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高中生之友》2011,(18):45-47
一、本届作文大赛总主题:向着太阳奔跑二、总主题设计背景与内涵解读近年全球大灾难频发,于是"世界末日"之说又引发媒体关注与讨论。关于人类的命运和前途,乐观派与悲观派都有自己的理由和市场。我们的价值判断与价值导向是:只要全世界携起手来,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维对待所发生的一切,人类的前途将一片光明。  相似文献   

2.
《高中生之友》2011,(17):45-47
一、本届作文大赛总主题:向着太阳奔跑二、总主题设计背景与内涵解读近年全球大灾难频发,于是"世界末日"之说又引发媒体关注与讨论。关于人类的命运和前途,乐观派与悲观派都有自己的理由和市场。我们的价值判断与价值导向是:只要全世界携起手来,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维对待所发生的一切,人类的前途将一片光明。中华民族的崛起,需要有中华民族精神的支撑,需  相似文献   

3.
一.本届作文大赛总主题:向着太阳奔跑 二、总主题设计背景与内涵解读 近年全球大灾难频发,于是“世界末日”之说又引发媒体关注与讨论。关于人类的命运和前途,乐观派与悲观派都有自己的理由和市场。我们的价值判断与价值导向是:只要全世界携起手来,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维对待所发生的一切,人类的前途将一片光明。  相似文献   

4.
《初中生辅导》2011,(25):42-48
总主题:向着太阳奔跑 总主题设计背景与内涵解读: 1.近年全球大灾难频发,于是“世界末日”之说又引发媒体关注与讨论。关于人类的命运和前途,乐观派与悲观派都有自己的理由和市场。我们的价值判断与价值导向是:只要全世界携起手来,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维对待所发生的一切,人类的前途将一片光明。  相似文献   

5.
《初中生辅导》2011,(27):42-48
总主题:向着太阳奔跑总主题设计背景与内涵解读: 1.近年全球大灾难频发,于是“世界末日”之说又引发媒体关注与讨论。关于人类的命运和前途,乐观派与悲观派都有自己的理由和市场。我们的价值判断与价值导向是:只要全世界携起手来,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维对待所发生的一切,人类的前途将一片光明。  相似文献   

6.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是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着眼人类生存发展和未来世界前途命运而贡献的中国智慧与方案。作为美好愿景与理想目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任重而道远,关键在于要最广泛地凝聚世界各民族国家间的价值共识。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和倡导的"人类共同价值"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共识基础,它从全人类立场出发,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价值目标和追求,超越了价值相对主义和价值中心主义的弊端。交流孕育融合、对话增进共识,各民族国家间的跨文化交流对话是促进"人类共同价值"生成的内在要求和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包含丰富的生态文明内涵,主要目标是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价值目标是为人类发展提供生存基础、生态公正和生态安全,从而彰显促进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价值:基础性价值、共享性价值和安全性价值。这些价值共同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之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价值。  相似文献   

8.
瞭望休闲学研究之前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休闲研究兴起的实质是对人类前途命运的一种思考,是对当代人类文化精神和价值体系发生断裂的现状做某些补救工作的一种努力,是对传统休闲价值理念的重新梳理,希冀唤醒人的文化自省与文化自觉,并重新找到人的存在方向。何为休闲?何为休闲学研究?何为休闲学研究之前沿?我们可以从人类文化与文明的进化史中,从西方休闲研究的优秀成果中寻到灵感与启示。  相似文献   

9.
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科学回应,凝结着对人类前途命运的深邃思考,是一种扬弃和超越“普世价值”的正确历史观、全球安全观、共同发展观、公平正义观、民主自由观和文明互鉴观。由此,全人类共同价值构成了透视“普世价值”虚伪本质、消解西方话语霸权的理论武器,拓展深化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时代内涵,是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价值纽带,是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基础。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化进程中,"共同价值"是世界人民实践交往的前提,其隐性的逻辑基础是共同利益。"共同价值"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价值导向,是解决全球化问题的关键所在。"共同价值"是在肯定世界人民多元文化的基础上,承认价值认同,揭露了西方"普世价值"体系的其虚伪性和欺骗性,回答了西方"普世价值"所不能回答的问题,是人类社会建立真实命运共同体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以人为本,通过社会生产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及人的全面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本目标和最终理想。这种旨在社会发展的价值关怀,关注人的未来发展,关注人类的前途和命运的社会批判及美好向往绝非今日才有,而是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诠释。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作为对人类美好未来的向往,马克思主义不但没有过时,而且日益显示出鲜明的科学性。迄今为止,马克思主义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恒久魅力。  相似文献   

