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美国的电影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美国电影深受各国的喜爱,殊不知美国电影在向全世界输出的过程中藏匿着其对各个国家进行文化渗透的想法。本文主要从"文化霸权"理论的概述、美国电影"文化霸权"的表现、美国电影"文化霸权"的危害、应对美国"文化霸权"的策略四个方面分析美国电影中体现的"文化霸权",以期让国人对美国文化渗透引起警惕,对我国电影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好莱坞电影成为奥斯卡获奖影片的重要"供应商",当然也是美国文化全球性扩张的典型案例。在好莱坞这样的造梦工厂里,个人英雄主义、美国价值、崇尚自我理想都成为主要的创作意图。美国人崇尚自我价值的实现,生活中强调个体的存在感与重要性。电影中就会把这种个人主义与英雄主义相结合,完成现实生活向虚拟空间的完美转化。电影产业的发展成熟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关联。凡是获奖影片,至少政治倾向的绝对正确是判断前提,这也是美国软文化全球扩张的重要体现。当然,最重要是透过奥斯卡现象,对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真实判断和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3.
具有数千年传统的中国文化在其独特性、影响力和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上,足以成为欧洲文化、美国文化之外的"第三极文化".依托"第三极文化"、拥有一百多年历史的中国电影文化,可以构成欧洲电影文化和美国电影文化之外的"第三极电影文化".提出"第三极电影文化"构想,旨在使中国电影真正成为"第三极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弘扬和传播"第三极文化"所代表的核心价值和民族精神,在提供休闲娱乐、审美愉悦和艺术享受中重塑全民族文化自信,建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另一方面,要使代表和反映"第三极文化"的电影作品真正走向世界,为世界观众所共享,使其与欧洲电影、美国电影及其他各国电影一起为构建和谐的世界文化、建设人类美好精神家园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正现今文化朝着产业化方向发展,国际扩张在所难免,不少人认同汤林森的"文化帝国主义"概念。文化扩张的价值指向非常明确,是将自己的文化传播出去,使其上升为全球的普适文化。譬如被誉为广大众文化家园一的美国,它进行文化扩张的重要武器是好莱坞电影、美剧、ipad及音乐等。近年来,  相似文献   

5.
写在前面     
任何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电影都是特定时代、特定文化的表征和反映,同时也反作用于它所产生的时代和文化.黄会林、高永亮的<"第三极电影文化"构想>提出了拥有百年历史的中国电影文化可以构成欧洲电影文化和美国电影文化之外的"第三极电影文化"的构想.这一构想旨在使中国电影真正成为"第三极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弘扬和传播"第三极文化"所代表的核心价值和民族精神,重塑全民族文化自信,建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6.
靳旭林 《今传媒》2011,19(3):129-130
二战以后,随着美国全球霸权体系的确立,文化传播在其对外扩张中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特别是现代传播技术和媒介渠道的飞速发展,更使其文化传播如虎添翼,它在"民主与自由"的幌子下不断兜售其霸权主义的文化观,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大肆进行文化渗透,利用传媒优势极力为其全球霸权鸣锣开道,以确保自己在全球的文化影响力。在政府的直接投入和政策扶持下,美国建立起了技术超群、覆盖全球的"传媒帝国",呈现出传播手段高技术化、传播方式多媒介化、传播力量强势化、传播渠道市场化等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时代的弹幕电影分析——基于互动仪式链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诸葛达维 《新闻界》2015,(3):2-6,30
弹幕作为"御宅族"的小众文化一夜之间走入大众视野,其背后是互联网时代,网络亚文化对社会主导文化的渗透。弹幕电影作为新型的互动观影仪式,是在互联网思维下,新媒体技术对传统电影产业的再造创新,其背后蕴含着互联网时代文化经济转型发展的产业逻辑。本文以互动仪式链理论为视角,在分析弹幕电影互动观影仪式的基础上,揭示弹幕电影背后的文化与经济原因,指出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拥抱互联网思维、主动迎接时代与产业变革,才是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8.
弹幕作为"御宅族"的小众文化一夜之间走入大众视野,其背后是互联网时代,网络亚文化对社会主导文化的渗透。弹幕电影作为新型的互动观影仪式,是在互联网思维下,新媒体技术对传统电影产业的再造创新,其背后蕴含着互联网时代文化经济转型发展的产业逻辑。本文以互动仪式链理论为视角,在分析弹幕电影互动观影仪式的基础上,揭示弹幕电影背后的文化与经济原因,指出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拥抱互联网思维、主动迎接时代与产业变革,才是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美国某大学孔子学院举办的"中国电影之夜"为案例,对观看中国电影的当地美国民众进行调研,分析当地美国人对中国电影偏好、接触途径和动机等特点,进而为满足观众需求,提高中国电影放映效果服务,最终为"中国电影之夜"文化活动的组织宣传提供策略和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0.
