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教育技术》2017,(6):80-86
微课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而逐渐普及,然而目前微课教学设计中的情感因素还有待加强,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人格发展。在产品设计理念"情感化设计"和教学设计的理论思想的指导下,文章提出了微课情感化设计的"三五维度"策略,即从横向三层面(本能层、行为层、反思层)和纵向五要素(学习者需求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评价)来设计情感化的微课,并将此策略应用到"视觉文化"课程中进行实践论证阐释,以期为微课情感化设计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现代教育技术》2016,(3):66-72
随着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将会越来越流行,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为满足高校课程改革中微课教学的发展需求,文章从微课的内涵分析着手,主要研究了微课视频的形式、制作和设计方法、网络发布等关键要素,并将其应用于大学FPGA(Field-program 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课程系列微课视频的制作实践中,最后通过学校的"天空教室"和"爱课程—校园端"这两个网络教学平台进行了课程资源建设和视频发布。该系列微课视频的制作和实践,满足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为下一步微课教学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微课是一种事先设置好的碎片化学习资源,近来愈发受到重视.但微课由于缺少互动只能用于"微学"而不能"微习"的特征,决定了微课只能是一种辅助学习资源.为准确把握微课的功能定位,系统分析了微课的内涵,厘清了微课与微视频、微课程之间的关系,总结了微课的四个内涵特征和两种分类方法.在此基础上,对微课的教学设计、制作方法、发布方式和应用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为提高微课应用效益,提出了四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HTML5(以下简称“H5”)的游戏型微课是通过引入游戏、游戏元素、游戏理念和游戏策略对教学内容进行游戏化设计,基于H5平台开发的一类个性化微课,具有微视频学习与游戏化学习的双重优势,增强了学习体验(交互性、沉浸性、代入感、娱乐性、竞争性、挑战性),提升了学习效果。文章阐述了游戏化学习与游戏型微课的概念,基于H5平台游戏型微课设计的现状及问题,提出相应方法及对策,以期为设计开发游戏型微课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5.
王政 《成人教育》2014,34(9):111-112
近年来"微课"的使用革命性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所谓微课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和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1]通过微课在实际教学中的使用,与大家分享微课对我们高职院校的教学有哪些帮助。  相似文献   

6.
"微课"作为近几年来教育教学领域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在国内外教育界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实践。我国高职教育开展微课研究起步较晚,其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理论化构建层面,对于微课的应用研究可谓凤毛麟角。结合微课理论及微课在教学中的实践,构建了"微课模式"的新型教学模式,并以Objective-c课程教学为例,阐述了"微课模式"的教学设计思路及教学考评机制。  相似文献   

7.
文章在分析微课特点的基础上,论述了如何将微课融入计算机专业课的实践应用,并以"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为例,给出了微课教学及微课网络平台的设计,旨在为高校微课课程建设提供范例。  相似文献   

8.
微课做为"翻转课堂"的核心内容受到教育界的关注,微课的实质就是记录教学要点的微视频。高职英语的微课(微视频)的设计制作受到设备设施等硬件条件、微课平台建设、教师能力及学情等因素的影响。只有充分考虑和不断改进这些因素,才能提高微课的质量。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了"微课"教学模式应用于商务英语口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并通过案例分析了英语口语技能训练中微课教学的设计思路,介绍了微课制作的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10.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微时代"的到来,微课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以2012年9月我国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的第一届中小学微课大赛作品为研究对象,从作品的微课类型、制作方式、辅助资源和教学设计四个维度进行了深入分析,总结我国中小学微课的现状,挖掘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由知识点传授到能力培养的微课类型设计思路、突出辅助资源拓展与延伸知识点的作用、技术与内容深层次地融合和注重教学设计等优化方法,力求构建教育信息化时代下高质量的微课作品,为我国中小学微课的实践与理论探索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微课"是以海量微课资源为基础的网络学习平台,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本文借助"微课"这一教学支持工具,阐述了"泰微课"的建设,把"泰微课"与教学设计相结合,以期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果做参考。  相似文献   