12.
当前,"关注中国"越来越成为一个国际共识,"解读中国"则像庞大的中国本身一样复杂多元,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凝聚共识,客观解读中国,正确预见中国的未来走向。在人类历史上,总有一段历程会因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而光芒四射,总有一些时刻会因决定一个民族的命运而永载史册。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就是一次非同寻常、深刻影响中国与中华民族前途和命运的重要会议。作为大会最重要议程之一的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  相似文献   

13.
作为多年从事教育实践,而今又忝列青少年研究者行列的我来说,深切感受到,价值问题是一个攸关当今青少年命运和国家前途的一个大问题,而更为忧心的是,当前的价值教育  相似文献   

14.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从全人类根本利益和共同利益出发,为解决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生存危机所奉献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和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一样,都是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和社会发展进步的理论,两者既一脉相承,在哲学基础、价值追求和实现条件上具有高度的同质性,体现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历史延续和时代传承;又因历史坐标和时代背景不同,在科学内涵、目标构建和实现方式上有所差异。它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诠释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品格魅力。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全人类共同价值内蕴着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逻辑。人类发展史是一部共同体不断构筑的历史,不同的价值导向推进了不同共同体的构建。全人类共同价值确立了“全人类”的价值立场,尊重所有国家、民族的主体性,提升各个国家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性、主动性与自觉性。全人类共同价值提供了新的价值准则,致力于探寻蕴含在不同主体利益与价值需求中的共性因素,能够凝结各个主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广泛的价值共识。全人类共同价值指明了协商共建、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实践路径,有助于形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合力。  相似文献   

16.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共同体的建构,不仅需要共同利益的客观基础,更需要共同价值的文化建设。全球经济、文化、教育、公共卫生、反恐等领域的紧密合作,已经显示出利益共同体的客观存在。而共同价值的形成却非易事,这给共同体的利益合作带来困难。以中西伦理文化中都具有的“友善”价值为共同价值的切入点,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观在社会合作领域的意义。阐释在不同民族文化范围内,友善何以可能。从梳理友善的内涵和适用范围入手,分析当今社会同享利益共担风险实景下利益博弈的相关伦理问题,看友善观化解矛盾,消弭仇恨,避免战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力量。  相似文献   

17.
“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在推进21世纪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人类的共同利益、共同理想、共同责任使全人类共同价值成为可能。“全人类共同价值”和“普世价值”是两种对立历史观基础的不同战略选择。全人类共同价值预示世界历史演进新方向、建构世界历史叙事的新话语、提供解决世界历史问题的新方案。我们应坚定秉持对人类前途命运高度负责的政治态度、坚定强化对人类多样文明充分尊重的天下情怀、坚定推动对人类共同价值持续转化的中国实践,努力将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18.
高考制度作为一种大规模选拔人才的制度,动辄关涉到数百万人乃至上千万人的前途和命运,高考制度中出现的任何不同等的待遇,都会引起人们的不满和指责。因此,本文针对高考制度中的政策倾斜现象,借用晚清科举史上的"陕甘分闱"事件,对这一问题进行解析和探讨,以史为鉴,进一步明晰在当前特定的社会阶段高考制度的价值诉求问题,从而为高考制度改革提供价值方面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母体",着眼人类发展与世界前途,旨在实现世界各国的共同繁荣。它以传统文化中的"恕、中、和"处世之道为底蕴和支撑,是对"天人合一"生态智慧的延续和发展,实现了对"民惟邦本"治理理念的继承与超越。  相似文献   

20.
《中学教育》2017,(2):25-33
对于每个人而言,"生命"并不是封闭的,而是意味着对可能世界的敞开。这种开放的姿态,体现着个体建构价值生命与生活意义的精神倾向。教育自其诞生起,就与个体生命处境性以及人类整体命运相关,它不仅指向个体的"肉身",还指向个体的意义世界,内蕴着对个体生命的深层领会与价值关怀。在教育中,生命价值启蒙指涉的是引导人从生命的无知与无根性中走向生命主体的自觉,从而抵达生命自由与解放的"无蔽"状态,并能够真正有勇气面对个体生命乃至人类的整体命运。在当代,关注个体切身的鲜活生命经验与生活意义,积极推动个体的自由生命与"美感生活"的整体生成,将有助于不断夯实教育的德性根基,落实使人成之为"人"的启蒙目的与伦理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