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文章在对北京市延庆县的五个村庄进行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发现,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动机可分为七种类型:发展导向型、教育导向型、工作性质导向型、家庭导向型、工作安全导向型、健康价值导向型和胜任能力导向型。文章选择了人力资本、家庭人口结构、家庭耕地占有情况、家庭年总收入、居住地区五类(共12个变量)影响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动机的因素,并根据变量区分组数目的不同,使用SPSS软件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着重分析不同因素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动机影响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从唐山市农村劳动力的基本状况及转移就业的特点来看,农村劳动力总量庞大,供求矛盾突出问题将长期存在。国内外环境、政府政策、教育水平等因素影响着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中的就业岗位、层次、成本。进入新世纪以来,外出务工农民"回流"现象越来越明显。因此,就地转化成为今后唐山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3.
作为产业工人的农民工的现状及权益维护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随着乡镇企业吸纳就业能力逐步下降,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空间愈来愈小,农民离乡外出就业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据统计,2000年全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人数为8400万,2001年为8961万,2002年为9400万,2003年为9820万,以平均每年500万的数量迅速增加。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农村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不断的涌进城市,对于如何建立和提升农村外出劳动力的就业,现主要从户籍、土地、产业政策、教育、社会保障六个方面提出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能力建设需解决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5.
武陵山片区农村劳动力就业在呈现出外出务工浪潮强势,并彰显出低层化、两端化、族群化等特征的同时,还表征出在家就业势头高涨,并逐渐表露出多元化、高龄化、科技化等特点。但也存在着"就业渠道不畅通、就业质量欠优异、就业保障不完善"等问题,应通过"创设反哺式的农村教育机制、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构建政府主导型的公共服务机制、发展前瞻性的社会保障机制"等来提升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6.
当今,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在快速推进,农村就业转移却呈缓慢趋势,究其原因,有城镇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足、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不够、农村劳动力流动带有自发性和无序性、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农村工业发展缓慢、整个就业形势严峻等因素,也与农村兼业劳动和经营群体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比较收益发生变化密切相关。为此,需采取相应的对策,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转移。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选择外出就业。本文首先对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因素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已知数据,建立了向量自回归模型来模拟和预测2010-2012年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外出就业人数,精度为92.15%。最后,就我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多地少的矛盾,决定了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事关新农村建设的成败.我国农村劳动力数量庞大,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影响了农村现代化和整个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制约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因素很复杂,应从多方面寻求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石家庄市周围地区农村外出劳动力就业层次较低,外出具有稳定性、周期性,有组织外出比例较低,流动半径小。劳动力外出动园在于对外出预期收益与流动成本对比做出的理性选择。应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出来,进入城镇务工就业。根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系统30个省近2万农户的调查监测,2004年全国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达到10260万人,比上年的9820万人增加了440万人.增长4.5%。近几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呈现出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11.
李怀  李强 《西北师大学报》2008,45(6):100-106
通过对农民工自主求职行为的实地调查,探究他们在不利制度条件下的生存与发展策略。分割的二元劳动力市场往往是农民工求职选择的障碍,但农民工并没有被动地受制于这种不利环境的约束,他们积极寻找适合自身特征的求职路径——构建与拓展关系网络来获得工作机会。农民工对关系网络的策略性建构与运作促使许多原本不利的因素转变为求职的有利条件,农民工的关系网络也因此在持续的求职实践中被不断地再生产出来。上述问题研究对认识转型中国社会的农民工求职行为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做兼职在大学校园里已蔚然成风,而一些非法兼职机构利用大学生急于求职的心态,利用不法手段散布用工信息,企图诱骗大学生的廉价劳动力;一些用人单位也趁虚而入,和大学生们大搞文字游戏,大学生做兼职过程中自身权益受损的事情屡见不鲜。作为大学生自身应该增强法律意识,通过正规渠道获取就业信息,处理好兼职工作与学业的关系。学校应给予大学生兼职工作以正确的指导,做好法律教育等方面工作,使虚假信息不攻自破、不法行为得以杜绝。  相似文献   