电影是最能透视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近年来,中国和美国电影都频频融入对方文化,形成了中美电影独特的“文化交融”景观.研究发现,在中美电影的文化交融中,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两国对异质文化的误读现象:美方电影中常出现对中国深层文化的有意识误读,即运用美国文化的符码系统来编码中国的文化符号,其实质表达的是美国文化的精神意涵;而中方电影面对美国强势文化的单向灌输,渴望在文化的交融中展示中国文化,却容易出现扭曲自身文化、误读美国文化的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是美国电影兴起并称霸世界的世纪,21世纪则是亚洲电影崛起并取代美国电影世界霸主地位的世纪。这一过程,在政治、经济及文化等方面均可发现明显的症候。特别是,从电影全球市场的占有率的变化来看,美国电影的世界霸主地位已经从根本上被动摇了。进入新世纪以来发生于美国的一系列重大事件,都是对美国精神、美国文化和美国形象的重创和损毁。在电影方面已有表现。种种迹象表明,华语电影正在成为并将继续充当亚洲电影崛起的先锋和领跑者角色。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电影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作用是十分重大的,常常能体现出制作者的心思,而好莱坞电影作为世界电影之都,更是在电影中渗透了当时美国的文化价值与当时的价值取向。将好莱坞电影产业的发展通过柔性专业化进行分析,其中的垂直分解是好莱坞电影产业经久不衰的秘诀。通过娱乐行业的相互联合扩大影响面,是好莱坞电影产业最为重要的特征。本文以柔性专业化的视角来分析好莱坞电影产业的发展历史并分析其中的优势,以供各位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朱灵 《东南传播》2021,(3):73-74
《邦尼与克莱德》作为新好莱坞的电影的开山之作,成功颠覆了经典好莱坞时期的类型片,作为美国现代电影的里程碑,以"反传统、反文化"的形象改变了观众对于好莱坞的认知.存在主义思潮、反类型化的人物设置、电影语言三方面讲述新好莱坞电影的变革.  相似文献   

14.
邓霄 《东南传播》2020,(1):66-68
"独立电影"的概念最早来自于西方,"新好莱坞"运动与美国杂志首次提出的"独立电影"概念影响着90年代以后的创作,同时深受欧洲艺术电影的影响;由于独立电影导演徐浩峰个人对武侠文化有着深厚情怀与极高追求,在故事设置、人物建构、镜像风格等方面形成独立的"作者化"表达;这种新的电影模式不仅体现了徐浩峰的个人化表达,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武侠电影观念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5.
范鑫 《视听》2016,(7):56-57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美国以文化产品尤其是好莱坞电影传播为手段,实施文化渗透和侵略。好莱坞电影具有投资巨大、特技视觉效果绚丽、故事情节离奇等国产片难以比拟的优势,使中国一大批观众为之倾倒。对于青少年观众来说,身心阶段的发育特点使其在心理上对影视信息高度信任,因此在观看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电影中的一些问题会给青少年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上带来一系列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6.
由电影诞生之初的争执到发展过程中的分歧与竞争,欧美电影像是生活在这两片土地上的人一样,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印象当中,欧美电影具有泾渭分明的特征;表述当中,"欧美电影"又时刻被当做一个专有名词来看待。仔细研究会发现,欧洲电影与美国电影在技术、资本以及拍摄的理念上有较多的差异。电影诞生一百多年来,欧洲电影与美国电影在博弈中相互学习和不断较量、渗透中获得发展。使他们在保持各自风格的前提下,又具有双方的优势,以至于欧美电影始终在全球电影分布中势力强劲。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美国不断地将目光投向中国,好莱坞电影也不断地融入更多中国元素.美国电影里的中国元素表征的是西方对东方的"凝视",既是美国对中国"东方主义"异域想象,又是作为界定"他者"、确认自我的文化霸权.在新时代全球化文化对话的演变中,只有寻求电影文化的多元对话,才能使得中国元素在世界舞台绽放其蓬勃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郑琳 《报刊之友》2014,(3):140-141
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观中蕴含着十分鲜明的理想化色彩,所以我们不难发现,“乌托邦精神”与导演的电影创作存在着微妙的内在联系,如他所竭力推崇的真实就主要表现为虚幻与现实交织的结构模式,大量象征蒙太奇影像的使用等等。本文的研究将以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创作观念为基点,以分析其电影的艺术手法与艺术特征为途径,将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思想与电影艺术实践结合起来,同时把他放在俄罗斯民族文化传统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来分析乌托邦精神与其电影创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文化固本是在文化全球化、文化本土化进程中,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传播民族文化意识的根基。本文以《功夫熊猫》为出发点,探讨这部电影的真实内涵,挖掘美国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借用电影产业以达到"文化美国化"、"文化本土化"的目的。从而得出,如果想在全球化的竞争中保留自己的文化原味,传播本族文化精髓,就首先要做到文化固本,继而才能在国际传播过程中发展更加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20.
张爱娣 《新闻世界》2011,(7):170-171
电影自诞生以来就承载着文化传播的功能,而由于世界文化不断交流与融合,美国大片进入中国,带来了美国文化,电影中的植入式广告不仅赚取了中国老百姓的钱,同时包含其中的文化因素在潜移默化中对中国受众进行着美国文化植入。本文将运用消费文化理论、跨文化传播理论对美国电影及植入式广告进行分析,以明晰其背后的运作原理和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