金缕梅科叶表皮毛的变异与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金缕梅科13属25种植物为代表,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了其表皮毛的微形态和类型。参 照Theobald的方案,将该科的表皮毛分为四种类型。这些类型在不同亚科和属间的分布呈现出系统演化意义。作者从表皮毛类型的角度讨论了该科的系统演化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就壳斗科三棱栎属Trigonobalanus Forman在我国的新分布——三棱栎T.doicha- ngensis 的花粉作了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观察。从花粉的形状、萌发孔类型及外壁结构看,三棱栎与本科其余各属均不同,在壳斗科中确属一个独特类型。  相似文献   

15.
Cornus L. s. 1. is a large polytypic genus. The classificantion of which has been so different that some authors recognize several separate genera, while others treat them as ei- ther subgenera or sections.  New evidence from many disciplines such as palynology, cyto- logy, wood anatomy and embryology supports the view that the genus should remain in the broad sense.  I basically agree with the treatment by Ferguson (1966b) before my finishing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Cornus L. s. 1. except for supporting  the separation  of subgenus Afrocrania as an independent genus.  A new subgenus Sinocornus Q. Y. Xiang, containing one species, C. chinensis Wangerin, is established here on account of its inflorescence axillary and different from the other members of the genus which all have terminal inflorescences only. The inflorescence developed from a terminal bud implicates the sympodial nature of axis of stem and the one from an axillary bud the monopodial one.   It is reasonable to regard the character as of subgeneric value.  Also a new combination, Cornus subgen. Syncarpea (Na- kai) Q. Y. Xiang, is proposed here as a substitute for Cornus subgen.  Benthamia (C. B. Clar- ke) Schneider used for a long time.  Because the valid publication of the former name subgen. Syncarpea Nakai is earlier than the latter one.  The types of inflorescences of 8 subgenera re- presented by type or selected species are illustrated.  相似文献   

16.
方竹属(竹亚科)叶片表皮微形态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扫描电镜和光镜观察了方竹属27个发表种叶片表皮特征,结果支持广义方竹属、并将其分为 三个组的观点。叶表皮特征还对一些种的分与并、相互间亲缘关系以及它们在属内的系统位置提供了新证据。乳突在气孔上方的特殊的拱状排列在竹亚科有重要的系统分类价值。  相似文献   

17.
壳斗科三棱栎属Trigonobalanus Forman含3种,即:三棱栎T.doichangensis,南美三棱栎T.excelsa,轮叶三棱栎T.verticillata。通过用光学显徽镜、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系统及透射电子显微镜对3个种的花粉进行观察并比较分析,确认它们分别属于显然不同的3个类型:(A)花粉粒为扁球形,赤道面观宽椭圆形,极面观钝三角形;孔在角上,内孔具明显的孔室,孔缘加厚;外壁覆盖层无穿孔,孔区外壁-2(从化学分层)特厚;表面具疣波状纹饰。三棱栎为此类型。(B)花粉粒为长球形,赤道面观长椭圆形,极面观近三角形或三瓣形;萌发孔多为3拟孔沟(-3沟),位于三角形的边上;外壁覆盖层具穿孔,表面具粗瘤(疣)状纹饰。南美三棱栎为此类型。(C)花粉粒近球形、赤道面观近圆形,极面观3裂圆形,3孔沟在边上;覆盖层具穿孔;表面具小瘤和蠕虫状短条纹饰。轮叶三棱栎为此类型。以上3个种的花粉粒形状、萌发孔、外壁结构、表面纹饰等特征,特别是萌发孔特征、类型及位置,在壳斗科的花粉形态中表现出较大差异,越出了种间的区别,故笔者认为K.C. Nixon和W.L. Crepet将3个种分立为3个单型属是自然合理的,即:Formanodendren(F.doichangensis(Camus)Nixon et Crepet), Colombobalanus(C. excelsa(G.Lozano,J.Hdz-C.et J.Henao)Nixon et Crepet),Trigonobalanus(T.verticillata Forman)。  相似文献   

18.
 选择中国复序苔草亚属6组4亚组的代表植物14种,进行了叶片解剖学研究,观察了其横切面 和表皮特征,证明上述特征在各类群之间存在差异,具有一定的系统学意义。这14种植物叶片的横切 面和表皮都具有一些原始的性状,表明复序苔草亚属中的植物可能在苔草属中是较原始的。在所观察 的植物中,Sect.Polystachyae植物叶片解剖学特征比较一致,说明此组的建立比较合理;而Sect.Indicae 组已有明显分化,尤其是Carex scaposa C.B.Clarke和C.densifimbriata Tang et S.Y.Liang 与其它植物明显不同,而且其外部形态特征在复序苔草亚属中也比较独特,因此赞成将它们及其近缘类群做为一个组而非亚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