12.
微课在其应用、开发、反思的实践过程中对教师专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实践价值,如促进教师学习方式的"微时代"转换,创生教师"微生态"成长模式,塑造自由对话的教师文化等。微课的实践过程与教师专业发展密切相关,教师在微课实践中得以实现螺旋式专业发展:教师专业知识在微课应用中持续创生;教师专业能力在微课开发中得以不断转换;教师专业智慧在微课反思中得以深化和内凝。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微课实践策略包括:组织微课培训、建立微课资源库、构建微课共同体等。  相似文献   

13.
"微课"学习时间短,契合当今作为"数字化原住民"的学生的心理,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但国内微课的研究方向偏向于微课的模式、设计及理论研究,对微课在课堂的应用研究甚少。"微课导学"是在物流专业实操型课程的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三个教学环节中,利用"微课"视频和"研学案"(也称"自主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微课导学"来提高实操课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4.
《中学生物教学》2019,(12):24-25
分析了微课应用于初中生物学课程的优点,探讨了初中生物学微课应用的策略,具体包括:科学引导学生观看微课视频,利用微课资源开展直观性教学情境设计,做好课后辅导型"微课",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等。  相似文献   

15.
采用内容分析法,以中国微课大赛、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等微课大赛的参赛、获奖作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微课资源建设的"量"与"质"、微课的教学设计、微课的制作技术与内容呈现形式、微课的传播途径及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分析,较为详尽地梳理、探析我国微课资源的建设现状,并研究提出优化微课建设的一些策略,以期为我国微课资源建设和实践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杨叶  李金德 《高教论坛》2020,(3):101-105
目的:探讨微课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预期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编量表以班级为单位通过问卷星形式调查了广西南宁市三所高校总共816名被试。结果:(1)学生学习能力对微课效果预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喜欢微课、网络学习、心理健康课以及喜欢微课辅助心理健康课教学的学生对微课效果预期要显著高于不喜欢和不确定者。(3)学生微课资源的搜寻能力、学习任务的轻重和微课资源的多少三者对微课效果预期都没有显著预测作用。结论:学生是否喜欢微课辅助心理健康课教学是影响微课效果预期最重要的因素。为了提升学生对微课效果的预期,改变学生对微课和心理健康课的态度是关键。  相似文献   

17.
《商洛学院学报》2016,(5):72-75
"微课"是信息化教育发展的产物。微课与微课教学、微课与视频、选题与知识点、技术与内容及目标与动机等五种关系一直是困扰"微课"常态化发展的主要问题,通过厘清这五种关系,辩证分析"微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广大教师投身"微课"开发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8.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落实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落实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的实施,及移动学习的日益盛行,微课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热点。它的出现,在教育领域引发了"微课热潮"。本文主要阐述了微课以及语用能力的概念,分析了高中生语用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并试图探索在微课教学中高中生语用能力的培养问题。  相似文献   

19.
"微课"形式已经悄然进入高校教育之中,本文以具体的"微课"在地学专业课"海洋油气地质学"教学模式中的实践与应用为例,详述地学"微课"知识点的选取与引入。由现象到概念,围绕知识点设计教学过程,升华到理论层次的科学认识。通过参加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的经验,对引入"微课"进地学课程做了一系列思考,认为"微课"将促进教学的发展,成为高校教学资源建设的一个新动向和新领域。  相似文献   

20.
基于Blending Learning的微课设计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比较Blending Learning概念和微课的概念、特征,提出了基于Blending Learning的微课新概念.依据Blending Learning教学过程设计模式,阐述了微课教学设计组成和原则,微课网络平台设计的基本形式、构成要素及活动特征.根据Blending Learning中师生角色、教学过程和视频录制等进行了微课分类,着重分析了讲授类和演示类微课的设计,以及微课视频录制技术应用,并且运用多媒体学习理论阐明了微课件的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