13.
冀东民间故事是生活在冀东大地上的劳动人民集体智慧和创造力的艺术结晶,表达了他们的心理与感情,展现着它深厚的美学意蕴。审美要求与劳动美结合在一起,重视精神美的追求是冀东民间故事创作者们的审美观念。冀东民间故事具有美的形态、审美价值与美育功能。  相似文献   

14.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制约因素及其化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存在着城乡制度不平等、小城镇布局分散规模小、农业剩余劳动力素质等制约性因素。化解这些制约性因素,要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结合小城镇实际组织好劳动力就业、创业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新行业新工种的培训;加快土地制度、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保护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5.
从经济哲学角度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建劳动力理论和劳动力商品理论之同时,前瞻性地萌发了"劳动力资本化"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思想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理论中形成了不同的发展走向,其中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框架中的劳动力资本化研究。而劳动力资本化的前提是劳动力所有者占有或拥有知识、信息、科学、技术等精神生产资料,劳动力资本化的实质是劳动者将其所掌握的精神生产资料作为资本,将其视为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在这个意义上,现代科技劳动价值论作为针对"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相统一的"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社会生产系统这一"对象域"加以研究和建构的理论,为劳动力资本化研究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基础,使劳动力资本化研究在理论上成为可能:它的三个基本原理为劳动力资本化研究提供了原理依据,它的"价值链"网络结构模式为劳动力成为资本奠定了价值创造和价值运动的理论基础,它的"科学价值库"理论、价值"孵化"理论、科学实现价值增值的规律为劳动力资本化研究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它的"四大结论"在理论上为劳动力资本带来的剩余价值找到了根据。  相似文献   

16.
教育劳动是指人有目的地作用于教育对象的相关活动,即利用劳动使受教育者得到发展,满足社会成员对教育的期待。近年来,教育劳动在总量上呈现递增态势。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中,女性都是教育劳动的主要承担者。教育劳动在分工链条逐级挤压下,逐渐向性别、代际、阶层的弱势群体扩散。针对这一现象,本研究通过梳理分析相关文献与数据发现,教育劳动具有道德性、情感性、长期性、重复性等特点;教育劳动女性化缘于女性一直作为结构性的劳动市场预备军,在教育劳动总量增加的情况下,教育劳动与经济和文化互动,把女性推向了教育劳动主要承担者的位置。教育劳动女性化不仅导致女性教育劳动的价值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还导致女性在复杂性教育劳动中逐渐被边缘化,进而缩小了女性在其他行业的发展空间。教育劳动的高强度和女性化并没有带来青少年一代更为全面、健康的成长;相反,学校作为教育劳动的主要发生场所之一,将大量的教育劳动溢出性转移至家庭。教育劳动分配的冲突加剧着家庭成员之间、家校之间的张力。因此,应重新审视教育劳动的增加、性质和价值,以改善教育劳动女性化的现状。  相似文献   

17.
劳动力转移培训是有效提高农村劳动力职业素养,提升其工资性收入的重要途径。智慧城市的建设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本文对目前劳动力转移培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在智慧城市时代构建具双向互动、自主选择、海量资源特点的劳动力转移培训平台的设想。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泉州农村劳动力现状和转移途径的调查,分析海西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指出海西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应借鉴泉州经验,通过发展民营经济、鼓励农村劳动力自己创造就业机会等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最终有助于和谐海西的构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9.
原始舞蹈粗犷、单纯、情感执着、群体意识等,正是原始民族舞蹈的普遍性特征。它充当着原始人们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原始舞蹈起源于人类的社会劳动,正是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也为原始舞蹈艺术产生提供了物质前提;原始舞蹈产生主要源于人类求生存发展的劳动生活需要,并根据各种需要形成了如原始狩猎舞、图腾舞、生殖崇拜舞、原始战争舞、原始巫舞以及原始自娱舞等不同的舞蹈形式,模拟性是这些舞蹈形式最大的外部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